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磁共振(HR-MRI)研究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其中初发患者36例(初发组),复发患者41例(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3.0 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OF-MRA,头颅常规DWI,责任血管轴位T1WI、T2WI及T1WIGd-DTPA增强)。对比分析初发组与复发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T1WI及T2WI斑块信号强度指数。结果复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P=0.002)、斑块负荷(P=0.005)、斑块强化率(P=0.037)均明显高于初发组,最小管腔面积(P=0.001)明显小于初发组。复发组斑块T2WI信号强度指数大于初发组(P0.001),而T1WI信号强度指数两者无明显差异(P=0.24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斑块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2.
周坦峰  熊敏超 《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82-83,12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8例。均行常规TSE T1加权像(WI)、TSET2WI、FLAIR T2WI及SE-EPI DWI扫描,其中6例行3D时间飞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TOF MRA)。结果 30例DWI均清晰显示相应神经体征分布区的梗死灶,DWI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度均明显优于TSE T1WI、TSE T2WI、FLAIR T2WI序列。6例行TOF MRA检查,其中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完全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远侧分支减少。结论 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常规TSE T1WI、TSE T2WI、FLAIR T2WI的信号变化,对判断患者脑缺血的时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处管壁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应用3D-TOF,TIRM,T2WI,T1WI(平扫+增强)序列对37例颅内动脉造影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扫描。结果3例患者因躁动及幽闭恐惧等原因无法完成扫描,其余34例患者正常完成扫描,可以有效的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结论应用3.0T 磁共振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可以明确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提供更有意义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51例疑诊颅内动脉硬化患者和10名志愿者均接受常规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HRMR检查,HRMRI包括FSE-T2WI和DIR-T1WI,并比较MRA和HRMRI的结果.结果 正常颅内动脉管腔显示清晰,管壁呈细线状或不显示.51例患者的51支受检颅内动脉中,10支MRA和HRMRI均未见明显异常;34支MRA和HRMRI显示一致,即MRA显示狭窄、HRMRI显示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或发现斑块存在;7支MRA和HRMRI显示不一致,其中5支MRA显示正常,但HRMRI显示管壁结构异常(3支有斑块,2支管壁环形增厚),2支MRA显示有狭窄,HRMRI显示管腔外径缩窄,但管壁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 HRMRI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结构,弥补常规MRA技术的不足,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爱康君安门诊部有限公司收治的170例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MCA粥样硬化性狭窄部位的斑块特征,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信号分布特征,斑块信号可分成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混杂信号4种。结果:196根MCA斑块出现环形者所占比例最高,为27.04%(53/196),其余沉积在前下壁、前上壁、下壁、前壁、后壁等部位。斑块厚度为0.3~3.5 mm,平均(1.4±0.5)mm。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扫描检查可观察到患侧MCA供血区存在新鲜脑梗死病灶;98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扫描检查可发现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具有一过性、可逆性,且多存在陈旧性脑梗死病灶。在T1WI、T2WI扫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CA表现为混杂信号特征的斑块数量多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 <0.05);在T2WI扫描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CA...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采用并行采集(parallel acquisition technique,PAT)技术的压脂T2加权自旋回波(T2 weighted turbo spin echo imaging,T2WI TSE)序列进行比较,评价同时多层成像(simultaneous multi-slice,SMS)技术用于大腿肌肉磁共振压脂T2WI TSE序列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研究共纳入正常志愿者19例及因病情需要行大腿肌肉磁共振检查的患者8例,共27例受试者。采用3.0 T磁共振进行检查。在同一次检查中,分别采用使用SMS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及采用PAT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对受试者的大腿进行轴位扫描。采集时间分别为:使用SMS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1 min 20 s,采用PAT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2 min 28 s。获得的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测量。在两组图像中相同的层面测量大腿肌肉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及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测量位置为右侧股内侧肌,ROI面积1 cm2。分别计算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SNR=SI/SD。同时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评价采用5分法。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图像的SD及SNR进行比较,P<0.05时,认为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两组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P<0.05时,认为两组图像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评价不同观察者判断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6时,认为不同观察者间一致性好。结果采用SMS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其噪声明显低于采用PAT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1.37±0.25 vs.1.57±0.33,P=0.032);两组图像SNR无显著差异(41.50±15.75 vs.46.23±10.89,P=0.085)。2名观察者对两组图像给出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观察者1,P=0.317,观察者2,P=0.527),两组图像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采用SMS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ICC=0.75,采用PAT采集技术的压脂T2WI TSE序列,ICC=0.782)。结论采用SMS采集技术对腿部肌肉进行压脂TSE扫描,与采用PAT采集技术的压脂TSE序列比较,在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不降低SNR,可获得类似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DSA或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1例患者发现颅内动脉瘤13个,11个位于颈内动脉系统,2个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T2WI、T1WI检出12个。结论MRA能够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较详尽、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三种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RH)后处理方法 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对内耳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0例健康成人及35例临床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的患者内耳行高分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3D TSE T2WI)横断面扫描,然后行...  相似文献   

