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贺丹  李岚  刘慧霞 《当代医师》2014,(7):886-89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及吡格列酮干预组,饲养8周;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剩余两组喂饲高脂饲料;吡格列酮干预组于实验第4—8周予吡格列酮灌胃,其余两组同期予蒸馏水灌胃;测定空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HE染色分析肝组织切片病理学改变;观察Kupffer细胞形态变化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空腹FIRI、TG、T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呈以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混合性脂肪变性并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肝脏Kupffer细胞发生形态改变,其产生的TNF-α、NO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呈正相关(P<0.05);吡格列酮干预组大鼠空腹FIRI、TG、TC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肝脏Kupffer细胞形态及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吡格列酮可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和调节Kupffer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核因子κB与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高脂膳食喂养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蜕皮甾酮处理组与吡格列酮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蜕皮甾酮组与吡格列酮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应用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应用基础饲料喂养.实验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mRNA 水平变化.结果 蜕皮甾酮组和吡格列酮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蜕皮甾酮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P<0.05).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核因子κB水平明显降低(P<0.01),PPAR-γ mRNA显著增加(P<0.05).结论 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肝组织PPAR-γmRNA和减少核因子κB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干预对高果糖饮食诱导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并观察高果糖喂养对大鼠肝内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及氧化苦参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高果糖组和氧化苦参碱组,喂养16周后处死大鼠并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HOMA指数,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及肝脏TG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ERS标志物内质网伴侣分子78(GRP78)、CHOP mRNA表达以及蛋白磷酸化胰腺内质网激酶(p-PERK)、磷酸化山梨醇要求激酶1(p-IRE1)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果糖组的FBG、FINS、HOMA指数、血ALT、血AST及肝TG均显著增高(P均<0.01),同时肝组织油红O染色显示高果糖组大鼠肝细胞已有明显脂滴沉积;与高果糖组比较,氧化苦参碱干预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均<0.01),油红O染色显示肝组织内脂质沉积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比较,高果糖组大鼠的肝内GRP78、CHOP表达显著增加,p-PERK、p-IRE1和ATF-6的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P均<0.01),而氧化苦参碱组上述ERS标志物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高果糖组(P均<0.01).结论 长期高果糖喂养引起大鼠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质沉积及肝细胞损伤,并伴有肝细胞内ERS,氧化苦参碱治疗可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和肝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氧化苦参碱改善肝脏ERS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肝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运用链脲佐菌素诱导高脂饲养的SD大鼠,将造模成功的搪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吡格列酮组、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并以正常组作为对照.连续给药8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体质量(Body weight,BW)、肝湿重(liver weight,LW)、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计算肝脏肥大指数(Liver hypertrophy index,LW/BW)、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LW、LW/BW、ALT、AST、TG、TC、FPG、FINS、HOMA-IR均明显升高(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和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FINS、HOMA-IR明显降低,大黄酸高剂量组大鼠ALT、AST、TC均降低(P<0.05),并且TG、FPG、FINS、HOMA-IR明显降低(P<0.01);ALT与LW/BW、TC、HOMA-IR呈正相关,AST与LW/BW、TC呈正相关;光镜下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呈严重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伴肝小叶炎性细胞浸润,吡格列酮组及大黄酸高剂量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肝小叶炎症程度减轻.[结论]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肝清冲剂对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肝炎模型的影响。方法:60只雌雄各半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治疗组(1g/kg),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实验组给予改良的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以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养,各治疗组从喂养8周后灌服药物,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1ml/100g,正常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末处死实验动物。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肝细胞脂肪变性分级比较,各组大鼠肝组织苏丹红染色脂滴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大鼠肝组织TC、TG浓度和血清TC、TG含量,血清ALT、AST活性均比正常组明显增高,同时伴典型的脂肪性肝炎的组织改变。脂肝清冲剂治疗后大鼠肝组织TC、TG浓度和血清TC、TG含量以及反映肝脏炎症的血清ALT、AST活性均明显下降,大鼠的体重和肝重均有所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组,中药治疗组的肝细胞变性分级程度轻于模型组,虽然中药组肝组织HE染色肝细胞脂肪变性分级较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经过苏丹红染色的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大鼠肝脏油红染色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显著。结论:脂肝清冲剂能通过减少体重和肝重、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降低肝脏的脂质沉积有效地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姜黄素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内质网应激(ER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衣霉素诱导ERS的肝损伤模型,测定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肝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Bip) mRNA表达及半定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GRP78/Bip蛋白水平,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姜黄素能降低衣霉素诱导ERS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提高肝组织匀浆中SOD、GSH活性;同时姜黄素能明显抑制肝组织中GRP78/Bip mRNA和蛋白的表达.HE染色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病变范围与程度,使炎细胞浸润减少.