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治疗性功能失常当注意宁心安神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性功能失常;宁心安神性功能失常包括阳展、早泄及梦遗、滑泄诸病。盖肾主藏精,内寄相火,又主生殖。古今医家论及阳控、早泄多责之肾中阳气不足,而梦遗等又责之相火之妄动,故多从肾治,...  相似文献   

3.
“口疳”主要是指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逸不当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为心脾积热,郁火上炎。治疗以升阳泄热、引火归原为要。升阳散火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其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都体现着升阳散火,“火郁发之”之意,其主要药物为升麻、柴胡、黄芪……之类。  相似文献   

4.
口疮治火6法     
口疮(现代医学称口腔粘膜溃疡),实者多为心、肝、胃之火有余;虚者每因脾、肾之虚。笔者在临床以清心凉血、泄木解毒、清胃泄热、清利湿热、滋阴潜火5法治疗甚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蒿芩清胆汤出自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以通利三焦泄化湿浊为主,兼清宣胆经之火,是为标本兼顾之方。临证以证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异病同治,用于发热、耳鸣、呃逆、失眠、胁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临证只要紧扣"少阳湿热痰浊阻滞"病机,可掌握病情发展规律,可扩大其适应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7.
从心论治遗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之病症,古代医家认为遗精主要责之心、肝、肾三脏。遵从朱丹溪之理论,认为遗精的发生是由于心之君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心动则肾动,故肾不能藏精而精随之以泄。在治疗方面提出,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  相似文献   

8.
郁症     
一、定义郁症乃七情郁结造成之疾病也。严格言之,即肝气郁结,是内因病。它和《内经》所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等外因形成的五郁,有所区别。二、原因肝喜条达。其性善怒。人遇到不适意的事情,既不得伸,则郁而成病,是为肝郁。但也有当时不表现病态,迨忧愁郁闷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二字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本病《内经》称为“泄”、“濡泄”、“洞泄”、“注泄”等名称。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病因病机中医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有很多  相似文献   

10.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正虚邪实之病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病名、病因、病位、病性等方面阐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正虚邪实之病机。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当为中医之关格或虚劳;病因为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既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潴留。同时正虚的演变→般遵循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血阴阳俱虚的规律。治疗时当以补脾肾、泄湿浊、解毒活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2.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虚络瘀”病机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生理特点,首次提出"肺虚络瘀"是COPD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肺,其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肺虚络瘀"并重,肺虚贯穿始终,为病机关键,虚源于肺、脾、肾三脏,肺虚外延为肺肾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虚一方,脾虚为中流砥柱,是致病之本;络瘀外延气滞、痰、湿、虚、毒皆致血瘀肺络而致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补肺化痰通络"之法。为中医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痹病与脾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了痹病与脾虚之间的关系,指出脾虚是痹病的发病之本;脾虚容易滋生水湿、痰浊、瘀血3种病理产物,而三者又是痹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湿邪困脾,脾气更加虚弱导致痹病缠绵难愈;再者痹病日久损伤脾胃功能;故强调痹病从脾虚论。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分为肝木乘脾型腹泻、脾胃虚弱型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肝郁脾虚型便秘四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施以不同治法,不同方药治疗,有显著疗效。同时,教育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忌食辛辣、油腻、肥厚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志,注意保暖,可加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至缓解期病机转归。方法:收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四诊情况,软件录入分析得出证素名称,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70分以上的证素积分从高往低的分布频率前5位为:病位:急性期依次为肾〉肺〉心〉脾〉表;缓解期依次为肺〉肾〉心〉脾〉表。病性:急性期依次为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缓解期依次为气虚〉阳虚〉痰〉阴虚〉血虚。病性等级急性加重期气虚重度占94%,痰重度占73.6%,血虚中度占28.3%。缓解期气虚重度41.5%,痰中度30.2%,血虚轻度占30.2%。结论:COPD病位在肾、肺、心为主,急性加重期到缓解期病位变化由肾转到肺为主,病性均以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为主,但病性程度变化大。其中以痰、血虚变化最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诊疗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近10余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50余篇,包括综述、临床经验总结等予综合分析,对肺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归纳总结。结果:①肺癌属于祖国医学"肺积"、"息贲"、"胸痛"等的范畴;②肺癌的病因正气虚损,六淫之邪乘虚入肺,痰、气、瘀、毒是病机关键,病位在肺涉及脾肾,本虚标实;③肺癌辨证论治:主要证型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痰湿证、阴虚内热证;主要治法益气养阴、养阴清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健脾益肾法。结论:各家对肺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认识有异同,各有所长,肺癌中医药诊疗规律有一定体现,但尚不统一。  相似文献   

19.
加味四君子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9%、76.6%及70.1%,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用大黄和利血平造成脾虚动物模型,产生消化系统的吸收分解和运动障碍及适应调节和营养代谢失调,用四君子汤治疗均有改善,为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方法研究中医证本质,探讨脾气虚、肝郁脾虚及胃实热证患者体内阿魏酸(ferulicacid,FA)的PK特征。方法:选择21例健康自愿者、20例肝郁脾虚证患者、22例脾气虚证患者和19例胃实热证患者,予以口服自拟加味逍遥散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血清FA的PK参数。结果:与健康自愿者比较,脾虚证患者的吸收速度常数和消除速度常数均下降,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升高;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吸收速度常数、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均下降;胃实热证患者的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气虚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速度加快,分布和排泄减慢;肝郁脾虚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分布和排泄均减慢;胃实热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和排泄加快。提示三种中医证型患者的PK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