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陈琼  于亮  刘曙正 《中国肿瘤》2018,27(3):192-197
摘 要:[目的] 利用肿瘤登记数据和上消化道癌症(食管癌和胃癌)筛查记录对人群筛查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林州市肿瘤登记处数据库中食管癌和胃癌死亡记录者为病例,随机选择5个与病例相同村庄、相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的存活村民作为对照,通过查询筛查档案获取病例和对照的筛查暴露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内镜筛查为暴露因素,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死亡风险比(OR)以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共有566例病例和2828例对照纳入统计分析。与从来没有参加筛查的人相比,筛查暴露者上消化道癌的死亡风险为0.65(95%CI:0.52~0.81)。筛查后时间<2年、2~3年和4年及以上者上消化道癌的死亡风险分别为0.86(0.42~1.75)、0.60(0.40~0.89)、0.64(0.48~0.86);筛查年龄<50岁、50~59岁和60岁及以上者上消化道癌的死亡风险分别为0.64(0.32~1.70)、0.54(0.38~0.75)、0.76(0.56~1.04)。[结论] 参加内窥镜筛查能够降低35%上消化道癌症的死亡风险,随着筛查后的时间增加以及筛查时年龄在50~59岁组能够增加死亡风险的降低幅度。  相似文献   

2.
梁赫  王少明  杨召 《中国肿瘤》2017,26(12):953-959
摘 要:[目的] 探讨新鲜水果摄入是否可以降低吸烟人群食管癌的长期死亡风险。[方法] 选取年龄为40~69岁8862名男性吸烟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线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及饮食习惯的调查,随后对该人群进行随访至今约30年。以食管癌死亡病例作为研究终点。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新鲜水果摄入频率受试人群中食管癌累积死亡率间的差异。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则通过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估计,用来表示受试者死于食管癌的相对风险。[结果]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计发生食管癌死亡病例891例。经过30年随访后,男性吸烟人群中,不同新鲜水果摄入频率受试人群中食管癌的30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1.91%、16.48%、14.08%、11.03%和 12.09%,且随着新鲜水果摄入频次的增加,食管癌30年累积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不食用新鲜水果受试人群相比,每月吃、1~3次/周、4~6次/周和每天吃的受试者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7%(HR=0.73,95%CI:0.61~0.87)、39%(HR=0.61,95%CI:0.50~0.75)、49%(HR=0.51,95%CI:0.35~0.73)和49%(HR=0.51,95%CI:0.35~0.75)。在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体重指数、教育水平、饮酒史和家族史、干预因素后,每周摄入新鲜水果1次以上仍可以降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HR=0.87,95%CI:0.76~1.00),这种保护性效应在平原地区(HR=0.78,95%CI:0.63~0.96)和无饮酒史(HR=0.82,95%CI:0.68~1.00)的受试人群中尤为明显。[结论] 新鲜水果的摄入可能降低男性吸烟人群中食管癌的长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潘定国  李云峰 《肿瘤学杂志》2018,24(12):1227-1229
摘 要:[目的]分析miR-155侧翼序列rs767649A/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4例结直肠癌和203名健康对照人群外周静脉血样本,TaqMan探针法分析rs767649A/T多态性。[结果] TT基因型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TT与AA相比:OR=2.11,95%CI:1.12~3.98,P=0.02;TT与AA/AT相比:OR=1.92,95%CI:1.09~3.38,P=0.02)。与A等位基因对比,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1.40,95%CI:1.04~1.90,P=0.03)。分层分析显示,rs767649A/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均无关。[结论] miR-155侧翼序列rs767649A/T多态性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林玲  韩亚蓉  韩颖颖  徐红 《中国肿瘤》2024,33(3):180-185
摘 要:[目的] 探讨2006—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人群肝癌死亡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南通市肿瘤登记数据库中因肝癌死亡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6—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人群肝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南通市肝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南通市肝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APC=-3.61%,95%CI:-4.10%~-3.11%;标化死亡率AAPC=-7.48%,95%CI:-8.21%~-6.74%)。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06—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人群肝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死亡风险从20岁开始逐渐升高,40~44岁达到高峰。时期效应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癌死亡风险逐渐下降,2006—2010年肝癌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2011—2015年的1.54倍(RR=1.54,95%CI:1.43~1.66),而2016—2020年比2011—2015年低38%(RR=0.62,95%CI:0.58~0.67)。队列效应显示,出生年代越晚,肝癌死亡风险越低。死亡风险从1926—1930年(RR=9.52,95%CI:7.48~12.18)至1996—2000年队列(RR=0.01,95%CI:0.00~0.20)逐渐降低。[结论] 2006—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人群肝癌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肝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越晚出生的人死亡风险越低。建议将中年劳动力人群作为肝癌重点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5.
