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某轮胎公司X射线轮胎检测系统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X射线机非工作状态下,检测室周围环境X、γ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范围为43.7~71.3 nGy/h,处于该市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内。X射线机工作状态下,检测室周围环境X、γ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范围为45.5~73.9 nGy/h,监测值均低于《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06)所规定的2.5μGy/h的标准限值。结论 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中子源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为密封中子源的剂量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俄罗斯原子科学公司生产的AT1117M型多功能辐射检测仪,对30台含241Am-Be中子源料位计源容器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了监测。结果 源容器表面5c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在(308~433)nGy/h之间,距源容器周围1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在(97~156)nGy/h之间;源容器表面5cm处的中子辐射通量密度在(5.03~47.93)s-1·cm-2之间,距源容器周围1m处的中子辐射辐射通量密度在(0.83~16.70)s-1·cm-2之间。结论 对密封中子源的剂量监测既要监测其所产生的中子的强度,又要监测其所产生的γ射线的强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中子源的辐射危害做出合理的评价;《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GBZ125-2002)同样适用于中子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某造船有限公司X射线探伤机应用项目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X射线机非工作状态下,作业场所周围环境X、γ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范围为73.2~95.8 nGy/h,处于该市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内。现场探伤时,控制区边界和监督区边界的X、γ辐射剂量率最大监测结果分别为4.66 μGy/h和0.93 μGy/h,低于《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7-2006)中规定的15 μGy/h和1.5 μGy/h的标准限值。结论 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取海阳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本底数据,为评价核电站运行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GR 460车载辐射监测系统,在海阳核电站周边30 km范围内开展现场巡测,并估算居民暴露剂量。结果 周边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范围为39.6~109 nGy/h,均值为72.2 nGy/h,距离核电站0~5、5~10、10~20、20~30 km区域内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值间有显著差异性,室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所致居民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84.8 μSv。结论 海阳核电站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及其所致居民暴露剂量均属于我国正常本底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福清核电站运行前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及其所致居民暴露剂量。方法 按照《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 14583-1993)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的要求,用GPS全球定位器确定监测点位置,选择17个监测点作为调查区,用Radalert 100 Nuclear放射性检测仪测量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居民暴露剂量。结果 核电站周围17个监测点的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居室内变化范围为96~238nGy/h,平均值为191 nGy/h,居室外变化范围为73~177 nGy/h,平均值为144 nGy/h,由环境辐射外照射致福清市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13.6 μSv,集体年有效剂量为1375.1 man·Sv。结论 福清核电站周围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属于福建省正常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γ辐射进行监测,适时监控核电厂的放射性物质的排放,确保辐射安全。方法 利用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并结合气象数据。结果 该核电厂周围年平均辐射剂量率范围为90~116nGy/h,平均为102 nGy/h。结论 核电厂应加强运行管理,为减少公众所受剂量,尽量在风向朝向海面的有利情况下实施排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山东省环保厅组织有关力量开展辐射应急监测。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γ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沉降灰、海水、降水、饮用水源地表水、菠菜、鲅鱼等环境介质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情况。结果 通过对环境监测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等样品中监测到微量的131I、137Cs、134Cs等。结论 山东省监测到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但浓度均较低,无需采取防护措施,福岛核事故未对山东地区辐射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西防城港市的环境放射性水平现状,为合理拟定辐射环境监测和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系统网格布点,对广西防城港市开展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量,系统地研究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该城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范围为6.7~231 nGy/h,均值约为100 nGy/h。结论 该城市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范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研究(1987—1988)》调查结果(10.7~239 nGy/h)一致,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内γ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进口矿石放射性水平异常原因及放射性水平,最终核实该批矿石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是否能够进口。方法 采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进行现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并用便携式γ能谱仪进行γ核素定性分析。结果 货箱内矿石γ辐射剂量率测值范围为(203~11 080) nGy/h,矿石中存在放射性"热点",经定性分析,该矿物中含有显著的Th元素。结论 经过现场分拣及监测,共计5154 kg矿石不满足国家关于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规定的有色金属矿产品筛选水平,需按海关退关相关规定进行退关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航道疏浚船作业时的辐射水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模拟作业时监测泥浆浓度计周围环境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并和相关的防护标准相比较。结果 在泥浆浓度计开启情况下,主射线方向区域内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人员的受照剂量都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其它区域则不超标。