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对ERS诱导的肝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慈菇消脂丸对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基因核转录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探讨解毒化痰法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慈菇消脂丸高、中、低剂量组,盐酸吡格列酮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饲大鼠建立NAFLD模型后,连续药物治疗6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全部动物,取肝脏和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血脂;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NF-κB、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P0.01);肝组织呈中重度脂肪变性并同时伴有肝细胞凋亡;肝组织中NF-κB、Bax蛋白表达增强(P0.01),Bcl-2蛋白表达减低(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慈菇消脂丸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降低(P0.01);肝组织NF-κB、Bax蛋白表达减低(P0.01),Bcl-2蛋白和Bcl-2/Bax比值升高(P0.05)。与盐酸吡格列酮组比较,慈菇消脂丸高剂量下调NF-κB蛋白、上调Bcl-2蛋白表达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慈菇消脂丸能够明显改善NAFLD大鼠肝功及血脂;上调Bcl-2蛋白表达,降低NF-κB、Bax蛋白表达,使Bcl-2/Bax比值升高,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姜黄素预给药对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中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肝损组、姜黄素组,每组10只。在造模前5d,姜黄素组按5ml/kg灌饲姜黄素溶液(姜黄素溶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中),正常对照组、肝损组按5ml/kg灌饲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次/d,连续5d。肝损组、姜黄素组采取腹腔注射含脂多糖(8滋g/kg)+D-GalN(800mg/kg)的0.9%氯化钠注射液800滋l制作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800滋l0.9%氯化钠注射液;模型建立12h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并比较3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内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病变;肝损组大鼠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的肝细胞核碎裂、胞质深染,坏死区可见较多炎细胞浸润;姜黄素组大鼠肝组织内坏死细胞较肝损组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损组大鼠血清ALT、AST、MDA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GRP78、CHO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姜黄素组大鼠血清ALT、AST、MDA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CHOP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均P<0.05),SOD水平、GRP7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肝损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血清ALT、AST、MDA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GRP78、CHO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ERS反应对脂多糖/D-GalN诱导大鼠的急性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生理盐水处理组(模型组)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乌司他丁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含乌司他丁(4×104 IU/kg)的生理盐水2 mL,于第8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脂肪沉积评价;取血备于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ALT 及AS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成功.乌司他丁治疗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介于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ALT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 05;AST值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 05;光镜下观察乌司他丁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较模型组轻.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控制高脂饲养大鼠血脂升高,保护肝脏功能,从而抑制NAFL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脾化浊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脂肪肝(AFLD)大鼠血脂代谢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采用酒精联合脂肪乳剂法制备AFLD大鼠模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健脾化浊低剂量组(10 g/kg)、健脾化浊中剂量组(20 g/kg)和健脾化浊高剂量组(40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连续灌胃相应药物30 d,给药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肝重,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AST、AL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肝重,血清TC、TG、AST、ALT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健脾化浊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AFLD大鼠体质量、肝重及血清TC、TG、AST、ALT水平(P0.01)。结论:健脾化浊方具有调节AFLD大鼠血脂代谢异常和保护其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田保肝液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五田保肝液低、中、高剂量组、易善复组各18只,采用白酒辅以吡唑、玉米油的混合食料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12周末取血用于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N和PⅢP的水平;处死大鼠后,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进一步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情况。结果模型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表现明显,大鼠体重增长不明显,肝指数增高,中药治疗各组和易善复组病变较模型组轻,且大鼠体重增加,肝指数下降。五田保肝液和易善复还可降低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ALT、AST、TG、TC、LN、PⅢP的水平,并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五田保肝液对大鼠酒精性肝病具有确切的防治作用,尤以中、高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刘芳  闫宇  李雅楠  戴亮  肖永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329-3333
目的 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肝功能及外周血内质网应激(ERS)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乙肝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乙肝患者136例。按血清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阴性组(血清HBV-DNA载量<1.0×103 copies/ml)、低拷贝组(1.0×103 copies/ml≤血清HBV-DNA载量<1.0×105 copies/ml)、中拷贝组(1.0×105 copies/ml≤血清HBV-DNA载量<1.0×107 copies/ml)、高拷贝组(血清HBV-DNA载量≥1.0×107 copies/ml)。同期选取在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非HBV感染患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5组血清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ERS相关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天冬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分析肝功能指标与血清HBV-DNA载量及ERS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组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ALT、AST高于对照组、阴性组(P<0.05);中拷贝组、高拷贝组ALT、AST高于低拷贝组(P<0.05);高拷贝组ALT、AST高于中拷贝组(P<0.05);阴性组、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γ-GT高于对照组(P<0.05)。阴性组、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GRP78、CHOP、caspase-12高于对照组(P<0.05);低拷贝组GRP78低于阴性组(P<0.05);中拷贝组GRP78高于低拷贝组(P<0.05)。