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病气虚证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 ,其实质是心功能减退、自由基代谢失衡、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异常及平衡失调 ,其证候表现有内在规律 ,治则有补益脾气和补益肾气的不同 ,从而为补气法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阳上亢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证型 ,与胰岛素抵抗增强、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过度表达、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分泌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循环障碍和垂体 -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 ,其病机演变有内在规律 ,证候表现有自身特点 ,治疗以平肝潜阳为法。从而为平肝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气郁结是高血压病早期最多见的重要病机,临床常见眩晕、头痛、头目不清利、胸胁胀痛、抑郁寡欢、善太息、脉弦等表现。现代研究显示,该病与机体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血微量元素下降、脂质代谢异常、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孕酮等激素水平异常以及精神因素影响等密切相关,其证治规律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具体治法以疏肝解郁为要,兼以清火、理气、活血等法辅之。临床文献显示,以疏肝解郁法为主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在中医证候得到缓解的同时,患者相应的生化检测指标也有改善,从而为明确疏肝解郁为高血压病早期肝气郁结证的主要治法提供了微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鲍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3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是一种经血异常的疾病,淋漓不断谓之漏,大下不止谓之崩,在现代医学认为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妇科常见病,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崩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现代医学统计,50%患者发生于绝经前期,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常表现为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故应辨证施治与因人、因时治宜,动态地观察崩漏在月经周期中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5.
崩漏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3-1773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是一种经血异常的疾病,淋漓不断谓之漏,大下不止谓之崩,在现代医学认为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妇科常见病,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崩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现代医学统计,50%患者发生于绝经前期,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常表现为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故应辨证施治与因人、因时治宜,动态地观察崩漏在月经周期中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6.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肝火证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火炽盛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机,与胰岛素抵抗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脑血流 异常、内皮功能损伤和人格特征变化密切相关,其证候表现有内在规律,治疗宜清肝泻火为法。为治肝泻火法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则分为"头汗"、"半身汗"与"手足心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学称为颤证。PD起病缓慢,逐渐进展。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汗证是指以异常出汗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症,其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自汗或盗汗。清醒时异常出汗为自汗,睡眠中异常出汗为盗汗。中医药对汗证的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但有时也会遇见久治不愈的病例。对这些病例,医者需要详细诊察,反复推敲,选方用药周全,才可取效。兹举4例介绍如下。1肾阳不足、营卫失和案李某,男,50岁,2009年3月26日初诊。患者自诉稍事劳动则项背腰部汗出湿衣4年。曾服用玉屏风散、牡蛎散及补中益气丸等,见效甚微。近月来因感冒服用发表剂,汗出更甚,稍活动则汗流浃背,伴项背畏风,腰部寒冷。面白形  相似文献   

11.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证体现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证作为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存在,兼证则是与主证相伴而生的疾病的次要矛盾,变证则是主证在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理转归.所以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三者的相互关系,把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执简驭繁、驾驭病情.  相似文献   

12.
脾肾阳虚证     
邓铁涛  雷立屏 《新中医》2001,33(2):18-18
李某,男,71岁,印尼华侨,1999年6月14日初诊。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发冷,后逐渐发展至全身畏寒,怕风,每天早晚自觉从身体内部向外透寒气,饭后稍有缓解。曾在印尼、新加坡、美、加等多个国家求医无效,病症未改善。经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检查:心肺无异常;腰椎退行性病变;主动脉硬化。B超示:左肾囊肿,胆囊较小,肝脾无异常,前列腺肥大。体温、血压均正常。诊见:面色暗红,流涕,头戴双层帽子,内为羊毛,外为太阳帽。时至六月却身着羊毛衣裤并带护膝,纳差,大便干…  相似文献   

13.
一、血府逐瘀汤治疗体感异常陈某,女,52岁。患者自觉胸腔内有蠕虫爬行,部位不固定,时时以手指按压胸壁,整日怵惕恐惧,病逾十天。曾作多项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神经、精神科诊断为体感异常,服用西药罔效。1987年5月13日转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或)内脏器官发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倾向于免疫学说、胶原合成异常学说和血管异常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硬皮病多兼血瘀证,血瘀贯穿于硬皮病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本文就硬皮病  相似文献   

