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按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55例,术后早期行空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组(TPN)55例,术后即经中心静脉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费用等,同时于术后第13、7、天测定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EEN组与TPN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1.0±1.5)d(,13.2±1.3)d;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64.7±10.5)h(,76.9±15.1)h;排便时间分别为(4.5±1.5)d(,6.0±0.8)d;住院费用分别为(2.2±0.3)万(,2.5±0.4)万。EEN组术后第1、37、d电解质波动值变化小,TPN组电解质随补液量变化而变化较大;淋巴细胞值、血清白蛋白值氮、血清肌酐、血清尿素在术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影响小、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病人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52例恶性肿瘤患者上消化道重建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引流量)、营养状况(术后7 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的含量)、并发症(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与TPN组比较,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拔管时间显著提前[(41.5±8.8)h vs(67.9±10.0)h,(54.4±11.1)d vs(63.6±17.3)d,P〈0.05],引流量显著减少[(369.3±111.4)mL vs(564.6±173.6)mL,P〈0.01];EEN及TPN均能提高术后7 d血浆白蛋白的水平(P〉0.05);EEN组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TPN组[(296.47±36.44)mg/L vs(259.62±42.41)mg/L,P〈0.01;(2.18±0.35)g/L vs(1.94±0.37)g/L,P〈0.05];EEN组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并发率均低于TPN组;EEN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结论: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及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预后,促进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病人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螺旋型鼻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对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 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TPN组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N组留置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能量供应相同.观察营养指标、临床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EN组7例于置管后24 h内到达空肠上段,2例于48 h内到达预定位置,余6例利用胃镜辅助置管成功.营养管留置时间为(26.7±4.3)d;EN组营养指标较TPN组明显改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结论 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可作为SAP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处理措施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收治的48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术后行EEN为EEN组,24例患者术后行完全肠外营养(TPN)为TPN组.术后定期监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Alb< 30 g/L时,予10%人血Alb 10 g静脉输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7天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Alb输注量,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胆汁漏)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EEN组患者EEN全过程耐受良好,无严重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无一例中止EEN.EEN组患者术后第3天GGT为(108±73) U/L,与TPN组患者的(225±121) U/L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1,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GGT分别为(142±86) U/L和(183±107) 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7,P>0.05);E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3±18)h、(15±4)d,与TPN组患者的(97±21)h、(18±4)d比较均显著缩短,EEN组患者术后Alb输注量为(44 ±29)g,与TPN组患者的(101±92)g比较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95,2.615,2.916,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 EEN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可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外源性Alb补充,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0h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大承气汤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肝胆胰外科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与试验组20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给予肠内营养,试验组加用大承气汤200 mL/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等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50.24±3.39)h vs(67.35±5.4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的前白蛋白、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指标恢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大承气汤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更有效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白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相似文献   

12.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肠破裂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共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雷蓉  文红英  高乔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63-464
目的:探讨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ESEN)组,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患者术后第8天平均体重、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清白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ESE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ESEN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是更为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既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又有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40例胃和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组 (TPN组 )和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 )。TPN组术后行标准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7d ;EN组在手术后第 1天 (2 4h内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输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 ;两组提供的热量和氮量完全相同。记录术后并发症 ,肠鸣音恢复时间 ,住院天数和营养支持的总费用情况 ;于术前和术后第 8天检测病人体重、上臂周经、血红蛋白 (Hb)、淋巴细胞 (LC)计数、血浆总蛋白 (TP)和白蛋白 (ALB)。结果 :两组病人无死亡、消化道瘘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EN组肠动力恢复早于TPN组 ,节约营养支持费用 (P <0 .0 5 ) ;两种方法营养支持疗效相近 ,体重等 6项基本营养指标手术前后和两组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早期EN的营养支持效果与TPN基本相同 ,具有方便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结肠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不同营养支持途径护理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12 月—2020年12 月于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00 例行结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采用的不同营养支持途径进行分组,每组50 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患者为EN 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患者为TPN 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前血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均较术后1 d 显著升高(P < 0.05),EN 组明显高于TPN 组(P < 0.05);EN 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TPN 组(P < 0.05);EN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TPN 组为1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1 d(P < 0.05),EN 组明显高于TPN 组(P < 0.05);术后7 d,两组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及CD4+/CD8+ 值均较术后1 d 显著升高(P <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具有改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作为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早期营养补充的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差异. 方法 将2009年至2011年来,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观察两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体重、血浆白蛋白、早期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PN组,早期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PN组. 结论 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指标,尤其是肠内营养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营养康复、减少早期辅助化疗不良反应,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食管癌患者术前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术中将营养管顺消化道置入空肠,于术后24 h经营养管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持续7~12 d,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0±1.5)d;肛门恢复排气时间(64.7±10.5)h;排便时间(4.5±1.5)d;住院费用(2.1±0.3)万元。术后第1、3、7天检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