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 IS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8例存在宫颈A IS的宫颈上皮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对其中19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单纯 A IS 8例,A IS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例,AIS合并浸润性癌12例。镜下AIS区域保存原有腺体小叶结构,但细胞重度异型,核分裂和凋亡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100%(19/19)强阳性表达,癌胚抗原(CEA)78.9%(15/19)阳性表达,Ki‐67指数均>30%。结论 AIS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具有特征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对腺上皮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普查人群中液基细胞学诊断为腺上皮病变[腺癌、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细胞],并随访追踪与其组织学诊断对照。结果共31250例细胞学诊断中发现66例腺上皮病变(腺癌9例、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7例和非典型腺细胞不明意义50例),其中病理对照异常37例(50.61%),腺上皮病变16例(24.24%),包括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宫颈原位腺癌4例,宫颈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2例,输卵管癌1例,宫颈腺鳞癌1例。结论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有助于提高对女性生殖系统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但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筛查、阴道镜下活检及病理检查模式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2520例妇女进行TCT筛查,阳性诊断的患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后病理检查。结果200例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病变者,活检中发现鳞状细胞癌(SCC)4例、腺癌(GCC)2例、宫颈上皮内病变Ⅲ(CINⅢ)15例、宫颈上皮内病变Ⅱ(CINⅡ)20例、宫颈上皮内病变Ⅰ(CINⅠ)77例。结论TCT筛查、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模式是子宫颈病变诊断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病理诊断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中,32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1例为绒毛腺型。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2.9%(15/35)。漏诊4例,其中1例宫颈涂片漏诊,1例宫颈活检漏诊,2例宫颈活检正常,宫颈活检见异形腺细胞,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5例病例中,26例(74.3%)CEA表达阳性,14例(40.0%)HPV表达阳性,其中8例伴有鳞状上皮病变。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诊断性锥切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戈文舜  蔡红光  耿文  李美平 《浙江医学》2024,46(4):373-376,387
目的评估HPV相关的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行宫颈锥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行宫颈锥切、后续行子宫切除术或定期随访的非破坏性生长的62例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分为病变残留组(13例)和无残留组(49例),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62例患者年龄25~68(44.9±9.2)岁,其中原位腺癌(AIS)38例,SilvaA型腺癌24例;所有患者均为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ⅠA期,随访期无病变复发或转移。AIS和SilvaA型腺癌在病变范围及象限分布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锥切后病变残留与年龄(>45岁)、锥切断缘阳性、病灶多象限分布、锥切后颈管搔刮阳性等因素有关(均P<0.05)。结论HPV相关的AIS和SilvaA型腺癌可能处于非破坏性生长的子宫颈腺癌的不同病变阶段且预后良好。锥切后病变残留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45岁)、宫颈锥切断缘阳性、病灶多象限分布、锥切后颈管搔刮阳性。无生育要求者建议全子宫切除,但不伴相关影响因素的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6.
杨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9):178-179
目的:子宫颈微偏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极少见的肿瘤,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现报道5例诊断为宫颈微偏腺癌,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部分病例合并黑斑息肉综合征、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8mm以上并有特殊间质反应癌胚抗原有肯定的阳性反应。结论:诊断宫颈微偏腺癌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提出宫颈腺体有无不典型增生,多取材并尽量深取组织(〉5mm)或高频电刀锥切宫颈活检,可早期及时诊断,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7.