结论 目前对航道疏浚船放射源监管不到位,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采取措施,如包裹防护铅板、设置隔离栏和定期对放射源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等来保护船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公司密封型放射源测井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监测了该公司源库、源坑以及专用运输作业车周围的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当量率,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均在《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性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限值以内。结论 该公司基本落实了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昆明三家辐照中心环境放射性水平情况。方法 采用FD-3013A辐射仪和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分别测量辐照中心环境中γ辐射剂量率和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采用γ能谱仪和低本底α、β检测仪分别测量土壤中238U、226Ra、232Th、40K、137Cs、60Co活度和水体中总α、总β活度。结果 三家辐照中心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的活度范围分别为8.223.6 Bq/kg、10.621.2 Bq/kg、15.129.7 Bq/kg、41.7103.4Bq/kg,未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60Co;贮源井水总β活度分别为0.003 Bq/L、0.002 Bq/L、0.01 Bq/L;三家辐照中心空气中γ辐射剂量率均值分别为0.09μGy/h、0.10μGy/h和0.07μGy/h;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分别为0.19 mSv、0.16 mSv和0.16 mSv。结论 三家辐照中心辐射环境水平属于正常水平,没有放射性污染。Back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某辐照中心从英国引进60Co放射源,主要从事水果、脱水蔬菜、药粉、医疗用品等产品辐照灭菌加工服务。通过对该辐照中心周围环境γ剂量率及β表面污染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监测结果,确保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结果 监测了辐照中心周边环境γ剂量率及β表面污染。结论 该辐照中心基本落实了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放射源库周围环境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以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结果 监测了放射源库周边环境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结论 该放射源库建设项目是完全按照预评价的要求建设的,放射源库的屏蔽厚度是符合安全原则的,该放射源库环境泄漏辐射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加强对矿砂类放射性监测,防止放射性污染物流入我国,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方法 对该批用集装箱装运的铅矿砂实施γ辐射监测,并进行放射性核素分析。结果 集装箱外γ辐射剂量当量率最高处达5.52μSv/h,超过本底值46倍,超过国家标准5.52倍;放射性核素137Cs的活度浓度146 kBq/kg。结论 货物中γ辐射剂量当量率严重超标,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岭澳核电站运营后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气态流出物排放对周围陆地环境辐射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辐射水平,在大亚湾核电周围陆地环境布设25个TLD监测点,每3个月左右回收热释光剂量计并测量,长期观测核电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变化。结果 2011—2020年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得到的γ辐射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76.7~207.1 nGy/h、均值为(123.3 ± 5.7) nGy/h,年均值变化相对偏差范围为2%~12%,TLD监测结果、剂量率瞬时测量结果与20世纪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调查结果、核电运营前的本底水平一致。结论 不同TLD监测点环境天然辐射水平差异较大,核电站周围50 km范围内的总体环境γ辐射水平没有变化,核电运行气态流出物的释放未对外围环境辐射水平产生累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国家辐射监测网监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吸收剂量率、空气、水、土壤等方面对2011—2015年全国环境天然辐射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归类和总结了2011—2015年我国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天然辐射水平监测数据。结果 2011—2015年,自动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88~92 nGy/h,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97~99 nGy/h,空气、水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在日常涨落范围内。结论 自动站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地级及以上城市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处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气溶胶和沉降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江河水、湖(库)水、海水及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在日常涨落范围内,且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某大学放射性同位素32P应用项目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该放射性同位素32P应用项目γ空气吸收剂量率为62.8~108 nGy/h,处于该市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该32P应用项目工作间,控制区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为0.057~0.235 Bq/cm2,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该32P应用项目衰变池水中总α放射性为0.039 Bq/L,低于《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规定的1 Bq/L的标准限值;总β放射性为9.37 Bq/L,低于《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规定的10 Bq/L的标准限值。结论 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江苏省2009年天然辐射环境水平。方法 通过对江苏省158个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瞬时监测点,13个空气中氡浓度监测点、32个水体监测点、28个土壤监测点和40个电磁辐射监测点进行监测。结果 江苏省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和水体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保持在1989年全国本底调查水平涨落范围之内,空气中氡浓度和电磁辐射监测结果与往年监测结果无显著变化。结论 江苏省2009年辐射环境质量良好,持续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某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131I)操作场所进行辐射环境监测评价和辐射防护设施及辐射安全检查,为竣工验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某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131I)操作场所γ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实测最大监测值为3.0 μGy/h,β表面污染水平最大监测值为11.0 Bq/cm2,总排水的总α为0.033 Bq/L,总β为1.174 Bq/L;自来水的总α为0.087 Bq/L,总β为0.188Bq/L。结论 测定结果表明,该场所落实了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基本未受到放射性污染,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具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