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必利对缺血兔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影响及舒必利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观察不同浓度(1~100μmol/L)舒必利对模拟缺血液灌流的离体兔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幅值(APA)、最大除极速率(Vmax)、有效不应期(ERP)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50)的影响。应用酶解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舒必利对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舒必利对缺血兔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APA和APD90无明显影响,对Vmax有降低趋势。舒必利(3~300μmol/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IC50=10.79μmol/L,测试电压-35mv)。10μmol/L舒必利降低了INa的最大电导gmax,使半激活、失活电压负值分别减小了1.91mV(P〈0.01)和5.22mV(P〈0.01);恢复时间常数增加,但最大激活电流可以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结论:舒必利可轻度逆转缺血液灌流造成的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缩短,并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舒必利作用于钠通道的失活态。  相似文献   

2.
乙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钙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电流(IGLL)和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并探讨两者在乙醇致心肌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蛋白酶消化的成年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及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不同浓度乙醇对ICal.和INa的作用。结果:(1)乙醇抑制ICaL峰值,24mmol/L和240mmol/L乙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80、240mmol/L乙醇使ICaL的电流-电压(I-V)曲线上移,在各测试电压下,电流均减小,但不影响曲线形状,用乙醇后最大激活电压仍在0mV左右。(3)24mmol/L乙醇基本不影响I、峰值,80、240mm01]L乙醇抑制I。峰值,与24mmol/L乙醇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4mmol/L乙醇对INa的I-V曲线无明显影响。80、240mmol/L乙醇使INa的I-V曲线上移,在各测试电压下,电流均减小,曲线形状无明显改变,用药后最大激活电压仍在-30mV左右。结论:致毒浓度(24mmol/L)的乙醇对ICal.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导致心肌产生负性肌力作用,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诱发心律失常。但致毒浓度(24mmol/L)的乙醇不影响INa,而致死浓度(80mmol/L)对INa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HPLC测定梗死心肌组织中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r)与ATP浓度。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以0.1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含5 mmol/L四丁基氢氧化铵)-乙腈为流动相,梯度分离,检测波长为205 nm。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术后8周成模。结果 PCr、ATP标准品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重复测定不同浓度PCr、ATP标准品平均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6%(n=5),日间RSD%均小于4.22%(n=5)。两者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26%~103.44%之间。心肌梗死后大鼠PCr含量下降(P〈0.001),ATP浓度不变,PCr/ATP比值下降(P〈0.001)。结论 反相离子对HPLC法可准确、简便、快速测定大鼠心肌组织内PCr与ATP的含量。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贮存指数PCr/ATP比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钠通道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酶解法分离兔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并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灌流正常细胞外液后以及模拟缺血液后10、20及30 min的快钠电流(INa)的大小及动力学变化.结果心外膜细胞缺血后INa的I-V曲线上移,模拟缺血前及缺血后10、20及30 min的峰电流密度在外层细胞(n=20个细胞)依次为(12.60±2.26)、(7.46±3.45)、(5.57±2.32)、(4.87±2.70)pA/pF,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后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半电压在缺血前及缺血后10、20、30 min于外层细胞(n=18个细胞)依次为(-97.38±5.42)、(-115.83±6.16)、(-122.00±5.82)、(-128.83±3.13)mV,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后INa灭活后的恢复减慢,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时钠通道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茶黄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用相对荧光强度((FI-FI0)/FI0,%;FI0:对照;FI:给药)表示。结果①茶黄素(10,20,40μmol.L-1)对正常台氏液中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没有影响,却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模拟缺血液中心室肌细胞[Ca2+]i的增加。