王秋曦  王淑珍  刘军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79-2782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结果中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7例宫颈细胞学AGC患者,分析其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分段诊刮、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的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1)87例中病理异常35例(40.23%):腺上皮病变10(11.49%)例,包括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宫颈腺上皮内瘤变3例、宫颈腺癌3例、子宫内膜腺癌2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5例(28.74%).(2)61例细胞学AGC不明意义(AGC NOS)有18例病理异常(29.51%);16例AGC提示倾向内瘤变(AGC SIL)中有9例组织学异常;10例为原位腺癌(A1S)/腺癌中,6例病理异常.病理异常在细胞学AGC NOS与AGC SIL或A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除2例子宫内膜腺癌及3例宫颈腺癌行开腹手术外,余82例行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46个月.随访中3例再次出现细胞学异常,经病理证实1例CIN1、1例CIN2、1例CIN3.(4)10例病理腺上皮病变中,除1例CGIN1患者的年龄<35岁,余年龄均≥35岁.结论 AGC中40.23%的患者有组织学异常.因存在CIN及癌,应行阴道镜检查及组织学确诊.疾病的存在与年龄有关,年龄≥35岁的患者存在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概率增加,因此应重视年龄35岁以上妇女宫颈细胞学AGC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I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1例宫颈原位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病理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1.48±7.60)岁。25例患者无异常症状;细胞学异常者13例;高危型HPV阳性者28例;阴道镜图像5例评估为AIS。多点活检病理发现AIS 11例,锥切术后病理发现20例。6例因生育要求仅行锥切术,25例进一步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病理升级为浸润性腺癌。结论:宫颈原位腺癌临床症状极少见,联合细胞学、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确诊依靠病理。完成生育后尽早行全子宫切除术,以降低宫颈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与诊断性锥切术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及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旨在指导LSIL病例的规范诊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因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LSIL并接受切除手术的446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46名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Ⅰ)患者诊断性锥切术后病检结果提示:慢性宫颈炎221例、CINⅠ12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Ⅱ/Ⅲ)92例、宫颈原位腺癌(AIS)2例、鳞癌2例,其中年龄、主诉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结果与术后病理升级无相关性,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病理升级密切相关。结论:阴道镜下的病理活检可以满足近80%的LSIL的诊断,但存在漏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以上病变的风险。需综合考虑细胞学异常类型、HRHPV基因分型、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处理,适当放宽切除性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虎门地区已婚妇女子宫颈涂片6 0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日明  陈艳珍 《广东医学》2004,25(4):422-423
目的 对虎门地区已婚妇女进行防癌普查。方法 对普查中 6 0 80例子宫颈涂片由细胞学专职人员阅片 ,根据TBS诊断标准报告结果 ,对 2 0 5例阳性病例阴道镜下取多点活检。结果 低度鳞状上皮病变 16 4例 ,高度鳞状上皮病变 36例 ,鳞癌 4例 ,腺癌 1例 ,宫颈涂片与病理符合率 73.17%。结论 宫颈涂片异常病例结合阴道镜病理检查 ,能及时发现宫颈早期病变 ,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一萍 《中外医疗》2013,(35):183+185-183,185
目的 探讨对病理结合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该院门诊收治的124 例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观察病理诊断和阴道镜图像变化二者诊断符合率.结果宫颈病变的病理表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简称CIN),宫颈浸润癌;阴道镜图像表现是出现醋白上皮、点状血管、白斑、镶嵌、猪油状或脑回状改变、异型血管等.病理诊断获得91.12%的准确率;病理诊断结合阴道镜检查CINI、CINII、CINIII、宫颈浸润癌准确率分别为81.92%、79.41%、80%、66.66%.结论 病理结合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病变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卵巢转移的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伴卵巢转移的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肉眼观察:双侧卵巢肿瘤均为囊性,切面多囊状,囊内壁光滑.镜下囊内壁内衬单层黏液柱状上皮,局灶细胞轻度异型.免疫组化示卵巢及宫颈肿瘤细胞CEA(+)、P53(+)、Ki-67阳性指数〉5%.病理诊断: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伴卵巢转移易被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陈国群 《中外医疗》2011,30(20):5-6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MDAC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并有特殊间质反应。AB(pH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MDAC腺体上皮阳性表达CEA;CK7、CK19、CA-199表达均为阳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均为阳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诊断率非常低,临床上应警惕宫颈水样溢及宫颈肥大者,应争取多取材并尽量争取宫颈深活检,AB(pH2.5)/PAS特殊染色与CEA;CK7、CK19、CA-199免疫组化指标,对于宫颈微偏腺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35 923例组织学标本中诊断的15例宫颈腺癌,结合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35 923例组织学标本中,诊断宫颈腺癌15例,占0.04%。