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α-亚麻酸和维生素A、C、E均具有抗衰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研究表明增加端粒酶的活性可预防细胞过早老化。联合应用α-亚麻酸与维生素是否可通过增强端粒酶活性起到抗衰老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α-亚麻酸与维生素A、C、E复合剂,观察肝脏端粒酶mRNA表达变化、端粒酶活性和端粒缩短速度,探讨联合应用α-亚麻酸与维生素是否可通过增强端粒酶活性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方法:22月龄清洁级老年昆明小鼠,随机分成6组:老年小鼠对照组,α-亚麻酸组,α-亚麻酸+维生素E组,α-亚麻酸+维生素C组,α-亚麻酸+维生素A组,α-亚麻酸+维生素A、C、E组。2月龄清洁级青年昆明小鼠,作为青年小鼠对照组。各组小鼠通过灌胃给药30 d后分离肝脏,应用RT-PCR测定端粒酶的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青年与老年小鼠的肝脏均表达端粒酶mRNA,青年小鼠对照组端粒酶mRNA表达水平高于老年小鼠对照组 (P < 0.05)。5个实验组端粒酶mRNA表达均较老年小鼠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1);与青年小鼠对照组比较,α-亚麻酸+维生素E、α-亚麻酸+维生素C,α-亚麻酸+维生素A和α-亚麻酸+维生素A、C、E 4组端粒酶mRNA表达均增高(P < 0.01)。5个实验组之间相比较,α-亚麻酸+维生素A、C、E 组端粒酶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4组(P < 0.01)。结果表明,α-亚麻酸与维生素A、C、E 复合剂可协同提高端粒酶活性,延长端粒长度,进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关键词:维生素;α-亚麻酸;复合剂;端粒酶;肝脏;抗衰老  相似文献   

2.
背景:许多实验表明自由基的增加与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关,而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减轻运动中抗氧化酶所受的自由基损伤,减缓疲劳出现,进而提高运动能力。 目的:从细胞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角度,探讨维生素E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维生素E抗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内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5/10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304±12) g。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生理盐水组、维生素E组,12只/组。 方法:维生素E组腹腔注射维生素 E胶丸,1.0~1.2 mg/kg,总量为4 mL/kg,初次注射时间为鼠正式实验前1 d,以后每8 h注射1次,共4次。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方式、注射量及运动方式、处死时间同维生素E组。运动组只进行运动,不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仅为常规饲养,无任何干预。采用一次力竭性下坡跑运动建造大鼠损伤模型,运动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肱三头肌。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微量测定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结果:肱三头肌细胞线粒体各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离心运动后24 h均显著增加(P < 0.01)。与运动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维生素E组丙二醛显著降低(P < 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增高(P < 0.01)。 结论: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的含量,增加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骨骼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可减轻自由基对肌肉的损伤作用。维生素E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α-玉米赤霉醇(-αZAL)对转APP基因构建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转APP基因小鼠作为AD小鼠模型,-αZAL治疗组在小鼠9月龄后40d灌胃α-ZAL1.0mg/(kg.d)。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αZAL对A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醇(MDA)的含量。结果 AD模型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血清和脑组织GSH-PX、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多(P均〈0.05);-αZAL治疗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升高,血清和脑组织GSH-PX、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与AD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αZAL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保护机制来提高AD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主性运动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影响及其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2月龄C57bl/6雄性小鼠双侧侧脑室注射Aβ25-35快速部分模拟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的学习记忆损伤;Y迷宫检测小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羟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Hochest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短期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进臂正确率:52.43±2.34、62.43±0.53,t=4.166,P=0.044);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4.43±0.30、1.81±0.33,t=-5.863,P=0.004);血清MDA含量上升(43.51±5.22、21.03±1.29,t=-4.181,P=0.043)。与模型组相比较,治疗组小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进臂正确率:72.72±1.71,52.43±2.34,t=-6.838,P=0.002);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下降(2.86±0.22、4.43±0.30、t=4.260,P=0.013);血清GSH、GSH-Px、T-AOC活力显著提升。结论自主性运动能提高Aβ25-35小鼠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改善Aβ25-35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缺陷。  相似文献   

5.
