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用人红细胞(RBC)替代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而建立的人化小鼠模型,即hu-RBC-SCID模式小鼠,分离并鉴定献血者中隐性人巴贝斯虫病原的感染,确定输血患者的感染来源.方法去除NOD/shi-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辅以肌肉注射兔抗小鼠血红蛋白生成素血清和大鼠抗小鼠RBC单克隆抗体,用人O型红细胞注入NOD/shi-scid小鼠血循环中,建成hu-RBC-SCID模式小鼠,接种献血者的RBC.结果接种献血者的RBC的hu-RBC-SCID模式小鼠的RBC中,出现巴贝斯原虫,并大量增殖,最高达到40%,经形态学、PCR等方法鉴定病原为 Babesia microti 样原虫,与患者的一致.结论 hu-RBC-SCID模式小鼠证实,患者确因输血感染;hu-RBC-SCID模式小鼠是人巴贝斯原虫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贾第虫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由兰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引起的贾第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常见肠道原虫病。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尤其儿童的健康。现将本病的诊断方法简要综述如下。一、粪便检查方法粪便检查方法是常用而又有确诊意见的诊断贾第虫病的方法,但它漏诊的机会甚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为探索间日疟灵敏特异的诊断和检测方法,解决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的难题而设计。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根据DNA分子碱基的互补原理和基因遗传的稳定性,从克隆的间日疟DNA重复序列中设计合成了CS_(9211)寡核苷酸片段,由35 mer组成,经同位素标记作为探针,以斑点杂交法对不同虫种的疟原虫进行杂交,检验其特异性;对已知不同原虫密度的原虫血进行杂交,了解其敏感性和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人红细胞(RBC)替换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而建立的人化小鼠模型.即hu-RBC-SCID模式小鼠,分离并测试野鼠Babesia microti(B.microti)样原虫对人红细胞的感染,以确定人巴贝斯原虫的感染来源。方法 用人O型红细胞注入先期去除自身血循环红细胞的NOD/shi-scid小鼠血循环中,辅以肌内注射兔抗小鼠血红蛋白生成素血清和大鼠抗小鼠RBC单克隆抗体,建成hu-RBC-SCID模式小鼠,接种野鼠感染B.microti的RBC。结果 hu-RBC-SCID模式小鼠的人RBC中,在接种感染B.microti野鼠的RBC后,出现巴贝斯样原虫,并大量增殖。RDNA序列比较发现两类为B.microti样原虫,一类与人的一致。结论 感染野鼠的两类B.microti样原虫均对人RBC具有高度感染性;hu-RBC-SCID模式小鼠的感染,直接提供了人巴贝斯原虫的感染来自野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周围血涂片染色镜检疟原虫仍是当前确诊疟疾最可靠的方法。其中厚血膜用以检出疟原虫,薄血膜用于虫种的鉴定。目前常用的染剂为吉氏和瑞氏染剂。但由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原虫的漏检,特别是对于低原虫血症,所以病原诊断一直是疟疾防治工作中实际存在和亟需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谨就疟疾病原诊断的应用方面综述如下。常用血检方法申影响疟原虫检出的若干因素一、周围血液中疟原虫的密度一般认为,每立方毫米血液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用荧光标记抗人F(ab')_2抗体测定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百分数。该试验将人Ig用胃蛋白酶处理,使其断裂为F(ab')_2和Fc两段,通过层析柱,获得F(ab')_2组分免疫家兔,将兔抗人抗体,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化的抗人F(ab')_2抗体,将该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标记为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用小鼠接种方法来诊断水牛伊氏锥虫病的过程中,给见虫的小鼠投用贝尼尔和拜耳205治疗,然后记录小鼠体内伊氏锥虫的消失时间。一、方法:先称见虫的小白鼠的体重。准确称取取所需药物配成0.2%灭菌蒸馏水溶液。贝尼尔按30毫克/公斤,拜耳205按40毫克/公斤,一次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8.
结果二.输血感染各系小鼠的比较10系小鼠,每系12—18只动物(每次实验6只,重复1—2次)。每只鼠腹腔接种500 万红内期原虫。当天(D_0),第二(D_1)和第三天(D_2)连续血检,然后隔日血检,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各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都很敏感。其原虫感染的消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Schneider等曾报道,某些具有大环状结构氨基侧链的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对小鼠伯氏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血症具有长效抑制作用。据称化合物12,278 R.P.(Ⅰ)—剂500mg/kg灌服,对小鼠伯氏原虫输血感染的有效保护期为8周。为了研究这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的关系,作者设计合成了十种不同结构类型800余种哌嗪氨基氮杂环衍生物,研究结果表明HPQ(Ⅱ)是一种高  相似文献   

