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CT诊断价值及其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2 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和 CT资料。结果 :12 5例外伤性脑梗塞中 ,颞叶梗塞 4 6例 ,基底节区梗塞 35例 ,顶叶梗塞 2 6例 ,额叶梗塞 13例 ,幕下梗塞 5例。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头痛、呕吐、躁动、意识丧失、嗜睡、昏迷。结论 :CT扫描可显示梗塞的部位、范围是正确的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梗塞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4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梗塞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出现脑梗塞的病人根据梗塞面积及颅内压情况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6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死亡率,主要治疗方法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小儿和10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有明确轻微头外伤史(6/7),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临床表现和CT表现与腔隙性脑梗塞相似,疗效满意;成人的外伤性脑梗塞多为严重颅内、颅外伤的后继改变,CT表现为大片梗塞,治疗复杂,预后差.结论应区别对待小儿和成人外伤性脑梗塞,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文林 《重庆医学》2003,32(2):218-219
目的 探讨对外伤性脑梗塞的CT所见及相关问题。方法 因颅脑外伤性本院行CT检查的4500病例中验出21例外伤性脑梗塞,根据临床症状将外伤性脑梗塞分为轻型和重型,并对轻、重型的临床及CT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轻型8例全部为小儿病例,真中2例CT上见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无颅内出血,梗塞部位全部发生于基底节或内囊区。重型13例,在CT见颅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梗塞主要累及脑叶。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可分轻、重两型,前者见于小儿,梗塞部位见于基底节-内囊区,症状轻,神经体征迟发,预后良好;重型见于严重脑外伤伴有较严重的颅内出血,梗塞多见于脑叶。  相似文献   

5.
杜超  李朝晖  胡国章 《吉林医学》2007,28(11):1306-1306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cerebral infarction,TCl),是指继发于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梗塞.患者在颅脑受伤后首次CT检查时未发现梗塞灶,受伤24h后复查CT时发现梗塞灶[1].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原因之一.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在青少年及儿童.因此,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儿童外伤性脑梗塞12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CT征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研究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机制、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2年12月至2002年10月经CT扫描确诊为小儿脑梗塞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外伤病史。结果(1)小凡外伤性脑梗塞与成人脑梗塞不同,病史轻,CT征象及临床症状明显。(2)单纯型预后良好,混合型预后较盖。(3)病理机制除血管解部因素、潜在性血管疾病及内分泌所致血管病变外,作者提出产前缺氧及产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为本病的高发对象。结论 梗塞灶大小和有否合脑内挫裂伤,脑萎缩、脑发育不良与该病预后关系密切,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林 《西部医学》2006,18(6):733-734
目的探索不同时期、不同梗塞部位、不同面积的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51例灶状脑梗塞病人行内科综合治疗,8例大血管区梗塞者行超选动脉内溶拴治疗;13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大血管区梗塞,同时有高颅压者行血肿清除术同时去骨瓣外减压及内科综合治疗。结果51例灶状梗塞组病人治愈42例,轻瘫6例,3例失语;8例行超选动脉内溶拴术治愈4例,中到重残疾3例,死亡1例;13例行血肿清除术同时去骨瓣外减压病人治愈3例,中到重残疾4例,死亡6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梗塞的时间,是否在功能区,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大血管区梗塞病人,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无梗塞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小儿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随访4-6个月,痊愈17例,轻瘫2例。结论: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根据临床表现和CT与MR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应用尼莫通、甘露醇、激素等药物及功能锻炼,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邹其源 《微创医学》2003,22(4):461-463
目的探讨MRI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方法对13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行MRI检查.结果13例头颅MRI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塞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MRI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准确,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邹其源 《医学文选》2003,22(4):461-463
目的 探讨MRI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方法 对13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行MRI检查。结果 13例头颅MRI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塞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MRI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准确,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脑血管病,CT是重要的影像诊断技术之一。本文收集脑出血,梗塞8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经CT检查,阳性率为89.53%。脑出血25例,脑梗塞52例,与临床诊断相比,临床43%的脑出血误诊为脑梗塞,14%的脑梗塞误诊为脑出血。CT对脑出血检查准确可靠,对脑梗塞检出率也较好,定位准确,并能判断预后,解决了临床难以区分脑出血,梗塞的问题,但对微小梗塞,CT难以查出,治疗仍以临床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8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均为头部摔伤,伤势不重。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梗塞灶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为小片腔隙性脑梗塞;并发现50%的患儿(9例)有双侧豆状核区的细小点状钙化。本文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发生机制、临床CT特征以及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形成的机理、CT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 对 10例有明确颅外伤史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的小儿作头颅CT平扫。结果  10例均为单发腔隙性脑梗塞 ,其中 3例双侧基底节区有小钙化灶。结论 CT扫描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震荡伤2例、脑干损伤1例、脑挫裂伤4例、颅内血肿11例、脑疝4例;开颅手术16例,内科治疗6例.结果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法(G 0S)评分: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应提早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罗泽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6):769-770,773
目的:探讨重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83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T或DSA检查,其中65例行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18例非手术进行减压,经治疗无死亡病例,其预后GCS评分13~15分...  相似文献   

16.
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梗塞从病理上可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1] 。出血性脑梗塞是指缺血区血管再通 ,在梗塞区内有血液溢出 ,这种现象也称为梗塞后出血[2 ] 。其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和单纯的脑出血或脑梗塞都不一样。CT、MRI对单纯脑出血或脑梗塞诊断明确 ,对于出血性脑梗塞往往要认真分析。尤其首次检查即为出血性脑梗塞 ,缺乏梗塞初期的对照 ,或发生较早出血性梗塞与脑出血鉴别时 ,诊断应慎重。我们回顾分析 2 8例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CT、MRI所见 ,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 …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脑梗塞7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临床早期诊断及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7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情况。结果按GOS评分良好49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死亡5例。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影像学检查,可尽早发现外伤性脑梗塞,结合科学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 CT诊断相关问题。方法:对 25例头部外伤后 CT头像脑实质内有低密度灶病例从病史、临床表现、病灶出现时间及密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18例、脑梗塞3例、脑囊腔4例。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较正确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有许多牵涉到交通事故处理和法医鉴定,要求准确。但有时诊断却较困难,作者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 7月遇到的 25例脑外伤后 CT图像脑实质内低密度灶、从病史、临床、病灶 CT值及病灶出现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冶的1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均为高龄合并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梗塞后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动态CT显示梗塞区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治愈8例,好转6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果满意。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梗塞区域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动态CT观察,及时恰当的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余少雄  刘泽  赵万  苗雨露  黄志斌 《海南医学》2007,18(10):48-49,141
目的 探讨3H疗法对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脑血供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3-7天复查头颅CT出现缺血性脑梗塞改变,给予3H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7天和14天后复查头颅CT与初次检查比较梗塞面积及梗塞灶个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GOS评分预后较好.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是治疗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