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中医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论证“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一个中医学的科学问题。认为用五藏理论阐释细胞的生命活动机制 ,是中医学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的关键。指出从细胞五藏到人身五藏必有一发展规律。认为中医学认识生命是立足于演化和关系实在 ,提出五藏元概念 ;以肝藏为例初步讨论了从“肝藏于细胞之所在”到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人体平滑肌系统的功能演化规律 ,指出肝元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微丝运动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证了肝藏与生殖的密切关系,基于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是平滑肌系统这一认识,对"肝行肾气"、"女子以肝为先天"两个中医学理论进行了讨论,指出肝藏在生殖方面所发挥作用的生理解剖基础是生殖系统的平滑肌.肝藏与平滑肌关系的理论在生殖方面得到了逻辑统一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田进文同志提出的“站在中医的立场上 ,放眼近代自然科学发现而提出中医学自己的问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国际性和客观性原则。“中医学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不是搞中医现代化 ,而是现代科学中医化 ,实质上是要搞一套“中医理论细胞学”,必然是对现代细胞生物学和中医学的双向剪裁。罗嘉昌先生的“关系实在论”虽然值得学习 ,但是也有值得追问之处 ,且于田进文同志的“一元还原”的“五藏元”说无补  相似文献   

4.
中心法则与肾藏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肾藏本质进行探讨,指出肾藏、肾精、肾阴、肾阳等均是生命运动的过程。这些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它们的本质与中心法则的实现密切相关,肾藏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对中心法则的宏观表述,即肾藏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中心法则与肾藏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肾藏本质进行探讨,指出肾藏、肾精、肾阴、肾阳等均是生命运动的过程。这些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它们的本质与中心法则的实现密切相关,肾藏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对中心法则的宏观表述,即肾藏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毛细血管在藏象学上的归属问题.讨论了藏血与用血、裹血在功能上的差异,由于毛细血管在结构上与动静脉血管有着显著的差异,决定了其在五藏归属上不同于动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符合脾藏的功能特性,在藏象上当归属脾藏.从进化的角度指出中医学的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了毛细血管是脾藏在进化上的原始存在形式之一.肝细胞是肠上皮特化的代谢细胞,其功能主运化,当归属脾藏.论证了脾裹血与肝藏血是相辅为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的背景、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学说对解剖方法的抑制效应、方法论和自然观的关系、五行互藏、五行与五材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五行的概念,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同志谈中医学的科学水平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十分关心中医学的发展,多次从科学技术全局的战略高度发表具有深远意义的见解。一九八五年六月,他看了我院马列主义教研室讲师祝世讷编写的教材《中医系统论导论》后,来信给予热情鼓励。九月,祝世讷同志在给钱学森同志的一封信中谈了两个问题:(一)关于中医学是经验科学还是理论科学,目前存在争论。提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两书中有三段话,论述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变,根据恩格斯的论断,中医学的发展处于经验科学阶段。但是,迄今还没有人就什么是经验科学、什么是理论科学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出系统的理论说明,因而,对于中医学科学水平的认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而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建议钱学森同志在适当场合从理论上作较系统的论述。(二)关于中医学发展阶段的“断代”问题。提出,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在发展中大都划分出经典科学阶段与现代科学阶段,如欧氏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等等,中医学也应当划分出“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现在实际上已出现了这样的分化趋势,自觉地认识和处理,可能更有利于中医学的发掘和发展。钱学森同志接信后,回信较系统地谈了一些原则性意见,对于正确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水平及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钱学森同志的这封信全文发表,供大家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宋金元时期理学为当时主要的哲学流派,并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医学的发展。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作用起始于医家,进而通过医家扩展至具体的中医学理论,这种影响途径促使宋金元时期中医学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改变;在具体的思想理论层面,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二者在理论上的融合、理学天人观念对中医学“五运六气”学说发展的促进、格物致知认识方法对医家研习医理的改变等方面;在肯定理学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促进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理学亦对中医学发展起到阻滞作用,随着中医学的“理学化”日益加剧,理学对中医学的阻滞作用依旧是沿着“医家-医学理论”的作用路径逐渐产生影响。深刻认识理学对中医学影响的具体表现及负面影响,对客观认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界定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上 ,论证了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并进一步介绍复杂性科学研究。主张在复杂性科学意义下来探讨、认识和部署中医学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