ALT、AST与血清H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P<0.05);γ-GT、ALP与血清HBV-DNA载量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ALT、AST、γ-GT、ALP与GRP78、CHOP、caspase-12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HBV-DNA载量可对肝功能产生影响,且可诱发外周血ERS,这对乙肝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藏茴香水提物对大鼠血脂调节及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 w 龄雄性 SD 大鼠48只,除空白对照组8只大鼠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 w 后,断尾采血测血脂,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血脂康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藏茴香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 mg·kg^-1·d^-1),连续灌胃给药6 w,1次/d,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2周测1次体质量;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脂类酶的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等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 TG、TC、LDL-C 均有显著升高,HDL-C 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藏茴香各剂量组 TC、TG、LDL-C 逐渐降低,HDL-C 逐渐升高(说明藏茴香干预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 AST、ALT 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血脂康对照组及藏茴香水提物各剂量组血清 AST、ALT 均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水提物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0.01),与小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 SOD、MDA 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水提物高剂量组SOD、MDA 水平和血脂康对照组 SOD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藏茴香水取物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初步探讨脂联素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12周、模型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1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称体重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行肝脏的病理检查,判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计算肝脏炎症积分,生化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甘油三酯(1、G)、总胆固醇(TC)、肝匀浆TG、T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结果:高脂饮食12周后成功建立了NAFL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中一重度脂肪变性,肝脏炎症积分显著升高(P〈0.01);肝湿重及肝指数明显增高(P〈0.01);血清ALT(P〈0.05)、AST、TC值以及肝匀浆TG、TC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值明显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积分无相关性,与肝匀浆TC呈负相关(r=-0.638,P=0.038)。结论:NAFLD存在低脂联素血症,脂联素在NAFL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与NAFLD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积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甲五灵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对照组(n=10)、空白治疗模型组(n=15)及双甲五灵治疗组(n=15)。造模4w后双甲五灵治疗组大鼠给予口服喂养双甲五灵胶囊8w,实验共持续12w。检测大鼠体质量、肝湿重、肝TG含量、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及病理学指标等以判定双甲五灵胶囊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中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空白治疗模型组相比,双甲五灵治疗组大鼠体质量、肝湿重、肝TG含量、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ALP)、肝纤维指标(HA、LN、Ⅳ-C及PCⅢ)和病理学指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SSS计分等)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双甲五灵胶囊可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纤维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大鼠30只;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分别于8周末,12周末时检测所有动物体重,肝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常规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和肝组织匀浆中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模型组8周时呈现单纯性脂肪肝,12周时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散在点状坏死,表现为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清中瘦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8周,12周时统计学显示显著性升高,(P〈0.05)。12周时TNF-α在肝脏组织匀浆中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中脂联素在血清水平与对照组相比,8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瘦素、TNF-α和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及肝脏内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更明显,提示它们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祛肝脂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降脂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实验结束时,检查肝功、血TC、TG,肝脏指数和10%肝匀浆中TC、TG水平。结果:祛肝脂合剂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体重,降低转氨酶、肝TC、TG,血TC,而升高ALB,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肝脂合剂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和肝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罗汉果甜苷对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给予大鼠高脂、乙醇和四氯化碳三种因素建立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罗汉果甜苷对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指标、脂质过氧化产物和胶原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合因素所致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胶原标志物羟脯氨酸(Hyp)含量也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罗汉果甜苷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鼠血清中ALT活性及TC和TG含量(P<0.05或<0.01);并可降低肝组织中MDA和Hyp的含量(P<0.05或<0.01).结论 罗汉果甜苷对复合因素所致肝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慧  邓意志 《当代医师》2014,(5):616-619
目的 观测内脂素(Visfati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拟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治开阔出新的思路.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养,并每周两次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100 g体质量);造模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并每周两次腹腔内注射40% CCl4色拉油溶液(0.2 ml/100 g体质量).分析各组在2、4、6、8周4个时间点血清ALT、AST、TG、TC的变化及肝组织Visfa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造模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逐渐升高(P<0.05).免疫组化及RT-PCR显示造模组大鼠各时期肝组织中内脂素水平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较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高脂喂养并腹腔内注射CCl4可以成功构建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2)内脂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着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增强而增高,因此可作为诊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并观测其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