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对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口服吡格列酮15mg/d,共16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O-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和24h动态血压。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二聚体抗原水平明显下降(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水平明显增加(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提高(P〈0、01),空腹胰岛素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1);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空腹胰岛素水平对PAI-1的降低影响最大(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纤溶系统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影响病人纤溶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且肝功能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的肝脏安全性.方法:选择伴NASH且肝功能异常的初诊2型糖尿病83例(其中吡格列酮组4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仅应用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组联用阿卡波糖与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监测肝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2周及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变化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ALT较治疗前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ALT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伴NASH且肝功能轻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相对安全的;吡格列酮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解合兰 《中国康复》2006,21(2):105-10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2组,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A组每天增加30mg的吡格列酮片口服。2组均观察24周,治疗前后检查CRP、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脂和肝功能,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A组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生化、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P〈0.05),B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CRP与HOMAIR、BMI、FBG、TC、TG、LDL-C、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度炎症状态,吡格列酮在改善HOMA-IR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同时,可降低CR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是否有降低血压,延缓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方法高血压合并IGT患者1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0例)和药物干预组(88例),每位对象自进入研究起连续观察2年,两组患者降压药物均为卡托普利25mg Bid+倍他乐克25mg Bid,两组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相同。药物干预组另加吡格列酮15mg/次,1次/d。结果随访结束时,对照组中有12例(16.44%)转为T2DM,药物干预组有5例(6.02%)转为T2DM,后者低于前者(P〈0.01);对照组新发生冠心病7例(9.59%),药物干预组新发冠心病3例(3.61%),后者低于前者(P〈0.01);对照组SBP(140&#177;3.4)mmHg(132~180mmHg),DBP(92&#177;1.6)mmHg(86—120mmHg),药物干预组SBP(126.4&#177;2.2)mmHg(120—150mmHg),DBP(82.8&#177;1.7)mmHg(80—102mmHg),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1);干预组TG,2hPG,FINS,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0.001):干预组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给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加用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治疗2年,能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少了T2DM的发生。同时有降血脂和辅助降压作用,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院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甘精组和格列奇特组各40例,甘精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格列奇特组采用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各时期C-肽释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扩大(P〈0.05);甘精素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与半年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奇特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半年时相比明显缩小(P〈0.05)。早期甘精胰岛素或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均有助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部分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但在停用甘精胰岛素3年后患者仍可保持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平稳状态,而格列奇特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却逐步衰竭。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PIG)干预下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血清超敏C_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原服药基础每天加服PIG15mg,两组治疗均为12周,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均明显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吡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同时可降低hs—CRP,具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合用优泌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观察其有效效性。方法:对60例应用对胰岛索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忠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加呲格列酮15mg)与对照组,观察随访8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01),甘油三脂水平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P〈0.05);两组治疗比较指标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9.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均予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口服二甲双胍、胰岛素控制血糖及降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观察3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空腹免疫活性胰岛素、空腹真胰岛素、空腹胰岛素原,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 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免疫活性胰岛素、空腹胰岛素原、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空腹真胰岛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体重指数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甘油三酯、空腹免疫活性胰岛素、空腹胰岛素原、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真胰岛素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 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具有降糖调脂作用,能改善胰岛功能,临床效果显著,依从性好,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64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BG、2 hPBG、HbA1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法将140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周。结果:对照组的HbAlc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FPG、2hPG、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s~CRP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使hs~CRP下降。  相似文献   

12.
马平 《临床医学》2015,(1):92-93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第4、8周观察组患者血清FBG、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OMA-ISI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脂紊乱,降低血糖和CRP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253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500 mg,3次/天)及吡格列酮组(15 mg,1次/天),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胰岛B细胞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B细胞功能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水平、胰岛B细胞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量指数低于吡格列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弥漫性血管病变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弥漫性血管病变发生率较吡格列酮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在降低体质量指数及改善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3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00nag,3次/d)及吡格列酮组(15mg,1次/d),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量指数低于吡格列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吡格列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两种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降低体质量指数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毗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0例)、二甲双胍组(40例)及联合治疗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胰岛素(INS)的变化。结果:连续服吡格列酮3个月后其FPG、2h-PG、HbAlC及空腹胰岛素(FINS)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肾功能等无影响。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4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与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治疗),观察随访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探讨在其干预下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IR及MS的关系.指导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80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患者在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的基础上,于早餐前15 min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对照组患者继续原有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各组分别连续服药12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脂联素及其它生化指标,评价吡格列酮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红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l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吡格列酮组治疗12周后PAI-1、CRP下降(P<0.05),脂联素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AI-1、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咯列酮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同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进一步稳定血管内皮功能,防止β细胞功能衰退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高脂饮食性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对其预防和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5—01/07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和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进行。取36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2个系列6组:①预防系列分为lO周处死正常组(n=6)、10周处死模型组(n=6)和吡格列酮预防组(n=7)3个组,10周处死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他2组给予高脂饮食(标准饲料的基础上加13%的猪油、2%的胆固醇),饲养3周时吡格列酮预防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kg&;#183;d)灌胃,其他2组等量蒸馏水灌胃,饲养10周均处死。②治疗系列分为17周处死正常组(n=5)、17周处死模型组(n=5)和吡格列酮治疗组(n=7)3个组,17周处死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他2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10周时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20mg/(kg&;#183;d)灌胃,其他2组等量蒸馏水灌胃,饲养17周均处死。观测各组动物终末体质量、血清转氨酶、血脂、血糖、胰岛素、肝内脂质含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预防系列组结果:吡格列酮预防组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血清和肝脏三酰甘油、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肝脂变程度均显著低于10周处死模型组俨〈0.01或P〈0.05),与10周处死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之间血清及肝内胆固醇浓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治疗系列组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肝指数、血清转氨酶、胰岛素、三酰甘油、肝脏三酰甘油、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肝脂变程度均明显低于17周处死模型组(P〈0.01或0.05),但与17周处死正常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吡格列酮治疗组和17周处死模型组血清及肝内总胆固醇浓度高于17周处死正常组(P〈0.01),但前2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脂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预防和治疗大鼠高脂饮食性脂肪肝的作用,但早期预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伴糖耐量减低(1GT)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伴IGT、的MS患者采用吡格列酮45mg/d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胰岛素敏感度检测指数(QUICKI)、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结果治疗后FMD明显改善(P〈0.01),QUICKI指数升高(P〈0.05);hs-CRP水平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IGT的MS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胰岛素抵抗,抑制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使用胰岛素组仅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吡格列酮组予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体重、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12周后60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4.8%(P〈0.001),胰岛素治疗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增加剂量18.6%。结论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安全可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达标时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