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1])。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以及反复穿刺操作、压迫等影响,AVF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狭窄,导致AVF功能丧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血管狭窄的一种新技术,逐渐成为AVF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AVF狭窄的成功率及1年内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fistulas,AVF)狭窄、闭塞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自体AVF狭窄、闭塞的38例MHD患者行手术和介入治疗,多处狭窄者行端端、端侧吻合AVF重建再造术,一处狭窄者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条件差、已多次手术者行人造血管移植。结果本组32例行内瘘再造手术,成功率为100%,对患者心功能无影响;2例行PTA治疗,术后即出现明显的血管震颤,可闻及清晰的血管杂音,血流量明显增加,无血管破裂、肺栓塞等并发症;4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后4周开始血液透析,血流量达到300 ml/min以上。结论 AVF重建再造术、PTA、人造血管移植均可有效改善MHD患者AVF狭窄、闭塞后血管通路问题,其中AVF重建再造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hematodialysis,HD)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HD患者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AVF狭窄是HD患者AVF失功的主要原因,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CKD 5期患者常因血液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浓度发生改变而引起各种相关并发症,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揭示了CKD患者体内存在的各种代谢紊乱。本文通过分析CKD患者血液代谢组学异常与AVF狭窄的相关性,希望为阐明AVF狭窄的机制及防治AVF狭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必备条件,包括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in catheter,CVC)等,其中AVF是首选方式~([1])。传统AVF的建立采用外科手术,目前已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技术建立AVF的新方法。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是导致血管通路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发生率高。研究显示AVF建立后2年通畅率为65%,4年通畅率为48%~([2]);AVG建立后1年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 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 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作者最近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用于治疗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动静脉瘘(AVF)狭窄,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扩大了PTA的应用范围。20例接受血透的AVF狭窄患者(2例为吻合日狭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0.2岁,透析时间39.6±47月。对其进行了26次PTA,其中远端24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狭窄是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AVF血栓形成、最终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1])。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等介入手段是治疗AVF狭窄的首选方法~([1])。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AVF狭窄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机制对于AVF狭窄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成为开发新治疗方法的关键障碍,近年有关AVF功能障碍病理生  相似文献   

8.
正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常被称作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据报道,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导致MHD患者住院原因的比例高达15%~20%~([1])。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功能不良不仅会造成透析质量的下降,而且与MHD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由于狭窄是导致血栓形成和通路失功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除了直接监测流量外,还可通过识别狭窄从而间接监测功能不良的风险。近年来,各个国家相继制订的血管通路指南中,均针对AVF功能不良的监测提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持又是保证患者长期透析的重要条件。目前最常见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catheter,CVC)与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两种,两种血管通路均存在通路再循环。研究报道,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1990~2016年间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及其所致死亡率一直在增加[1]。在肾移植治疗之前肾衰竭患者的常见方式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血管通路,因为AVF与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相比,不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在内瘘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原因可导致AVF闭塞,影响透析效果,增加患者住院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方式,虽然AVF相较其他血管通路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AVF的术后未成熟及失功率很高。因此准确评估AVF术后瘘管的预后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临床预测模型(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s,CPMs)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对目前血液透析患者AVF的CPMs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  相似文献   

14.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血管通路。然而,AVF失功问题严重制约着其临床应用,静脉流出道狭窄是AVF失功的常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IH)。NIH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病理机制有关,包括炎症、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级联反应和血管重塑,导致血管狭窄、失功。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而交感神经的激活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NIH的发生而导致AVF的失功。本综述重点阐述交感神经激活参与NIH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旨在为AVF失功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及其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5.
<正>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也是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保障。在移植物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液透析管、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这3种最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中,AVF处于优势地位。K/DOQI建议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次选为移植物内瘘,CVC应作为最后选择。在美国约20%患者使用AVG作为长期透析通路[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立  刘必成 《中国血液净化》2005,4(12):669-671,68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成为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透析生存期延长及患者日趋老龄化,血管通路狭窄(vascular access stenosis)已成为导致血液透析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血管通路狭窄产生的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摆在透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血管通路狭窄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日常生活方便等优点,它是m患者的生命线.我院就遇到3例因自我维护不当造成内瘘血管损害和治疗抢救的不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深圳市南山医院肾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24个月,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为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两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VF透析的患者80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34例.AVF组患者的年龄及感染并发症均低于CTC组(均P<0.05);AVF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于CTC组患者(均P<0.05);两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更高(与CTC组相比);两组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的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现在常用的血液透析循环通路有留置静脉导管(包括临时性、长期性)、人造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s,AVG)、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三种类型[1]。现阶段从使用寿命、内瘘流量、并发症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考虑,由桡动脉和前臂静脉连接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