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分别进行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后对针刺痛阈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近心端、远心端手术切除6mm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手术切断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沿大鼠“后三里”腧穴下方8mm处的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mm,2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针刺前的痛阈(6.77±1.38)与针刺后的痛阈(7.13±1.19)比较,未发现有意义的变化(P>0.05),与切断前针刺痛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连通和完整性与胃经的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6.
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特异性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脂肪条带结构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是否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的作用。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脂肪条带结构上皮肤、条带旁肌组织、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以及血清等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及血清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其它部位组织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针刺侧大鼠胃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9.
对针刺后大鼠脂肪条带结构蛋白电泳图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针刺大鼠后的循经脂肪奢带结构匀浆蛋白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方法,对多种针刺位点的大鼠胃经和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匀浆上清进行变性蛋白电泳.并对电泳图谱条带识别比对。结果:针刺大鼠胃经和任脉线上腧穴和非穴点,其相应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匀浆蛋白电泳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性条带。结论:针刺产生的经络效应具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D大鼠胃经、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的分布、结构。方法:手针:分别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多聚甲醛常规灌注,沿胃经、任脉取材,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取未针刺大鼠的相同部位组织作对比观察。结果:大鼠经脉沿线真皮深层有完整的条带样脂肪组织层;针刺和未针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在组织结构上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结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位于真皮深层,比邻肌组织,是具有完整的组织形态的固有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痛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择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后三里以及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A1、A2),分别进行针刺,针刺结束后立即断头处死,分离出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制备匀浆液,采用放免法测定样本中的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P物质(SP)含量。结果:βEP针刺后三里(19.08±7.42)与针刺A1、A2位点(2.27±1.9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5374,P<0.01)。DynA针刺后三里(23.08±8.61)与针刺A1、A2位点(2.19±1.8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8194,P<0.01);SP针刺后三里(1.57±0.49)与针刺A1、A2位点(1.05±0.60)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t=1.6330,P>0.05)。结论:针刺正常大鼠后三里腧穴,可使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特异性针刺镇痛效应物质βEP、DynA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和针刺镇痛经络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其与“循经取穴”针刺作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3个针刺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并与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的痛阈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针刺位点特异组织结构上镇痛效应物质含量进行放免检测对比。结果:在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3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针刺“后三里”与针刺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的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具有激发针刺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核素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循行现象及探讨相关的若干技术要素。方法:将不同的核素以不同剂量分别注入SD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在不同时段切取大鼠胃经、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进行放射自显影分析。结果:核素131I在注射剂量15μci/0.05mL、作用时间10min等技术条件支持下,能较好地显示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的迁移轨迹。结论:核素131I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循行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大鼠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观察分析针刺敏感与不敏感的分子生物基础.方法 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离出针刺调节痛阈敏感实验组与不敏感实验组大鼠,分别针刺其“后三里”穴,取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采用放免法测定SP物质(sp)、β-内啡肽(β- EP)、强啡肽(DynA)含量.结果 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SP物质(sp)、强啡肽(DynA)含量明显高于针刺敏感实验组大鼠(P<0.05);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的β一内啡肽(3 - EP)也呈现出高浓度趋势.结论 大鼠的针刺调节痛阈敏感、不敏感表现与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中SP物质(sp)、β一内啡肽(3 -EP)、强啡肽(Dy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针敏现象与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部分神经肽物质的变化。方法:针刺“后三里”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法筛选出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并以放免法测定大鼠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强啡肽、β-内啡肽、SP物质含量。结果:SP物质针刺敏感(1.57±0.49)与不敏感(3.19±1.43)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DynA针刺敏感(23.08±8.61)与不敏感(54.63±23.3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β-内啡肽针刺敏感(19.08±7.42)与不敏感(42.70±26.9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鼠针刺镇痛不敏感现象并非是脂肪条带结构上强啡肽和SP物质的水平低于针刺敏感大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观察到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2μg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注射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提示,脊髓内NT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若干针刺位点的针刺镇痛效应对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的“后三里”、脾经线上的“三阴交”、任脉线上的“关元”、督脉线上的“后会”等腧穴,检测其针刺前、后的热水甩尾痛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针刺后(9.28±0.3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2934,P=0.0001);“三阴交”腧穴针刺前(5.95±0.42),针刺后(9.27±0.4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20.6481,P=0.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针刺后(9.72±0.56),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针刺后(9.31±0.37),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以上4腧穴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F=0.44,P=0.7268)。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关元”、“后会”等腧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在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大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作用表现。  相似文献   

18.
王才源 《针刺研究》1998,23(1):12-15
本实验研究了前根在痛信息和针刺镇痛信息中的传入作用:(1)切断大鼠左侧L4、L5前根前,大鼠处于正常状态下,左右两侧大腿外侧部痛阈没有明显差异。(2)切断左侧L4、L5前根后第三天,切断侧痛阈较切断前和对照侧的痛阈均明显增加。(3)如果在切断后第三天给予电针刺激,切断侧针效与切断前电针刺激后的针效和对照侧电针刺激后的针效相比较,虽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徐嵘  关新民 《针刺研究》1993,18(4):280-284
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大鼠痛阈的变化,观察外源性升高中脑中央灰质(PAG)部位游离Ca^2+浓度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其次,通过实验性疼痛大鼠模型,观察疼痛刺激及针刺镇痛对PAG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结果]外源性升高PAG部位游离Ca^2+浓度后,针刺提高大鼠痛阈的效应受到抑制.疼痛刺激使大鼠PAG部位神经元内游离Ca^2+浓度显著升高,针刺镇痛则可使其明显降低.[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内游离Ca^2+可能是伤害性刺激信息和针刺信息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