②预先应用L型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可大部分取消茶黄素(20μmol.L-1)在模拟缺血液中的作用。③茶黄素(20μmol.L-1)能明显抑制无钙台氏液中由低浓度ryanodine引起的[Ca2+]i增加。④当细胞外液钙浓度由1 mmol.L-1增加到10 mmol.L-1而诱发心室肌细胞钙超载时,部分心室肌细胞产生可传播的钙波,茶黄素(20μmol.L-1)可降低钙波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最终阻断钙波并降低[Ca2+]i。结论茶黄素可抑制电压门控性钙通道的外钙内流和减少肌浆网的内钙释放从而降低[Ca2+]i。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正常家兔的L型钙通道电流(ICa,L),探讨糖尿病家兔在缺血再灌注(I/R)时心室肌细胞ICa,L的变化.方法:糖尿病组以四氧嘧啶制作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周行电生理实验;正常组家兔饲养1周后直接行电生理实验;所有家兔均以胶原酶Ⅱ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所得细胞分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台式液灌流10min)、正常缺血再灌注组和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液灌流5 min,再灌注液灌流5 min),每组分别记录基础状态及灌流后10min的Ica,L,比较各组的电流密度.结果:I/R、时间均对ICa,L有影响(P<0.01),糖尿病对ICa,L无明显影响(P>0.05),I/R和时间有交互作用(P<0.01),I/R、时间和糖尿病没有交互作用(P>0.05).时间-电流密度线上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I/R后直线斜率较正常缺血再灌注组小.结论:I/R后ICa,L减少的程度可能为糖尿病对缺血预适应的影响提供离子通道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钠通道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酶解法分离兔心外膜心室肌细胞 ,并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灌流正常细胞外液后以及模拟缺血液后 10、2 0及 3 0min的快钠电流 (INa)的大小及动力学变化。结果 心外膜细胞缺血后INa的I V曲线上移 ,模拟缺血前及缺血后 10、2 0及 3 0min的峰电流密度在外层细胞 (n =2 0个细胞 )依次为 ( 12 60± 2 2 6)、( 7 46± 3 45 )、( 5 5 7± 2 3 2 )、( 4 87± 2 70 )pA/pF ,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缺血后失活曲线左移 ,失活半电压在缺血前及缺血后 10、2 0、3 0min于外层细胞 (n =18个细胞 )依次为 ( -97 3 8± 5 42 )、( -115 83± 6 16)、( -12 2 0 0± 5 82 )、( -12 8 83± 3 13 )mV ,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缺血后INa灭活后的恢复减慢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缺血时钠通道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 ,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布利特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机制。方法利用酶解的方法分离出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体重2.0~2.5kg)心外膜、心内膜和中层心室肌细胞。将各层细胞按处理试剂分为正常对照组、依布利特A(10^-7mol/L)组、依布利特B(10^-6mol/L)组: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层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活性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间的中层心肌细胞INa电流Ⅰ-Ⅴ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依布利特组的心内膜下细胞INaⅠ-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绍与依布利特两组心外膜下细胞INaⅠ-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差异(P〉0.05):依布利特两组与对照组中层心审肌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心内膜下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绀与依布利特两组间的心外膜下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依布利特两组与对照组内、中、外3层比较INa。失活后恢复曲线在45、95和145ms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两组间各层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布利特使INaⅠ-Ⅴ曲线及INa峰值电流密度下降,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再恢复时间延长,且高浓度依布利特对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浓度。  相似文献   

9.
杜立清  宓士军  王菁华 《河北医药》2010,32(12):1529-1531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阿加曲班组,每组7只.2组大鼠均于再灌注2 h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P-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粘度(ηp)、全血低切还原粘度(Lηre)、全血高切还原粘度(Hηr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沉方程K值(ESRK)、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结果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2 h后,阿加曲班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血浆ICAM-1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阿加曲班组ηp、Hηre、Lηre、EAI和TK明显降低(P<0.05),EDI升高(P<0.05),而对Hct、ESRK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阿加曲班能够降低血浆P选择素和ICAM-1浓度,进而改善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0.
