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在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推拿、理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生物力学参数、平衡及步行能力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在下肢生物力学参数、平衡及步行能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可以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下肢生物力线,提高其平衡及步行能力,可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佩戴矫形鞋下利用减重仪对脑瘫患儿进行步态训练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大龄(≥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配戴矫形鞋下进行减重训练,结合运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摄像,评定粗大运动评分(GMFM)、Berg平衡评分,运动功能分级(GMFCS)等。结果摄像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步态改善明显,运动能力明显提高:GMFM、Berg平衡评分、GMFCS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不如治疗组改善明显。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运动综合康复治疗下结合佩戴矫形鞋进行减重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脑瘫患儿步态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用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矫正儿童内旋步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科诊断为内旋步态的患儿3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2例)采用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176例)只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治疗组胫骨扭转角及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3个月时,对照组胫骨扭转角及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时,胫骨扭转角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步向角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治愈36例,有效12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9.56%,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08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儿童内旋步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CB矫形鞋垫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偏瘫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且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戴ICB矫形鞋垫,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粗大运动训练量表-88 (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评定患儿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经过12周治疗,GMFM-88 E区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B矫形鞋垫能明显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彩霞 《当代医学》2021,27(22):139-141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对照组行常规步态训练,实验组行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结果 实验组FMA-LE评分与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12及24周,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步态训练期间,辅助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在跟骨骨折术后夜间痛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0例骨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无痛护理。通过更新护理人员的无痛理念,明确疼痛评估方法和疼痛护理记录,实施程序化疼痛健康教育,将无痛护理有效应用于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的夜间痛。联合采用疼痛数字评估法和夜间睡眠调查分级法比较两组术后夜间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无痛护理后,患者夜间痛对睡眠影响程度明显减轻,夜间痛的发生率下降,实验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夜间痛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D打印辅助跗骨窦微创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收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给予观察组3D打印辅助跗骨窦微创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踝关节功能(Maryland)。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6个月Maryland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跗骨窦微创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强化护理模式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5例(强化护理模式);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足部功能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护理工作中,利于患者功能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AO跟骨板在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00例(100足)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50足)。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应用AO跟骨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跟骨骨折患者应用解剖接骨板加压螺栓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跟骨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主观症状优良率、足部外形优良率、关节活动优良率、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跟骨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个月,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的主观症状优良率、足部外形优良率、关节活动优良率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跟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跟骨板在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术后恢复更佳,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与研究组(踝足矫形器早期使用+常规康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显著改善其步态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跟骨骨折外固定术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本院进行外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共有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共有41例,分析两组患者跟骨骨折恢复情况,评价护理干预措施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跟骨骨折外固定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Sanders分型、依从性、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94.36±2.41)分、SandersⅠ型发生率为81.66%、SandersⅡ型发生率为16.67%、SandersⅢ型发生率为1.67%、SandersⅣ型发生率为0,分别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跟骨骨折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显著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住院部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肌力、步行、平衡功能等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SET。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FuglMeyer(FMA)对治疗前后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步态指标[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BBS、Lindmark评分和10 m MWS、步长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康复治疗中使用SET,效果理想,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配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8例可以独立步行10 m以上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FO使用康复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组(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还配戴踝足矫形器,足印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后的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前AFO使用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的各步态参数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3个月治疗后两者步态参数相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踝足矫形器的装配,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步行参数,增强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34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地面步行训练,观察组给予康复机器步行训练。采用LEMS和WISCI II量表分别评估两组训练前后的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LEM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12周后,两组WISCI II分级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WISCI II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地面步行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139-146
目的观察持续性被动锻炼康复护理对行跟骨外侧壁骨皮瓣截骨入路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L"形切口、跟骨外侧壁骨皮瓣截骨入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性被动锻炼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时的跟骨复位率、Bohler角、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时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跟骨高度和宽度的复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术后观察组患者Maryland足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性被动锻炼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行跟骨外侧壁骨皮瓣截骨入路术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能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还可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足部骨折患者中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对有效率和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50例足部骨折患者均选取时间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本文分组方法即为双盲法,参照组(n=25例)患者行常规钢丝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25例)患者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研究及计算参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疼痛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试验组足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数据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低于参照组数据指标,P0.05,统计学计算后有阐明的分析意义。结论将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应用在足部骨折患者中可降低疼痛,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