15宫颈腺癌中,原发性宫颈腺癌8例,占53%。继发性宫颈腺癌7例,占47%。原发性宫颈腺癌组织学亚型包括:宫颈性腺癌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绒毛管状腺型1例;继发性宫颈腺癌包括:肠型腺癌2例及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其免疫组化染色ER(+)、Vim(+)、CEA 3例(-),2例灶性(+)。结论:与宫颈鳞癌相比,宫颈腺癌少见,不易早期发现。临床及免疫组化在宫颈腺癌原发性及继发性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侯绍章  张婷  贺茂涛  李媛 《西部医学》2017,29(12):1637-1640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提高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病理学认识。方法 对1例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7岁, 无阴道不规则流血, 月经量及经期无明显改变。宫颈部分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原位腺癌和微小偏离型腺癌改变。肿瘤主要由呈浸润性生长的分化较好的粘液性腺体组成。腺体分布大多密集、紊乱, 呈多种形状。瘤细胞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微小偏离型腺癌CEA(灶性+)、P53(-)、Ki67 index5%、P16(-)、Calponin(平滑肌+)SMA(平滑肌+)、ER(+)、PR(-)、CA125(-)。结论 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粘液腺癌, 分化程度高, 容易漏诊。在病理学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宫颈活检存在差异的因素及相关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选取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并有宫颈活检对比的病例181例,对细胞学和宫颈活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液基细胞学诊断的18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例中,组织病理学诊断CINII和(或)CINIII(原位鳞癌)148例,慢性宫颈炎8例,CINI17例,原位癌早期浸润5例,浸润性鳞癌2例,原位腺癌1例。结论掌握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细胞学的细胞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并与宫颈活检结合才能对宫颈病变情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CIN液基细胞学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及对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74例在我院妇科门诊因宫颈细胞学异常做宫颈活检病理诊断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液基细胞学检查显示:(ASC+AGC)388例(50.1%);(ASC-H)56例(7.2%);(LSIL)237例(30.6%);(HSIL)93例(12.0%)宫颈活检为慢性炎症289例(37.3%)CINⅠ级301例(38.8%)CINⅡ级100例(12.9%)CINⅢ级(含原位癌)77例(9.9%,重度不典型增生70例,原位癌7例)。宫颈浸润癌7例(0.9%)。有少数病例上皮内低度病变,病理组织学亦为CINⅢ级。细胞学显示高度上皮内病变高发年龄组为30-39岁组,病理活检显示高级别CIN(CINⅡ、Ⅲ级)高发年龄组为30-39岁组,与细胞学组二者相同。结论:液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有较高的符合率,对高级别CIN和宫颈癌诊断准确率高,配合病理活检能及早发现CINⅢ级或原位癌,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均应做病理活检,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处理。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有宫颈病变3300例患者,进行TCT检查,应用TBS诊断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标本满意度3168例,占96%,正常涂片1645例,占49.85%,感染性涂片1655例,占50.15%;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变(INCM)2381例,占72.15%:不典型鳞状细胞(ASC)626例,占18、97%,其中不能明确意义(ASC_US)594例,上皮内高度恶变(ASC—H)32例;鳞状上皮病变(SIL)288例,占8.75%,其中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222例,(HPV198例),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66例;鳞癌5例,占0.15%;非典型腺细胞(AGC)0例,宫内腺原位腺癌(AIS)0例,腺癌0例;在微生物检测中,滴虫435例,霉菌576例,单纯疱疹118例,其他感染328例。结论TCT技术应用于宫颈病变与筛查,可明显提高标本的满意度,有利于正确诊断与处理,能极大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是宫颈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宁霞 《包头医学》2011,35(3):132+131-132,131
目的:探讨我区妇女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病变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妇女常规行阴道检查,评价宫颈性状,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采用TBS分级诊断,出现TCT结果阳性,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非典型腺细胞-意义不明(AGC)、鳞癌(SCC)、腺癌(AC)以及TCT阴性自愿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定点活检送病理。结果: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我院共筛查妇女4282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检出率11.23%(481/4282),其中CINⅠ级占7.45%(319/4282),CINⅡ级占2.64%(113/4282),CINⅢ级占1.14%(49/4282)。CIN在23~42岁检出率最高,宫颈癌检出率0.96%(41/4282)。宫颈癌好发于35~50岁。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检查利于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可早期诊治宫颈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结合免疫组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习8例宫颈微偏腺癌,及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或水样白带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宫颈肥大、桶状。病理形态学特征,腺体轻度增生,外形多样,囊性扩张,扭曲、鸡爪样成角,向宫颈壁深部浸润(浸润深度〉8mm);并有特殊间质反应,即在浸润腺体周围出现水肿样空晕或腺体周围出现明显带状纤维组织包绕。腺体浸润血管、神经周围或累及,肿瘤中心部出现大血管常常是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