15.
肝在脏腑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由于足厥阴肝经所属部位及功能的关系,涉及面较广,如头部、胁肋、小腹、阴器、爪甲、筋脉、眼目等,诸如眩晕、抽搐、肢体振摇,某些神志和血行异常的疾病皆与肝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故肝病治法亦异常复杂,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几年经前烦躁症(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初步探究发现,PMDD肝气逆证关键发病机制在于:雌、孕激素分泌异常及其受体(ERα和ERβ)表达异常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NE等异常;γ-氨基丁酸(GABA)及其受体水平调节紊乱;内源性阿片系统异常;与精神和社会压力增大以及其他方面也息息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提供线索,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47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虚寒证的宏观症状主要有四肢怕冷、身体蜷卧、畏寒、喜温喜暖等对温度变化的主观感觉。我们完成一系列虚寒证实验后发现虚寒证涉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多达15个。因机体细胞产能的核心定位于线粒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产能链条——呼吸链来实现能量合成.若线粒体遭受氧化性损伤,则使细胞ATP合成量下降,细胞能量供给不足,由此推论线粒体异常可能会引发包括虚寒证在内的一系列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病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征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标准,32例为肝肾亏虚组,30例为肝郁痰凝组,31例为心脾两虚组,27例为气滞血瘀组。采用动态脑电图对各组患者进行检查,比较各组动态脑电图异常情况、各组颅脑MRI异常与动态脑电图异常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异常例数从高至低依次为气滞血瘀组(81.5%)、肝郁痰凝组(56.6%)、心脾两虚组(41.9%)、肝肾亏虚组(37.5%);其中肝肾亏虚、肝郁痰凝、心脾两虚脑电图均以轻度异常为主,分别为21.9%、26.7%、25.8%;而气滞血瘀脑电图则以中度异常为主,占比51.9%,且与同程度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痰凝组、气滞血瘀组颅脑MRI异常与动态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亏虚组、心脾两虚组颅脑MRI异常与动态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脑电图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实证患者脑电图异常率较高,虚证患者脑电图异常率较低,可能与不同中医证型对脑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广州市慢性乙型肝炎各常见证型与大便异常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广州市2所医院6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程度指标、大便异常情况、症状体征、中医辨证分型等一手资料,统计分析揭示大便情况(a.泄泻或大便稀溏,b.大便黏滞不爽,c.大便时干时溏,d.大便正常,e.便结或便秘)与慢性乙型肝炎、各证型、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612例慢乙肝病例中,大便异常发生率为70.91%。其中,男女大便异常发生率分别为72.28%和6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大便异常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50岁年龄组大便异常发生率为75.52%,51~65岁为88.27%,明显高于31~40岁和18~30岁年龄组。大便异常发生率顺位为b、a、e、c。612例慢乙肝病例辨证分型顺位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湿困脾胃证、肝肾阴虚证、肝血瘀阻证5型,各证型大便异常发生率顺位为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患者中,94.61%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b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86.53%;湿困脾胃证患者中,85.57%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也是b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54.64%;肝郁脾虚证患者中,51.75%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a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40.35%。612例慢乙肝患者中,重度患者38例,92.10%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a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47.37%;中度患者303例,98.02%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b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80.86%;轻度患者271例,仅37.64%的患者大便异常,其中b型异常发生率最高,为25.09%。中重度患者大便异常发生率均极高,轻度患者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也可能与慢乙肝病情发展及用药影响胃肠道功能有关。结论:大便异常实为慢乙肝患者极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大便黏滞不爽、泄泻或稀溏是其中最常见的大便异常,值得临床医者关注。肝胆湿热证是广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最常见证型,且同时也是大便异常发生率最高者,其中又以大便黏滞不爽最为高发,可以部分印证便溏不爽为岭南慢乙肝湿热证临床的极为常见症状、应纳入肝胆湿热证证型辨证的主症之假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多为脾虚、肝旺、风、痰、火兼夹。症状常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常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结论:多发性抽动症病因较多,病机多为风痰内蕴而发。临床表现为头面部肌肉的异常抽动等并伴见发音及精神障碍。探讨其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