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方法:医院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技术与人才“双下沉”模式对接社区诊疗服务。结果:医院与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联体服务模式,不仅发挥了医院专业技术优势,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引导本区域居民合理就医。结论:“双下沉”医联体模式能有效推进分级诊疗,加快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江苏医联体背景下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医联体背景下的分级诊疗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基层首诊人次数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对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研究对基层首诊人次数产生的影响.结果:所选取的4个干预靶点对分级诊疗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基层首诊人数提升效果由高至低分别为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保差异化水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价格.结论:为更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可重点从医联体建设方面入手: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技术水平、完善医联体内部的医疗、医药、医保工作联动机制和完善医联体成员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逐步实现就医格局有序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正为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大势,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积极推行分级诊疗服务,探索实行"互联网+医共体"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邓州市镇村一体化下的"1+1+N"分级诊疗平台。推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医疗"的结合,邓州市人民医院推出医院网站、微信、就医宝App等服务平台及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区域内诊疗信息互通互联,便携开展预约诊疗、双向  相似文献   

4.
<正>分级诊疗的实质是医疗服务需求的逐级筛选,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序贯式医疗服务模式的形成。毋庸置疑,医联体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调整医疗资源配置,规范有序就医,构筑医疗服务体系"正三角"。近几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以医联体为载体,以慢病管理为抓手,对分级诊疗制度进行了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分级诊疗之间的政策影响。方法:以某省三甲肿瘤医院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全国异地就医联网和分级诊疗的政策冲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全国异地就医联网和分级诊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冲突,异地就医联网增加了大型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下降。结论:加强肿瘤的早诊早治、构建区域性肿瘤治疗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政策、细化异地就医转诊标准、医疗资源下沉、加大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等,是缓解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分级诊疗之间政策冲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创新区域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化健康服务流程,统筹整合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方法 基于互联网医院和数据中心,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及医疗资源开放等举措,形成资源整合及能力提升的医院集团互联网医院平台.结果 实现互联网+居民就医、互联网+在线诊疗、互联网+健康评估、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协同、互联网+远程诊...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省医疗资源分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三级医院患者下沉及患者就医习惯等方面分析云南省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方面促进云南省分级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8.
医联体建设是响应国家医改号召、实施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具体抓手。本篇以河南省儿童医院为例,该院地处河南省会郑州,依托专业技术优势,牵头成立儿科医联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帮扶,有效提升全省儿科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该院2017—2021年5年间出院病人中基层病人占比逐年减少,基层区域患儿就医外转率降低,客观印证医联体建设成效。该结论对医院推行医联体建设、实施分级诊疗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7,(12):1720-1724
2017年分级诊疗模式在广西医院实行,医联体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分级诊疗模式的有效措施。从信息化角度分析,医联体医疗内信息的安全和各医院异构系统间高效互联互通是医联体落地关键。作为区内首屈一指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势而为,借医改势头,有序推进医院的"互联网+"智慧医院建设,开展"互联网+门诊流程优化"、医保收费、影像云数据中心、远程会诊中心、集成平台、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等方面,不断夯实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基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分级诊疗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工作,对公立医院改革以及解决百姓就医的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思路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在基层医院施行干部“双兼制”方案。以西电集团医院构建的“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医联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医联体的建设方法、建设成效、具体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为继续强化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医院门诊"三长一短"问题,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浙江省部分医院开展"诊间结算"服务。本文通过与"先诊疗、后付费"方案的对比,介绍浙江省"诊间结算"服务的方案,分析各自优缺点,提出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方案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创新居民腱康卡就诊支付方式,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融合了线上交易和线下医疗应用。结合医院就诊费用结算流程和无密支付的要求,设计了银联交易网关和银联在线支付异步交易转换算法,建设了委托代扣签约、余额查询、缴费、退货和支付撤销等服务,采取了无密消费有效期等措施保证了持卡人资金安全。对财务系统和各执行科室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建设了居民健康卡支付服务体系.患者持卡能够在全院范围内所有科室实时缴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济宁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效率、费用等关键要素变化,为完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济宁市266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济宁市‘先看病后付费’工作推广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分层抽样15家医院进行现场访谈.结果 济宁市享受“先看病后付费”住院患者惠及率达到59.45%,年增加37.29%,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了此项制度.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惠及率高于三级医疗机构,分别达到77.18%、63.71%.结论 “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改革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医保(新农合)住院患者总费用得到合理控制,患者自付就医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为规避风险,提出解决垫付资金和恶意欠费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利弊分析、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结合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成功经验,探究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选择模式。建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总额预付制或按人头付费为主的方式;针对二级、三级综合医院,采用总额预付制为基础的,按病种付费为主,结合按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的医保支付模式;专科医院,采用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相结合的支付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实施“互联网+医疗”战略,对加快军队医院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体医疗保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总结前期探索实践“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经验做法,从确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创建新模式、构建新环境、形成新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推进军队医院实施“互联网+医疗”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县级医院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所处位置。[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对县级医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优势:县级医院是城乡联动纽带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龙头,群众基础较好,服务价格相对低廉。劣势: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医院管理体制落后,群众对其信任度不高。机遇:新农合覆盖面广,国家政策支持,可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已研发新农合补偿方案测算活模板。威胁:试点医疗机构较少,病种(组)较少,覆盖面低,患者流向县外,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改造。[结论]县级医疗机构面对各种发展策略时应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利用政策上的各种支持咖强自身建设,并配合新农合管理部门探索适合本地的具体改革路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梳理我国基层首诊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推动后续研究和基层首诊有效实施。方法 以“基层首诊”or“社区首诊”or“社区卫生服务&首诊”or“乡镇卫生院&首诊”or“村卫生室&首诊”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CSSCI、核心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用CiteSpace软件对高频作者及机构、高频关键词及其聚类、突现词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997—2020年发表的326篇文献,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合作网络相对分散;研究经历了起步研究(1997—2005年)、实施研究(2006—2015年)和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研究(2016—2020年)三个阶段,研究关注点从基层首诊的实施基础到实施,再到综合体系运行;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首诊服务要素、实行效果评价和分级诊疗相关研究。结论 基层首诊研究逐步深入,应加强跨区域、跨机构的合力研究,医联体治理、签约服务个性化、医保支付改革、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医康养服务能力、社会办医助力基层服务体系等是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医保—医院—医生"的委托代理结构中医院并非直接的执行主体,而是依靠医生完成多种任务,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医生的服务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基于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自利"韧性",本文构建了以"三重机制"为特征的医保支付激励医生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随着收入激励和成本激励功能弱化、"压力—能力"失衡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医保网络初步形成,也实现了医保支付方式多元化发展。医保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以进一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使按服务项目收费、按服务单元收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以及按预算总额付费等多元化医保支付方式与现行医保制度相适应,逐步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合理调整医院各科室组成部分,进而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促使医院发展更规范、更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可对医院管理机制的完善、补偿机制的建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政府部门和公立医院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强成本管控意识,推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