李军  顾建华  何永 《中国肿瘤》2021,30(5):346-351
摘 要:[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盐亭县2006—2015年间,上消化道癌发病情况及高危人群上消化道癌内镜检出情况,为下一步明确人群防治工作的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盐亭县40~69岁设为内镜筛查目标人群,对其采用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统计分析目标人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远端胃癌及相应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依托肿瘤登记数据,分析2006—2015年间盐亭县远端胃癌、贲门癌及食管癌发病情况。[结果] 2006—2015年盐亭县肿瘤登记结果显示,十年期间,盐亭县40~69岁人群中胃癌发病率最高,约为食管癌的1.13倍(445.13/10万vs 393.4/10万),其中远端胃癌发病率约占总胃癌发病率的3/4;内镜筛查42 340人,盐亭县40~69岁人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早期胃部病变检出率(0.66% vs 0.28%),其中远端胃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略高于贲门部(0.15% vs 0.13%);对6048例贲门黏膜无异常者进行高发位点的常规性活检,发现13例早期贲门癌癌变患者,检出率为0.21%,高于指示活检的0.12%。[结论] 盐亭县胃癌发病率高于食管癌,远端胃癌是盐亭县胃癌主要类型,且发病率高,检出率低,下一步工作重心应放在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及诊断水平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与中国福建省贲门癌、非贲门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中国福建省100例贲门癌、130例非贲门胃癌和1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的IL-4基因内含子3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贲门癌、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贲门癌组、非贲门胃癌组的上消化道肿瘤(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UGIC家族史可同时增加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738,95%CI:1.220~6.143;OR=2.452,95%CI:1.122~5.361)。IL-4内含子3的3种基因型(RP1.1、RP1.2、RP2.2)频率在贲门癌组、非贲门胃癌组和对照组中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P1.1基因型比较,携带RP1.2基因型可增加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111,95%CI:1.172~3.803)。分层分析显示,与RP1.1基因型相比,RP1.2基因型能增加男性(OR=2.496,95%CI:1.235~5.047)和UGIC家族史阴性(OR=1.909,95%CI:1.020~3.573)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而携带RP2.2基因型可使家族史阴性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OR=0.496,95%CI:0.268~0.918)。结论 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福建省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磁县是我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自2001年开展40~69岁为目标人群的内镜碘染色队列筛查,以期降低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10月选择磁县4个乡,干预人群22016例,对照人群33410例,总覆盖人群5.5万,其中干预人群40~69岁中男性3 257例,女性3 339例,对照人群中男性4 299例,女性4 430例.干预人群采用内镜碘染色筛查,筛查率53.2%.内镜碘染色筛查食管鳞状上皮和贲门腺上皮原位癌及黏膜内癌97例,食管和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102例;对照人群观察肿瘤自然发病率和死亡率.肿瘤发病死亡登记编码应用ICD-0-2.2008年6月~9月根据全县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数据库,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核实.结果:干预人群食管癌死亡133例,胃癌48例,对照组人群分别为259例和37例.男性食管癌死亡相对危险度RR=0.76,95%CI(0.59~0.98),P=0.038;女性RR=0.51,95%CI(0.35~0.75),P=0.000.男性胃癌死亡相对危险度RR=2.45,95%CI(1.4~4.29).P=0.010;女性RR=0.99,95%CI(0.47~1.99),P=0.906.结论:食管癌高发区内镜碘染色大人群队列筛查历经6年时间演变,男性和女性食管癌死亡危险度下降,有显著性差异,但内镜筛查对胃癌死亡危险未见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瑞  李贺  李霓 《中国肿瘤》2021,30(5):321-327
摘 要:[目的] 探讨中国城市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队列为基础,对城市社区40~74岁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在选定的项目省份参加问卷调查的人群中,选择经被动随访发现且资料齐全的上消化道癌患者825例组成病例组;在未患上消化道癌的人群中,以同一年进入队列、性别相同、基线年龄相近(±5岁)进行1∶3个体化匹配,共匹配对照2475例。通过对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生活行为及饮食习惯、疾病史及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上消化道癌发生的因素,并计算相关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tial interval,95%CI)。将上消化道癌病例分为食管癌与胃癌,分别构建分析数据集,分析单一癌种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位年龄均为62岁,男性占72.12%,中位随访时间1.26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18.5kg/m2(OR=2.103,95%CI:1.274~3.473)、文化水平较低(OR=1.239,95%CI:1.020~1.505)、经常食用腌制食品(OR=1.419,95%CI:1.146~1.757)、正在吸烟(OR=1.389,95%CI:1.162~1.662)、具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OR=1.626,95%CI:1.261~2.096)是上消化道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文化水平较低、低BMI、喜食烫食、正在吸烟、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吸烟、具有上消化道疾病史和癌症家族史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正在吸烟者、BMI<18.5kg/m2、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和具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者是上消化道癌的高危人群,提示这几类人群为上消化道癌筛查的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南省贲门腺癌(GCA)高/低发区肿瘤家族史情况及其与GCA发病风险、性别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肿瘤家族史。2633例GCA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贲门腺癌;对照组4312例患者均经内镜检查,排除早期GCA和其他上消化道肿瘤。[结果]河南GCA高发区GCA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5%vs21%,P=0.00,OR=2.067,95%CI:1.715~2.491);河南GCA低发区GCA患者家族史阳性率也高于对照组(19%vs5%,P=0.00,OR=4.158,95%CI:3.647~5.597)。河南GCA高发区GCA小年龄组(≤50岁)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大年龄组(≥71岁)(38%vs23%,P=0.01)。[结论]河南GCA高/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贲门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阴性者。提示遗传因素在贲门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美  邹晓玲  晋帅 《肿瘤学杂志》2018,24(2):97-103