10.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平  余翔  张抗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19-22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颅内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70例(84.4%)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15.6%)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单变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间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不同类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特点,研究其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大鼠急性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合并自体血脑内注射脑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上分别行T2WI,T2*WI,DWI、质子密度加权序列扫描。结果:①应用DWI与T2*WI对急性期脑卒中的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均为100%;急性期脑梗死T2WI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为0%。②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早期缺血为“细胞毒性水肿”。③急性期脑梗死DWI上表现为高信号,扩散值ADC平均为354μm2。结论:T2*WI对脑出血,DWI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T2DM 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 T2DM ,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 组)。通过DSA 检查方法,对颅内外的主要大血管的狭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经DSA检查发现,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多支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N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DM组血管轻度狭窄患者明显多于DM组,DM组患者血管重度和闭塞患者明显多于ND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M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ND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T2DM 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状况更加广泛、多发,且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与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编码方向FSE-T2WI和IDEAL FSE-T2WI技术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于基底动脉管壁显示的效果。材料与方法选择30名磁共振颅脑检查患者,采用不同频率编码方向FSE-T2WI(A/P)、FSE-T2WI(R/L)和IDEAL FSE-T2WI(A/P)3组序列行基底动脉同断面扫描,基底动脉管壁显示情况行4分法评价,并比较3组序列基底动脉的图像质量。结果基底动脉图像质量评分FSE-T2WI(A/P)、FSE-T2WI(R/L)、IDEAL FSE-T2WI(A/P)分别为81分、92分、115分。3种序列基底动脉图像质量两两比较,FSE-T2WI(A/P)和FSE-T2WI(R/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7,P=0.001)。FSE-T2WI(R/L)和IDEAL FSE-T2WI(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00,P=0.000)。FSE-T2WI(A/P)和IDEAL FSE-T2WI(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40,P=0.000),IDEAL FSE-T2WI(A/P)对于基底动脉管壁结构显示效果最好。结论 IDEAL技术能显著消除颅底磁敏感伪影,使基底动脉管壁更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5.
背景血管造影虽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其有创性不能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均为无创检查,可用于颅内大动脉血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靠性及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相关性.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以2001-04/2002-0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5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应用TC-2021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及VISART1.5T超导MR装置,对45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两次检查相隔时间为1~15 d.观察所检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管腔形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患者颅内血管腔和血流动力学结果的相关性.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假阳性,假阴性及符合率.结果4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相关性理论值Tmin=9.91;χ2=107.92,P<0.005,可认为两者检出率结果有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19.06%,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为15.25%,两者检出阳性率有差别(χ2=3.93,P<0.05).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相应血管病变数,得出诊断异常血管的特异性为94.22%、敏感性为78.10%、假阳性为7.46%,假阴性为23.31%及符合率为89.36%.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异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相符性较高,它能准确判定所探及血管功能状态,能较早而敏感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磁共振血管成像则可直接显示血管形态的改变,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由于颅内血管管径细小,走行深而迂曲,颅内动脉夹层诊断较困难。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特征性的内膜瓣及壁内血肿信号,间接或直接诊断夹层,并对寻找夹层病因、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该文将对HR-MRI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7.0 Tesla磁共振(MR(l)) T2加权成像(T2WI)结合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研究大鼠脑缺血后脑皮质水肿情况.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1 d、3d及7d组,分别于脑缺血后1、3、7d,采用7.0 Tesla MRI扫描各组大鼠脑部T2 WI序列,检测缺血侧...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病变导致的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其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 VWI)是目前唯一可在体进行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对比-噪声比等优势,能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作者就3.0 T高分辨率MR颅内血管壁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磁共振弥散张量和波谱成像在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以已确诊为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以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MRI表现的观察发现,慢性缺血灶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等信号。慢性期梗死T1WI呈低信号,T2WI低信号,DWI等信号或低信号。观察组患者疾病检出率100。观察组患者治疗前FA(0.24±0.10)、NAA(9200±510)、NAA/Cr(1.59±0.15)、NAA/Cho(0.36±0.04),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磁共振弥散张量和波谱成像应用到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中,可有效明确患者病变部位的水分子弥散变化情况,以及组织代谢情况,从而能够实现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对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髓鞘结构病理变化情况的评估,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