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型骨锚和抽出钢丝法在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重建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重建修复,18例(A组)应用微型骨锚钉固定法,24例(B组)行可抽出钢丝缝合法,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对术后患指功能进行评定疗效.结果:A、B组优良率分别为78%和75%.结论:指伸肌腱止点重建中应用微型骨锚和抽出钢丝法的临床疗效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指间关节背侧肌腱及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远指间关节背侧组织缺损伴伸肌腱(及止点)缺损患者采用微型骨锚钉联合掌长肌腱移植重建伸肌腱止点加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创口感染及骨锚植入后异物反应。1例4个月后患指下垂,二期行关节融合。手功能评定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优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81.82%。结论:采用微型骨锚钉联合掌长肌腱移植重建伸肌腱止点加皮瓣修复术治疗远指间关节背侧肌腱及皮肤缺损,能取得良好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型骨锚钉重建指伸肌腱止点恢复关节功能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传统对锤状指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抽出钢丝法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或关节融合等方法。观察微型骨锚钉配合中药熏洗恢复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04/2007-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的28例锤状指患者,均采用微型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并配合中药祛风通络散熏洗治疗。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45岁。全部病例均进行临床随访,主要以电话随访和问卷填写的方式,并采用国际上评价手指活动功能常用的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疗效,分别从患指主动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及疼痛和影像学检查等评价。结果:①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4个月。②本组病例伤口除1例患者切口皮肤边缘变黑外均顺利愈合,该患者2周后皮肤愈合,本组患者术后平均9 d出院。③术后按Dargan方法评定主动活动范围:优25例,良2例,可1例。④全部患者于术后6周左右复查X线片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全部患者在术后8周远侧指间关节活动自如,均获得满意结果。结论:使用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手术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再加上中药熏洗促进术后功能恢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采用微型骨锚钉与经骨隧道加压缝合对伸肌腱止点撕脱的拇指锤状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65例拇指锤状指病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锚钉固定术,35例行经骨隧道加压缝合.术后全部患者均进行0.5~5年的随访,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价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型骨锚钉组中优1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00%,经骨隧道加压缝合组中优10例、良8例、可10例、差7例,优良率为51.4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P<0.05).结论 采用微型骨锚钉较经骨隧道加压缝合治疗拇指锤状指疗效更确实,采用微型骨锚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拇指锤状指,具有操作简单、肌腱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应用微型骨锚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患者全部为闭合性损伤,受伤时间为3~6周。应用微型骨锚修复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辅以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DIP)6周;肌腱修复采用褥式缝合方式。结果:术后15例均获得3~10个月的时间随访,平均6.4个月。手指屈曲畸形没有复发,治愈率100%。参照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1例出现远侧指间关节背侧轻微疼痛并发症,术后6月恢复。结论:采用微型骨锚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指根麻醉下即可进行手术,容易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锤状指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2例锤状指的患者采用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于术后6周左右复查X线片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术后8周远侧指间关节活动自如.结论 使用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单、肌腱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止点断裂术后患指屈伸功能及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术式经远节指骨基底部钻隧道直接缝合修复,研究组给予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止点处断裂。比较两组术后各时点屈伸功能及肌腱粘连情况。结果:术后3、4、6个月,研究组粘连情况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研究组TAM分级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止点处断裂能够明显提高患指术后屈伸活动功能,有效预防及减少肌腱粘连程度,较传统术式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体肌腱移植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于2003-01/2006-03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骨科采用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的锤状指畸形患者15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开放损伤2例患者于急诊1期予以手术治疗,闭合损伤13例患者在1周内予以手术治疗。①手术方法:臂丛麻醉,于末节指骨基底以远4mm偏背侧的尺桡两边对向钻孔,形成骨隧道,采用修剪合适的异体肌腱穿过骨隧道,在远侧指间关节背侧交叉后分别与伸指肌腱的侧腱束吻合(吻合前选直径1.0mm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过伸位10° ̄15°),石膏托外固定,6周后拔除克氏针及拆除石膏进行末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②功能测评:测量手指最大伸直位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伸直受限角度的总和及手指屈曲位时指端与掌横纹之间的距离。优:伸指0°,屈指指端过掌横纹;良:伸指受限≤-15°,屈指指端达掌横纹。结果:1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术后随访2个月 ̄3年,平均19.5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无异物排斥反应。按Dargan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占80%),良2例(占13.3%),优良率达93.3%。1例因远侧指间关节僵硬而屈伸活动功能欠佳。结论:异体肌腱移植伸肌腱止点重建术是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微型可吸收骨锚钉结合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8例锤状指患者,均采用微型可吸收骨锚钉结合克氏针进行修复重建,观察其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平均7.5个月);按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应用微型可吸收骨锚钉结合克氏针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固定可靠、疗效明显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与微型骨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所有末节指骨撕脱性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8例51指,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 2组,A组(24例25指)采用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骨折块治疗;B组(24例26指)采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I区止点,均随访3-6个月,按TAM系统方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A组24例25指,随访23指,平均随访116 d,按TAM系统评定方法,优14指,良6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86.96%。B组24例26指,随访24指,平均随访108 d,按TAM系统评定方法,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4.62%。2组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70%,B组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克氏针挤压复位固定法临床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对16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末节指骨基底横行钻孔引入可吸收线缝合固定伸肌腱重建止点,观察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10个月,按照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7%;应用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方法治疗腱性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及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15例Wehbe和Schneider分型为Ⅰ、Ⅱ型的A亚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微型可吸收锚钉进行止点重建,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5例患者,按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应用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骨性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内植物可吸收、无排斥反应、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陈旧的踩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常采用Chrisman-Snook术式,但该术式需要牺牲部分自体腓骨短肌腱,使腓骨短肌腱外翻足的功能受到影响.