摘 要:[目的]采用Meta 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周期素D1(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关键词与主题词检索PubMed,Ovi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数据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0.0 软件。[结果] 纳入6篇文献,包括7个病例-对照试验研究,共计1283例胃癌患者为病例组与1760例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A vs G:OR=0.90,95%CI:0.77~1.06,P=0.21;AA+AG vs GG:OR=0.85,95%CI:0.60~1.21,P=0.37;AG+GG vs AA:OR=1.15,95%CI:0.97~1.37,P=0.10)。在种族与肿瘤类型的亚组分层分析中,结果同样显示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可能与胃癌的发生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分析河北省磁县1988~2011年贲门癌死亡变化趋势,为贲门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 截取磁县肿瘤登记处198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ICD编码为151.0或C16.0的死亡记录。计算变化百分比(PC)、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贡献率。[结果] 1988~2011年贲门癌死亡1561例,其中男性1112例,女性449例。男女合计平均年死亡率为13.84/10万,男性为21.58/10万,女性为7.46/10万。贲门癌世标死亡率的PC为190.20%(χ2=13.163,P<0.01),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4.29%(t=6.057,P<0.01)。50岁以上人群死亡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上升贡献率为100%。[结论] 磁县24年来贲门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高年龄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p73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e H  Wang YM  Cao YY  Zhang XF  Li Y  Guo W  Wang N  Zhang JH 《癌症》2006,25(11):1351-1355
背景与目的:p7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第二外显子非编码区存在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4C14-A4T14),可以形成茎环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这两个连锁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48例食管癌患者、259例贲门癌患者和630例健康对照者的p73基因多态性。结果: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明显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的OR值分别1.68(95%CI=1.28~2.20)和1.68(95%CI=1.24~2.26)。p73G4C14-A4T1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贲门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亚组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OR=1.71,95%CI=1.14~2.57),而其他亚组中未见p73G4C14-A4T14多态性增加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结论:p73G4C14-A4T14多态性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人群贲门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孔蕴馨  董栋  马悦  潘建强 《中国肿瘤》2023,32(12):925-934
摘 要:[目的] 使用危险因素构建本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筛查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并在CRC筛查数据中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 [方法] 在徐州市2014—2015年参与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流行病学调查的50~69岁居民中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作为推导人群研究对象,利用徐州市肿瘤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6.5年连续被动随访。以CRC为预测指标,参考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reening score,APCS)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本地模型。使用χ2检验对推导人群进行单因素分析,P<0.2或既往模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使用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构建CRC风险评分模型,个体风险得分为其所有危险因素得分的总和。模型得分范围为0~8分,得分0~3分的受试对象定义为一般风险,得分4分及以上的受试对象定义为高风险。使用2015—2022年徐州市完成CRC筛查的50~69岁居民数据对新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APCS模型进行预测效果比较。[结果] 推导人群中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36 270名,经6.5年随访,CRC累积发病率为0.43%(157/36 27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是CR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患CRC的概率为女性的1.54倍[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6~2.25,P=0.025],60~64岁和65~69岁人群患CRC的概率为50~54岁人群的2.31倍(95%CI:1.48~3.62,P<0.001)和1.92倍(95%CI:1.15~3.21,P=0.013)。使用性别、年龄、吸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一级亲属CRC家族史、食用红肉构建CRC风险评分模型。验证人群中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3 053名,进展期肿瘤检出率为4.00%(122/3 053)。使用新建风险评分模型和APCS模型对验证人群进行风险评分,高风险率分别为55.19%(1 685/3 053)和49.92%(1 524/ 3 053),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分别为5.52%(93/1 865)和5.45%(83/1 524),风险比(risk ratio,RR)分别为2.60 (95%CI:1.73~3.93,P<0.001)和2.14 (95%CI:1.47~3.1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1 (95%CI:0.57~0.65)和0.59 (95%CI:0.55~0.64),灵敏度分别为76.23% (95%CI:67.68%~83.47%)和68.03% (95%CI:58.98%~76.18%),特异度分别为46.67% (95%CI:44.85%~48.50%)和52.17% (95%CI:50.34%~53.99%)。新模型在RR、AUC、灵敏度方面高于APCS模型,在特异度上低于APCS模型。新模型和APCS模型结肠镜资源负载均为18,远低于未使用风险评分的结肠镜资源负载25。 [结论] 徐州市CRC筛查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确定无症状人群患CRC的风险,诊断效果略优于APCS模型,相比未使用风险评分模型能减少结肠镜资源负载,可作为开展大规模人群CRC筛查的本地化工具。  相似文献   

14.