背景:无氧间歇训练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训练方法,有关此训练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其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无氧间歇训练对大鼠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5在徐州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30~270 g,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间歇训练对照组,间歇运动即刻组,间歇训练即刻组,每组8只。 方法:安静对照组不进行训练,间歇训练对照组和间歇训练即刻组进行跑步运动,以坡度10°,速度26.8 m/min运动1 min,后以坡度为0,速度5 m/min休息3 min,每天连续20次不间断,5 d/周,运动6周。间歇运动即刻组只在第6周最后一天进行一次运动。 主要观察指标:6周运动结束后即刻麻醉下处死各组大鼠,测定其骨骼肌,心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 结果:①训练组运动后即刻各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间歇运动即刻组(P < 0.05)。②间歇运动即刻组股四头肌、心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 < 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5),股四头肌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5)。③间歇训练即刻组股四头肌、心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间歇运动即刻组(P < 0.05),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间歇运动即刻组(P < 0.05),股四头肌和心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间歇运动即刻组(P < 0.05)。 结论:无氧间歇训练可以使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发生适应性变化,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毛蕊花糖苷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取 75 只 C57/BL 小鼠(SPF 级、健康雄性、24~26 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 (1- 甲基 -4- 苯基 -1,2,3,6- 四氢吡啶 /MPTP 组)、实验组(低剂量组:MPTP+30 mg/kg 毛蕊花糖苷;中剂 量组:MPTP+60 mg/kg 毛蕊花糖苷;高剂量组:MPTP+120 mg/kg 毛蕊花糖苷),每组 15 只。造模完成后采 用爬杆、悬挂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行动能力,采用超微电镜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亚细胞结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TH、α- 突出 核蛋白(α-syn)、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黑质的谷胱甘肽、总铁离子、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脑组织丙二醛等。结果 模型组小鼠完成爬杆实验的时间较空白对照组长,实验组小鼠 完成爬杆实验的时间较模型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模型组小鼠的悬挂实验评分低于 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的悬挂实验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电镜下模型 组较实验组小鼠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坏死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 型组小鼠黑质 TH 阳性神经元数目较空白对照组减少,实验组小鼠黑质 TH 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黑质 TH、Nrf2、HO-1、GPX4 的蛋白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黑质 TH、Nrf2、HO-1、GPX4 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模型组小鼠黑质 α-syn 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黑质 α-syn 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ELISA 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黑质的谷胱甘肽、 SOD 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黑质的谷胱甘肽、SOD 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P< 0.05);模型组小鼠黑质的的丙二醛、总铁离子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的丙二醛、总铁 离子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毛蕊花糖苷可能是通过抑制 PD 模 型小鼠中脑黑质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铁死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霞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7):6935-6937
背景:骨骼肌在急性运动时产生大量自由基,使体内氧化剂与抗氧化剂之间平衡的失调,引起骨骼肌疲劳、肌肉功能障碍和损伤等,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而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剂。 目的:通过茶多酚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干预,观察其对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雄性SD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茶多酚组。茶多酚组大鼠补充茶多酚1周后,与运动组大鼠一起通过一次性力竭游泳建立力竭运动模型,记录大鼠力竭时间,测定力竭运动即刻时大鼠骨四头肌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抗氧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力竭运动使大鼠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活力下降。茶多酚可以降低运动后丙二醛水平,提高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延长大鼠力竭时间,由此得出,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会发生氧化损伤,茶多酚干预可能会保护骨骼肌氧化损伤,进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构建衰老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注射D-半乳糖,臭氧损伤,去胸腺,采用老龄动物等。因D-半乳糖造模简单、试验周期相对较短,故目前广泛应用于衰老试验研究。 目的:使用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生化以及免疫等方面的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8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ICR小鼠35只,体质量(18±2) 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衰老模型组20只。 方法:衰老模型组小鼠用D-半乳糖按120 mg/kg背部皮下注射6周,1次/d,造成亚急性衰老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药物。 主要观察指标:使用Y型电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使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血清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脑中脂褐质含量、单胺氧化酶-B活性以及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血清中IgG含量;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的浓度。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Y迷宫显示衰老模型组小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表现为不同时间的正确反应率降低,潜伏期延长;生化指标显示模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及脑中脂褐质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下降,而脑中单胺氧化酶B活力没有明显改变;免疫相关指标显示模型小鼠血清IgG水平下降、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的浓度减少,白细胞介素2变化不明显。 结论: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记忆功能下降、氧自由基产物增加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可用于行为学、抗氧化、以及免疫等方面的抗衰老药效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对快速老化痴呆小鼠(SAMP8)海马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成年SAMP8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和种类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MT3和MT1)。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连续注射28d后测定小鼠海马几种氧化-抗氧化生化指标。结果高、中浓度MT3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P〈0.05。中浓度MT1和高、中、低3种浓度的MT3均可导致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增强P〈0.05;相同浓度的MT3组SOD、GSH—Px活性高于MT1组P〈0.05。结论MT可以提高鼠脑的抗氧化能力,MT3的作用效果与浓度有关。相同浓度的MT1和MT3,后者使海马抗氧化能力提高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后小鼠记忆功能及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和姜黄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Morris水迷宫成绩相近的BALB/C小鼠接受16 Hz、130dB的次声作用2 h/d,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14 d后再次评定水迷宫成绩,并测定脑组织中SOD、GSH-Px、MDA的变化,各组间相互比较.结果单纯次声作用后,小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P<0.05),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各用药组与单纯次声组相比,记忆功能改善,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下降(P<0.05),SOD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16 Hz、130dB次声可导致小鼠脑组织过氧化,使记忆功能受损.姜黄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次声引发的这些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