10.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细胞危机状态的性质。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技术,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或氯喹敏感(N)株ICR小鼠在原虫血症上升期和感染RC株小鼠自愈期虫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以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图谱。结果:在光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虫体结构无异常;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虫体密度下降,大部分虫体固缩,周围呈空泡状。在电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胞膜结构完整,核位于一侧,胞质内可见各种细胞器,代谢窗明显。N株滋养体可见食物泡和疟色素。但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呈球形或椭圆形;胞膜完整,核固缩,胞质浓缩,线粒体和膜状结构消失,未见代谢窗结构。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均为一条带,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呈典型的梯形条带。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红内期虫体危机状态的性质是凋亡。  相似文献   

12.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是一种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已受到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多年来,我们对临床疑为肠道原虫感染的急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及在医学生中进行调查;并对确诊病例随访观察.现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来源(一)收集广州市各医院门诊疑为肠道原虫感染的急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二)随机收集我校1994、1995和1996年级本科医学生、部分研究生和专科班学生的粪便标本.二、实验方法(一)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进行活体标本观察:查出人芽囊原虫病原体后固定涂片,采用肠道原虫三色染色法和铁苏木素染色法染色;用AO显微镜在高倍和油镜下作虫种鉴定;Bh阳性者给于抗寄生虫及抗真菌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原虫,只能在有核细胞内生长繁殖,而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如何长期保存活的弓形虫虫株,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弓形虫虫株保存一般多采用小鼠传代法,消耗较多的人力和财力[1],本研究采用弓形虫感染的小鼠腹腔液加10%二甲基亚砜及10%小牛血清(灭活)  相似文献   

14.
阿米巴原虫可引起阿米巴病。除人类以外,猴、犬、猪、猫和鼠类均易感,猴、鼠且能排出包囊,故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为了研究阿米巴原虫的致病、药物筛选,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提供大量活的原虫,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培养或动物接种,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常有原虫出现毒力减退、抗原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目前有应用低温技术长期保存阿米巴原虫,可作为建立“虫库”的一种手段,为阿米巴病和阿米巴原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虫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将国内外有关阿米巴原虫低温保存的研究,作一简要的介绍。(一)阿米巴原虫低温保存研究的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16.
巴贝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罕见的原虫传染病,由巴贝虫属的haem oprotozoan引起,经硬蜱属的蜱叮咬传播。全世界首例人类巴贝西虫病于1957在欧洲报道。但后来的大部分病例报道于美国的东北部,自1969年来,这些地方的巴贝西原虫已引起300余例人类巴贝西虫病。在欧洲,最严重的病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用感染抗氯喹“NS”株小鼠血清(SMNS)、感染氯喹敏感株小鼠血(SMC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氯喹(CQ)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给药后5d涂片检查,SMNS+CQ组、SMCS+CQ组和SM+CQ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32、16和14%。SMNS+CQ组与其它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相差显著(P<0.05),提示SMNS对氯喹药效具有拮抗作用。进而发现当“NS”株对氯喹抗药性消失后,SMNS对氯喹药效的拮抗作用亦消失,另外,还同时测试了SMNS对氯喹、喹哌、羟基喹哌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弓形虫不同毒力虫株感染同一种宿主和应用同一毒力虫株感染不同动物及不同免疫状态的动物宿主,观察了std/ddy小鼠和长爪沙鼠对RH株、BEV株和FUK株弓形虫的易感性.结果见到,弱毒株(BEV株-小鼠)和无毒株(FUK株-小鼠)对长爪沙鼠具有强致死性.提出虫株毒力除了与原虫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也是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在根据实验动物的临床指标评价虫株毒力时,需附加动物模型条件.  相似文献   

19.
齿齦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下称E.g)是寄居人口腔里一种最常见的原虫,《人体寄生虫学》记载了它“寄生于齿间,齿龈化脓时多见,但并非本虫所致”。57~60年口腔科杂志刊登的2篇流行病学调查,及我们用电脑检索的国外80~82年的有关资料,均认为它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没有肯定。Smith、Barretl、Bass、Johns等却认为牙周溢脓是本虫引起。为此,我们作些临床调查分析与治疗观察,对这个有分歧意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妊娠13~15d的小鼠胎肝细胞血浆凝块培养法测定人尿提取物红细胞生成素(EPO)生物活性。实验证明,在相同细胞浓度的培养体系中,红系祖细胞(E-CFU。)产率与EPO浓度(在5~100mu/ml范围内)呈高度正相关。以EPO(7A)为参照标准,用E-CFU。方法测得EPO(850323)活性与缺氧多血小鼠标准的体内分析方法所获得结果一致。提取工艺路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冻干EPO制品溶解后保存于—20℃,6周内活性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