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特点与合并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数据库,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对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特点的影响。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血瘀(4.261)、气虚(2.500)、气滞(2.084)、痰寒(1.774)、痰热(1.303)、阳虚(0.537);合并糖尿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阴虚(14.026)、阳虚(2.581)、痰寒(0.391)、气滞(0.278)、寒凝(0.074);合并高脂血症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痰热(13.403)、痰寒(6.116)、气虚(3.645)、气滞(3.041)、血瘀(2.840)、阴虚(1.676)。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与血瘀的关联性最高,多表现为血瘀证候;合并糖尿病与阴虚的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阴虚证候;合并高脂血症与痰浊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痰浊的证候,尤其痰热关联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气虚证候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检测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Spe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候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1呈正相关;与IL-6、肿瘤坏因子(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影响因素依次为纤维蛋白原(FIB)和ICAM-1。结论气虚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机;UAP气虚证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急性时相蛋白,细胞间黏附因子相关,且处于低水平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稳定型心绞痛证候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案,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的25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观察其中医症状特点,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证候要素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得出6个公因子(证候要素),其分布情况为血瘀占37.8%,气虚占33.1%,痰浊占16.7%,阴虚占12.4%.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证候要素是血瘀、气虚;次要证候要素为痰浊、阴虚;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脾两脏.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痛饮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痰浊、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标准有半年以上典型劳力型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2组,分别用心痛饮、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结果:2组均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疗效。但治疗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及中医证候疗效尤为显著。结论:心痛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痰浊、血瘀型疗效显著,大大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阶  李军  姚魁武  衷敬柏 《中医杂志》2007,48(10):920-92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提取和应证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对29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要素中,血瘀占86.5%,气虚占78.8%,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热蕴、痰浊、气滞、阳虚、阴虚、寒凝。(2)证候要素共有74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0.2%,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9.8%。(3)证候要素的组合可归结为气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虚痰浊兼其他要素、阳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滞血瘀兼其他要素4种主要形式,其涵盖了90.2%的病例。结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气虚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证候要素组合呈现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血气虚证候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气虚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并与相关因素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在所有证候要素中占75.0%;气虚合并血瘀1321例,占86.9%,气虚合并阴虚687例,占45.2%,气虚合并痰浊630例,占41.4%;高脂血症、糖尿病对气虚的影响强度最大。结论:气虚证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的证候要素,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机,高脂血症、糖尿病与气虚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23-72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1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脾两虚及心肾阴虚5种证型。另外选取非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组hs-CRP水平,并对入选患者进行相应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hs-CR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血瘀组、痰瘀互阻组和阳虚寒凝组hs-CRP含量均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损害程度也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且主要以重度狭窄为主(P<0.05);hs-CRP与狭窄程度总积分相关性比较发现hs-CRP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8752,P=0.01)。结论: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主要证型,hs-CRP的含量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类的文献,从证候要素分布的差异、主要证候分类的差异、证候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本病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以气虚、血瘀为中心,阴虚、痰浊为次中心,气滞、阳虚、热蕴为外围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证候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类的文献,从证候要素分布的差异、主要证候分类的差异、证候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本病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以气虚、血瘀为中心,阴虚、痰浊为次中心,气滞、阳虚、热蕴为外围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证候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0例和对照组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Gensini积分来分析胸痹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对照组中以气虚、阴虚、心虚及脾虚为主要证候。冠心病组不同组别中低积分组以气虚、血瘀、阴虚、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而高积分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其中血瘀、痰湿、阳虚及肾虚证候明显多于低积分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气虚、血瘀证候的病人比例最高,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 2005-2011年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结果]文献分析显示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常见证型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亏虚证、心阴亏虚证、心脉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结论]基于文献分析进行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加强症状规范研究及成果标准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6.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近年来,天冬的价值逐渐被市场所认同。对中药天冬鉴别、化学成分、药材药理作用分析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患者包括中医四诊信息在内的详细临床资料,针对中医证型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四诊信息有48种,其中胸痛出现频率最高(98.10%)。常见中医单证证型有9种,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89.90%),其余依次为心气虚证、痰浊证、寒湿证、肾气虚证、心阴虚证、肾阴虚证、心阳虚证、肾阳虚证。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6种,气虚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35.40%),其余依次为痰浊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性别比例在不同证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肾阳虚证患者平均年龄较高,与其他证型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合并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其中高血压病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病时出现痰浊瘀阻证的风险较高(OR=3.29,95%CI[2.11,5.05]),出现寒凝心脉证的风险较低(OR=0.56,95%CI[0.32,0.98]);合并糖尿病时出现气阴两虚的风险较高(OR=2.88,95%CI[2.01,4.99])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合并脑血管疾病时出现气虚血瘀的风险较高(OR=2.97,95%CI[2.05,5.28]),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合并血脂异常时出现痰浊瘀阻的风险较高(OR=3.55,95%CI[2.32,5.29]),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各证型发病时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型主要分布特征与未行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基本相同,主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痰浊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该分布规律可能与年龄、合并症、季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主要目的]分析痰瘀互结型不稳定性心绞痛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相关性。[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案室.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入院后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气阴两虚兼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阳虚水泛、气虚血瘀: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④评价指标:LDL-C、TG化验指标。[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在系统研究uA文献基础上.筛选与UA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因素调查表”。查阅UA住院患者病历及其化验单.填写“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因素调查表”.选取LDL-C与TG结合中医证型进行分析。[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痰瘀互结异常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所占构成比及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测量值较其他四组显著升高(P〈0.01)。胸痹痰瘀互结型临床主要有胸闷如滞、气短痰多、舌苔浊腻、脉滑等.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生化、凝血检查的浓、黏、凝、聚的特点尤为相似。[未来展望]今后能加强相关研究。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