李娜  肖海帆  颜仕鹏 《中国肿瘤》2021,30(8):600-607
摘 要:[目的] 分析湖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部分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结肠镜检查参与率和病变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9—2020年湖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纳入部分符合研究要求的45~74岁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进行癌症风险评估,推荐评估结果为结直肠癌高风险的人群在项目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一般人群和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特征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结肠镜检查参与率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结肠肿瘤检出率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22 893名筛查目标人群中,1 926名被判定为结直肠癌高风险,高风险率为8.4%。523名高风险人群按照研究要求接受了结肠镜检查,参与率为2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吸烟史、运动习惯和肠道疾病家族史是结肠镜检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523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受试者中检出各类结直肠肿瘤142例(27.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吸烟史是结直肠肿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与45~49岁人群相比,60~64岁(OR=2.90,95%CI:1.25~7.22)以及65~69岁(OR=2.93,95%CI:1.24~7.43)人群结肠镜肿瘤检出率显著升高;与不吸烟人群相比,吸烟或已戒烟的人群(OR=1.90,95%CI:1.10~3.36)结肠镜肿瘤检出率更高。[结论] 湖南省城市地区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高危人群开展结肠镜筛查可检出较高比例的结直肠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筛查效果。在未来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中,对特定高风险群体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其防癌健康素养和筛查参与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分析湖北省不同地区食管/贲门癌(上消化道癌)筛查结果。 [方法] 将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湖北省东部、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筛查结果与湖北省食管癌高发区钟祥市柴湖镇(河南移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钟祥市柴湖镇的食管/贲门癌(上消化道癌)与湖北东部地区检出病变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与湖北北部、西北部人群筛查结果相近。[结论] 湖北省上消化道癌除钟祥柴湖镇移民区外,相对高发带可能位于湖北与河南毗邻的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探讨人群吸烟状况、代谢标志物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07—2012年间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队列中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3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44例)以及健康者(56名)共139名为研究对象,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对基线血样的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吸烟状况与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标志物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间的关系。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评价其对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诊断能力。[结果] 在1 270种代谢物中发现58种代谢物与吸烟状况相关,其中4种代谢物同时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相关。4-甲基邻苯二酚-1-硫酸盐(效应值=2.82,95%CI:1.91~3.73,P<0.01;OR=1.41,95%CI:1.05~1.89,P<0.05)、4-乙酰基苯酚硫酸盐(效应值=3.08,95%CI:2.08~4.08,P<0.01;OR=1.35,95%CI:1.05~1.72,P<0.05)以及羟基可替宁(效应值=6.20,95%CI:5.19~7.21,P<0.01;OR=1.42,95%CI:1.07~1.88,P<0.05)与吸烟状况呈正相关的同时,增加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乳糖神经酰胺(效应值=-0.28,95%CI:-0.51~-0.06,P<0.05;OR=0.21,95%CI:0.07~0.69,P<0.01)与吸烟状况呈现负相关的同时,降低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整合这4种代谢物显著提升了预测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进展的能力(AUC=0.714,95%CI:0.629~0.801)。[结论] 在研究人群中发现4种代谢标志物同时与吸烟状况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存在关联,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吸烟对胃癌的风险作用,同时可能作为识别高危人群和发现早期胃癌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晓翠  曹旸  郭磊 《肿瘤学杂志》2021,27(8):628-635