H-89对大鼠心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主要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H-89对胶原酶分解的成年SD大鼠心室肌细胞膜离子电流L-型钙电流(ICa-L)、电压门控钠电流(INa)、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钠钙交换体电流(INa/Ca)的影响。结果1~10μmol.L-1H-89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Ca-L、INa、Ito(P<0.05);对IK1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5μmol.L-1)时即可完全抑制IK1(P<0.05),与0.5mmol.L-1氯化钡的作用类似。但在1~10μmol.L-1浓度范围内H-89对INa/Ca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H-89对心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可能是其对通道的直接作用或间接通过抑制PKA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5,4'-三甲基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 derivative3,5,4'-trimethoxystilbene,TMS)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和钾电流(IK1)的直接作用,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TMS对单个心室肌细胞INa和IK1的作用。结果TMS(10μmol·L^-1)可快速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INa,用药后3min左右即开始起效,10min时抑制率为(36.8±5.6)%(P〈0.005),洗脱后可完全恢复;1,3μmol·L^-1TMS未影响INa大小。TMS不改变INa的最大激活电压,也不影响IK1的大小。10μmol·L-1使半数最大失活电压(V1/2)由(-87.0±3.3)mV变化到(-96.7±3.5)mV(P〈0.001),使失活曲线斜率(S)由(4.9±0.3)mV变化到(5.4±0.3)mV(P〈0.01);使半数最大激活电压(V1/2)(-38.9±1.4)mV变化到(-47.3±1.3)mV(P〈0.001),未改变激活S。结论TMS可直接作用于豚鼠心室肌细胞,快速抑制INa,且此作用快速、可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7-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92例青年患者(≤40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冠心病组(217例)和非冠心病组(75例)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被调查的292例青年患者中体重指数>24 kg/m^2者占78.8%(230/292),吸烟者71.6%(209/292);饮食习惯中喜油腻饮食者55.5%(162/292)。冠心病组严重吸烟者(吸烟史超过1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比例高[207.%(45/217)比9.2%(7/75),P=0.015]。与代谢和炎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表明,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尿酸、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大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4.6±1.5)mmol/L比(4.1±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1.1)mmol/L比(2.1±0.6)mmol/L,脂蛋白a:(135±110)mg/L比(102±58)mg/L,尿酸:(360±100)μmol/L比(337±94)μmol/L,5(2,13)mm/1 h比2(36,)mm/1 h;0.450(0.290,2.510)pmol/L比0.320(0.208,04.75)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敏C 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50(0.738,3.755) mg/L比12.80(0.550,2.71)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比值比(OR)=1.89,95%置信区间(CI):17.4~2.05],高血压(O R=1.56,95% CI:1.48~1.65),2型糖尿病(O R=1.37,95%CI:1.25~15.0),高脂饮食(OR=1.35,95%CI:1.28~1.43)和体重指数>24 kg/m^2(OR=1.09,95% CI:1.03~1.17)和有饮酒史(OR=1.37,95% CI:1.30~1.46)的年轻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在被调查的年龄≤40岁的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并研究D 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血压、血糖、体温、血hs CRP、D-二聚体等实验室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Glasgow评分、既往病史、合并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 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死亡43例,病死率为4.8%。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年龄、入院时血hs CRP、D-二聚体、尿素氮、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有合并症比例、NIHSS评分、Glasgow评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10)岁比(70±10)岁,(8.8±2.0)mg/L 比(5.2±1.0)mg/L,(1.73±0.92)mg/L比(1.04±0.28)mg/L,(9.6±5.1)mmol/L比(6.2±2.2)mmol/L,(37±5)g/L比(42±5)g/L,(4.6±1.7)g/L 比(4.1±1.2)g/L,79.1%(34/43)比8.2%(69/843),(16.3±7.2)分比(7.1±5.3)分,(8.0±3.3)分比(12.0±2.6)分](P<0.05或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入院时Glasgow 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0.642,95%置信区间(CI):-0.730~0.893]。入院时血hs CRP(OR=1.243,95% CI :1.012~1.523)、D-二聚体(OR=2.231,95%CI:1.426~4.117、NIHSS评分(OR=1.226,95% CI:1.112~1.412)及合并症(OR=65.03,95% CI:11.433~363.626)均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大、入院时hs CRP升高、D-二聚体升高、NIHSS评分高、Glasgow评分低及入院时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经肾脏穿刺活检确诊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例,A组给予来氟米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 B组给予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3、6个月缓解率为60.00%、73.33%,B组为53.33%、6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65、0.896,均P>0.05)。