目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观察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锚钉修复重建陈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7例,病程长3~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锚钉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术中应用4.5 mm直径的钻头在外踝处打孔,在距腓韧带的距骨止点处拧入锚钉一枚,在跟骨跟腓韧带止点处拧入锚钉一枚,然后将异体肌腱在外踝骨孔处穿过,维持踝关节于伸曲中立位和中度外翻位,将肌腱的两端分别用锚钉的尾线缝合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伸曲中立位和轻度外翻位.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AOFAS评分及应力X射线平片结果.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6,12,24个月复查,患者AOFAS评分显示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踝关节不稳,应力位置的距骨倾斜角度平均值及距骨的移动距离平均值明显减小,踝关节功能较好,外形满意.可见,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锚钉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手术剥离软组织范围小,不损伤正常自身结构,可维持踝关节正常形态,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槌状指畸形磁性矫正器治疗槌状指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尸体手指标本植入相应大小的永磁铁钉,观察其伸指和屈指效果,分析此方法治疗槌状指畸形的可行性。结果:5例手指标本剔除皮肤、筋膜等软组织,保留手指伸、屈指肌腱,置入永磁铁钉后,根据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手指关节功能:优3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0%。15例手指标本在保留所有组织后,模拟临床进行手术,采用掌侧入路植入相应大小的永磁铁钉,根据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术后患指关节功能:优10例,良4例,可0例,差1例,评分优良率为93.3%。所有标本术后的屈指活动范围与术前无区别。结论:槌状指畸形磁性矫正器治疗槌状指畸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及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疗效比较.方法 2005年7月~2008年5月对该院共42例关节镜下确诊的ACL断裂的患者行双骨道单束自体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韧带重建治疗,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对重建韧带进行固定,术后完成相关随访,随访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查体,MRI影象等,功能评定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4.0年,平均2.8年.其中1例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膝关节屈曲受限外,余患者末次随访所有膝关节伸-3°~0°,屈110°~130°,2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为阳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34.6±4.36)分提高至术后(89.4±5.42)分.采用自体肌腱重建患者Lysholm评分由术前(32.4±6.95)分提高至术后(91.3±5.51)分,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由术前(35.6±4.49)分提高至术后(90.2±6.32)分,两组患者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固定自体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重建方法较多,但是各种重建方法术后腕关节功能均较差.有关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桡骨远端骨关节缺失国内报道少.目的:观察应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病例来自2003-07/2008-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对象:按纳入标准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9.6岁: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按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Ⅱ级3例,Ⅲ级6例.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桡骨远端骨关节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定期门诊随访,采用Mankin评分方法进行功能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腕关节活动度.②X射线平片表现.③Mankin评估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随访时间12~64个月.术后腕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掌屈32.8度.背伸44.4度;较术前掌屈29.4度,背伸26.7度明显提高.X射线可见骨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骨质吸收.全部患者腕关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等,但无疼痛出现.所有患者骨内无复发,仅1例术后2年软组织内复发,并再次行软组织内肿瘤切除,复发率为11%.9例患者中按Mankin标准评定,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0%.所有患者未见肺部转移,异体骨植骨区及全身无排异反应,术后无感染、骨不连、不愈合、骨质明显吸收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瘤段切除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治疗Campanaccim级、复发及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低,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侯金玲  王立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4005-4005,4016
目的探讨一种伸指肌腱止点重建的改良固定方法。方法术中用直径0.8 mm克氏针横行穿过末节基底备用,将伸肌腱近断端细钢丝改良Bunnell法固定后于甲根两侧皮下穿出后分别固定于横行穿过末节基底克氏针两侧。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皮肤均未出现压伤。锤状指畸形矫正,伤指活动无疼痛。结论采用细钢丝末节指骨横行克氏针固定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指逆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重建近指间关节屈曲挛缩松解后的创面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对10例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患者行肌腱、血管及神经彻底松解后,应用预制同指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8 cm×2.2 cm~2.8 cm×3.2 cm,供区创面植皮。结果术后10例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局部缺血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饱满,颜色红润,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色素沉着,无瘢痕挛缩。术后9指功能满意,1指因伸肌腱止点早期损伤疗效欠佳。结论采用预制指背筋膜蒂皮瓣重建近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是一种重建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腱性锤状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08例腱性锤状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每组54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支具固定6~8周,并指导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不同伤情分别选用长肌腱腱片移植术、伸肌腱止点重建术、伸肌腱直接缝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结构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双束重建更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半腱肌与股薄肌可对抗股四头肌收缩所导致的胫骨前移,具有稳定膝关节的作用,那么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行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呢?观察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3/2007-12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骨科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Y形重建后交叉韧带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42岁.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于患者胫骨附着部游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在后交叉韧带前束及后束股骨附着部分别钻直径5 mm隧道,在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钻直径8.0 mm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前束,用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后束,在胫骨隧道外保留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需要内固定物.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Lysholm-ll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位阳性;术前Lysholm-ll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Lysholm-ll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89%.结论:应用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Lysholm-ll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 阳性;术前Lysholm-ll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Lysholm-ll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89%.结论:应用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Lysholm-ll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 阳性;术前Lysholm-ll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Lysholm-ll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89%.结论:应用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