摘 要:[目的]分析郑州市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6—2018年郑州市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中,结直肠癌高危人群19 115名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相关的因素。 [结果] 19 115名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中,参与无痛结直肠镜检查4 490人,依从率为2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OR=1.351,95%CI:1.07~1.70)更易接受无痛结直肠镜筛查;与60~75岁的人群相比,50~60岁(OR=1.744,95%CI:1.39~2.18)以及40~50岁(OR=1.422,95%CI:1.09~1.85) 人群更易接受无痛结直肠镜;与“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相比,未受教育(OR=3.175,95%CI:1.56~6.45)、小学(OR=3.173,95%CI:2.08~4.83)、初中(OR=1.714,95%CI:1.24~2.37)人群更易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与“不饮酒”者相比,经常饮酒的人群(OR=0.526,95%CI:0.33~0.83)更易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与“较长时间处于精神压力”相比,没有此状态的人(OR=1.194,95%CI:1.11~1.29)更易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与“无癌症家族史”人群相比,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OR=1.419,95%CI:1.17~1.73)更易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结论]结肠癌高危人群无痛结直肠镜筛查依从率较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癌症家族史、饮酒史是影响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赵久华  孙华健 《中国肿瘤》2018,27(2):142-149
摘 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在系统性硬化症(SSc)中的发病风险和特征,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Web of Scienc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17年5月之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应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合并不同条件下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比(SIR)及其95%可信区间(CI),对于异质性较大的恶性肿瘤合并结果,通过Meta回归检验异质性来源。[结果] 共纳入12篇研究,累积研究对象18927人。经Meta分析,恶性肿瘤的SIR为1.47(95%CI:1.28~1.68),其中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SIR分别为3.16(95%CI:2.21~4.52)、2.60 (95%CI:1.63~4.16)和2.57(95%CI:1.80~3.69)。男性SSc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总风险、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均高于女性患者。Meta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平均年龄(β=0.043,P=0.052)与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β=-0.062,P=0.088)是恶性肿瘤可能异质性的因素,而患者平均年龄(β=0.138,P=0.045)是肺癌的可能异质性的因素。[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SSc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尤其是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在SSc患者的随访过程中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磁县、涉县29年(1974-2002年)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为肿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磁县、涉县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1974-1976年)、90年代(1990-1992年)、21世纪初(2000-2002年)全人群肿瘤登记的食管癌、贲门癌、非贲门胃癌的死亡率。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磁县、涉县食管癌粗死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磁县食管癌粗死率下降了40.96/10万,下降了32.21%;而同时期涉县下降了65.74/10万,下降了50.06%。磁县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的粗死率呈现曲线波动,变化不大,20世纪70年代贲门癌死亡占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的5.67%,到90年代占4.58%,21世纪初占8.15%。而涉县贲门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非贲门胃癌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发现贲门癌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20世纪70年代的6.28%上升到新世纪的30.17%。磁县、涉县人群中男性贲门癌的死亡率高于女性。磁县山区贲门癌死亡率高于丘陵和平原,年平均死亡率达到11.61/10万,且有上升趋势。结论29年来磁县、涉县食管癌死亡呈显著下降趋势,磁县贲门癌、非贲门胃癌死亡均呈曲线波动;涉县贲门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非贲门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配比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1985年收集河南省林县研究队列(29 584人)的血液标本.随访至2001年,共诊断贲门癌1089例,从中随机抽取196例作为病例组.在能够代表整体人群的亚队列中,随机抽取185人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p IgG抗体.计算Hp感染对贲门癌发生的总体OR值,并根据性别、采血时年龄和诊断时间分层,分析Hp感染对贲门癌发生的风险.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Hp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2.1%和71.4%.Hp感染对贲门癌发生的总体OR为2.00(95%CI为1.21~3.31).在男性人群中,Hp感染OR为1.36,95%CI为0.71~2.60;女性人群中,Hp感染OR为4.19,95%CI为1.73~10.17.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在≤50岁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3.45,95%CI为1.41~8.45;在51~60岁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1.56,95%CI为0.69~3.54;在>60岁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1.11,95%CI为0.37~3.33.按照诊断时间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在≤5年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1.78,95%CI为0.88~3.60;在6~10年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1.66,95%CI为0.80~3.44;在>10年的人群中,Hp感染OR为2.23,95%CI为1.05~4.74.结论 Hp感染增加河南省林县人群患贲门癌的风险,尤其在女性、年龄≤50岁、诊断时间>10年的人群中,Hp感染可使贲门癌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