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组:(1.33±1.25)g/24 h,(38.24±4.84)g/L;B组:(1.42±1.37)g/24 h,(37.12±5.43)g/L]均较治疗前[A组:(7.34±2.75)g/24 h,(20.31±7.33)g/L;B组:(7.22±2.84)g/24 h,(20.46±7.73)g/L]显著下降(A组:t=6.232、5.734,均P<0.05;B组:t=5.934、5.267,均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A组:(6.74±1.45)mmol/L,(2.43±0.75)mmol/L;B组:(6.63±1.45)mmol/L,(2.14±0.63)mmol/L]均较治疗前[ A 组:(11.94±2.98) mmol/L,(3.56±1.35) mmol/L;B 组:(11.53±2.84) mmol/L,(3.24±1.46)mmol/L]显著下降(A组:t=6.246、5.234,均P<0.05;B组:t=5.256、5.672,均P<0.05);A组、B组治疗后尿素氮、血肌酐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不良反应率(13.33%)低于B组(40.00%)(χ2=4.246,P<0.05)。结论来氟米特与环磷酰胺分别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相当,但来氟米特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七氟烷诱导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七氟烷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组(C组)、氧糖剥夺组(D组)、2%七氟烷+氧糖剥夺组(S1组)、4%七氟烷+氧糖剥夺组(S2组)和4%七氟烷+SB203580+氧糖剥夺组(SB组)。C组神经元按正常培养方法培养。D组神经元进行缺糖、缺氧60min后复糖复氧后继续培养24h。S1组和S2组神经元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预处理60min后同D组处理。SB组在神经元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SB203580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元进行HO-1mRNA和p38、Nrf2、AP-1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p38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5),AP-1蛋白表达表达增加(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与D组比较,S1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p38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1组比较,S2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p38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5),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2组比较,SB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降低(P<0.01),p38和Nrf2蛋白表达降低(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1)。结论七氟烷通过p38/Nrf2信号通路诱导神经元HO-1mRNA表达,抑制氧糖剥夺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苏勇  陈海燕  刘绛  谭全达 《中国医药》2012,7(5):595-597
目的 评价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例激素抵抗型IMN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MMF+泼尼松口服)和对照组(23例,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泼尼松口服),疗程1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6及12个月尿蛋白、血白蛋白、Cr、TG及TC水平变化,评价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6及12个月后尿蛋白[(4.6±2.2)、(3.3±1.5)g/d]、TG[(2.4±1.7)、(2.2±1.3) mmol/L]及TC[(6.5±2.2)、(6.2 ±2.1) mmol/L]较治疗前[(6.8±1.5)g/d、(2.9±1.6) mmol/L、(9.1 ±2.5) 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O.01);血白蛋白[(35±5)、(39±4)g/L]较治疗前[(23±5) g/L]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前后Cr无明显变化[(102±46)、(97±43)、(92±41) μmol/L,P>O.05].观察组治疗6、12个月各指标与对照组[尿蛋白:(4.8±3.1)、(3.6±2.1)g/d;血白蛋白:(32±5)、(38±5)/L;Cr:(99±41)、(94±38)μmol/L;TG(2.5±1.4)、(2.3±1.6) mmol/L;TC:(6.7±2.7)、(6.3±2.9) 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及12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15/23)比60.9%( 14/23)、73.9%( 17/23)比69.6%( 16/23),均P>O.05],但12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8.7%(2/23)]明显低于对照组[34.8%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F联合激素治疗激素抵抗型IMN在达到相似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七氟烷诱导神经元HO-1 mRNA表达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七氟烷诱导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正常培养组(C组)、2%七氟烷组(S1组)、4%七氟烷组(S2组)和4%七氟烷+εV1-2组(V组)。C组神经元按正常培养方法培养。S1组和S2组神经元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处理60min后继续培养24h。V组在神经元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εV1-2使其终浓度为5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元进行HO-1mRNA和PKCε、Nrf2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S1组神经元HO-1mRNA(F=1194.09,P=0.000)和HO-1(F=967.63,P=0.000)蛋白表达增加,PKCε(F=876.13,P=0.000)和Nrf2(F=940.31,P=0.000)蛋白表达增加。与S1组比较,S2组神经元HO-1mRNA(F=1194.09,P=0.000)和HO-1(F=967.63,P=0.000)蛋白表达增加,PKCε(F=876.13,P=0.000)和Nrf2(F=940.31,р=0.000)蛋白表达增加。与S2组比较,V组神经元HO-1mRNA(F=1194.09,P=0.000)和HO-1(F=967.63,P=0.000)蛋白表达减少,PKCε(F=876.13,P=0.000)和Nrf2(F=940.31,P=0.000)蛋白表达减少。结论七氟烷通过PKCε/Nrf2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神经元HO-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异氟烷对心肌保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乳鼠离体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N组)、缺氧/复氧组(H/R组)、H/R+1MAC异氟烷组(F组)、H/R+1MAC异氟烷+15μmol/LSB203580组(SB组)、H/R+1MAC异氟烷组+20μmol/L PD98059组(PD组)和H/R+1MAC异氟烷+10mmol/L SP600125(SP组)。各组取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LDH活力与cTnI含量,心肌细胞匀浆后测定SOD活力与MDA含量;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生长特性及形态的变化。结果与N组比较,各组的LDH、MDA、cTnI均升高(P<0.05),SOD下降(P<0.05)。与H/R组比较,各组的SOD下降(P<0.05),LDH、MDA、cTnI升高(P>0.05),与F组比较,SB、PD、SP组的LDH、MDA、cTnI均升高(P<0.05),SOD降低(P<0.05)。结论异氟烷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