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之上接受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BI的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相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安排床位及常规的病床管理,观察组根据患者偏瘫个体化特点安排病房病床、病床配套设备、相应精细化处置方法等,并安排康复护士进行24h康复护理巡回。结果:干预1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及6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的屈肌协同能力评分在干预1、3及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伴协同运动和脱离协同运动评分在干预后6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6个月后,2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ADL及部分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艳秋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196-1197
目的:探讨脑卒中瘫痪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方法:将社区16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训练患者采用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具体内容,干预前后用Fug—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集体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二级预防及整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及集体康复教育,对照组同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辅以集体康复训练。于干预4周时及随访时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运动功能,于干预结束6个月时复查血压(H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随访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干预结束6个月随访时发现观察组血压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4周干预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结束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ADL、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集体康复模式干预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进而降低卒中复发率,有利于卒中二级预防;集体康复模式干预能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ADL及运动功能,且改善作用具有持续性;该康复干预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 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明显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活重建"的作业治疗理念在偏瘫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患者出院时给予以"生活重建"作业治疗理念为指导的出院训练计划,对照组给予普通运动功能训练计划,分别评价2组患者在出院时与出院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估表(MAS)得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出院1个月时,2组BI、FMA及MAS各项总分分别与出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及MAS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BI总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2组BI、FMA及MAS评分中与下肢功能相关项目得分与出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各项相关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出院1个月时,观察组FMA及MAS评分中与上肢相关项目得分与出院时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FMA及MAS评分中与上肢相关项目得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时给予基于"生活重建"作业治疗理念的出院指导对上肢功能改善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BI)和身体移动能力(EMS)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d进行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国际通用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方法(P〈0.01或P〈0.05),实验组FAM、BI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实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并将两组进行生活质量情况对比。结果:干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卒中致残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患者自主锻炼的积极性,降低患者致残发生率,改善了预后,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84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患者按就诊时间段分为康复组44例及常规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起即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床上体位,坐位及行走训练,培训家属等。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FMA)及Barthe指数(BI)评分,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30d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更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过程中,康复组患者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贫血及压疮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整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魏建民  杨杰  刘郡 《全科护理》2012,(20):1908-1909
[目的]探讨多渠道加强脑卒中教育对病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病人分为实验组(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非卒中单元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卒中单元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与训练,以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BI)指数评定,分别在入院后24h和治疗后30d对病人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FAM及BI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比较,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作为一种多元医疗模式,多渠道加强脑卒中病人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依从性,可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功能的康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病房加强陪护家属的康复知识教育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并通过随访了解其远期康复疗效。方法:于卒中单元病房选取426例确诊为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将其陪护家属按照同年龄(土3岁)、同性别、同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相同、所陪护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同级别等条件配对,筛选出152例(76对)符合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及常规康复干预,试验组的陪护家属在给与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教育,分别于入院24h、出院前24h、随访6个月时对患者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价和BI指数评定。结果:入院24h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及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试验组患者吞咽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病房加强陪护家属的康复知识教育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中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NDT.Bobath)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步态障碍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幸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外,同时运用NDT-Bobath,分别采用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治疗前后及NDT—Bobath前后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分别为(0.716±0.398)m/s,(85.3±18.5)步/min,(1.748±O.598)m,(62.5±19.7)分,(ss.1±22.4)分,优于对照组的(O.564±0.358)m/s,(77.8±18.7)步/min,(1.514±0.545)m,(45.8±16.6)分,(36.4±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02,2.613,2.651,5.941,6.906;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及护理中运用NDT.Bobath能提高患者步态障碍的恢复及Et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扬  陈为安  毕涌  张旭 《中国康复》2014,29(3):167-16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颅脑损伤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给予路径式健康教育。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0d及入院90d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自行设计问卷定期对患者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结果在每一阶段康复治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FMA及MBI评分实验组较入院时改善明显,幅度较大,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基础上加以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全面掌握颅脑损伤后康复的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加速肢体功能恢复,明显提高AD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7年6~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资料。结果:干预组BI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干预组和对照组BI得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个维度得分也高于干预前(P0.05),但总体健康、精力2个维度得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其他维度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与家属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对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均由指定的责任护士进行有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发放自制的图文小册及有关康复锻炼的指导指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同步的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相关教育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采用HA-MA和HAMD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Hariss评分及患者掌握知识技能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过对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家属进行同步的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能力,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