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 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 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 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幕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汁,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4.
冯骏  刘长健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14(6):520-521,52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疾病诊断中的应作用,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分为两组:即血管性病变组、肿瘤及其病变与相邻血管的关系组。造影剂和扫描技术参数根据受检病变的性质、范围、部位而定。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以及多平面重建(MPR)的图像重建技术。结果:SCTA可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能满意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栓塞等;能准确地诊断肿瘤下相邻血管的关系。结论:SCTA三维及二维重建成像的联合应用,可较准确地诊断多种血管性疾病,以帮助和指导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常规X线血管造影(或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鞍结节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鞍结节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遮蔽法后处理,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相关测量,模拟最佳手术入路,将其影像学特点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血管受压或被肿瘤包绕、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征象均显示清晰.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可以充分显示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路径,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各种重建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综合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能够较全面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基本上可以取代创伤性的X线血管造影检查,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强CT三维重建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imics软件重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增强CT影像中的颅骨、血管及肿物,探讨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术前手术设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个颞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利用Siemens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2 mm层厚,Mimics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血管、颅骨及肿瘤,显示其空间关系。结果: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血管和颅骨的关系。结论: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特征及其与颅骨、血管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设计,可以避免手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各种重建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 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 综合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能够较全面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基本上可以取代创伤性的X线血管造影检查,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97例患者行椎动脉SCTA常规扫描并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技术(SSD)、最大密度成像(MIP)、多角度标准多平面连续二维成像(RFMT STND)后处理技术;128例患者行椎动脉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Slinky技术扫描序列和MIP后处理技术,获得感兴趣区横断面的叠加图像及后处理的三维图像。结果两种方法椎动脉显示良好,多能达到诊断要求,SCTA迂曲和狭窄的显示比例为42.3%,MPA为43.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椎动脉及血管形态的变化均显示良好,MRA则显示范围更全面,并能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4个,1例多发(3个)。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随访价值。方法41例搭桥术后患者,共计104条桥血管,其中42条动脉桥,51条静脉桥,11条序贯桥血管,平均2.54条/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进行64排螺旋CT桥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膈肌心尖处,层厚0.5mm,重建间隔1.0mm,螺距1.25,对比剂用量60~7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时间23~28s,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重建技术(VR)等。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或再狭窄程度进行诊断,特别是近端和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所有41例患者顺利完成桥血管64排螺旋CT成像检查,其中94条桥血管显影,10条未见显影血管考虑闭塞,另有10条动脉桥血管可见管壁钙化,5条动脉桥、3条静脉桥以及2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而且能清晰地显示原始的冠状动脉及吻合口的再狭窄情况,是无创性随访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科2004年5月~2005年9月期间,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使用CTA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脑血管,诊断31例颅内血管性病变。评价其诊断病变的价值。结果 31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2例,动脉狭窄2例。SCTA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动静脉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或与MRI、超声检查结合诊断的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血管成像资料。SCTA技术包括二维横断面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影像分析包括观察内膜破口的位置、夹层的范围、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果SCTA显示双腔主动脉和内膜片27例(100%),主动脉内膜钙化内移11例(40.7%),内膜破口22例(84.6%),DeBakey Ⅰ型及Ⅱ型AD显示破口5例(55.56%),DeBakey Ⅲ型显示破口17例(100%),28支分支血管受累。SCTA对2例被膜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随访,显示1例有内支架移位。结论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相关改变的评价是准确和可靠的,SCTA对Ⅲ型AD的诊断价值更优于Ⅰ型及Ⅱ型AD。  相似文献   

15.
冯会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716-1717,1720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颌面骨骨折部位薄层扫描,然后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将图像分析结果与常规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4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颌面骨骨折部位薄层扫描后,经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三维成像可立体直观展现骨折的部位,在40例患者共83处骨折检测中,三维CT清晰显示78处,准确率为94%,而常规CT在83处骨折显示清晰显示61处,准确率为73.5%。结论:相对于常规横断面CT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立体、全面、清晰的显示颌面骨骨折部位,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肾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肾脏病变高血压患者行16排CT连续容积扫描,以CT轴位薄切图像(层厚1.25mm,间隔1.25mm为原始数据,然后应用GEAW4.2工作站进行双肾动脉图像后处理,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结果 500例中共显示肾动脉1032条,部分显示一侧或双侧双肾动脉供血,主肾动脉皆显示清晰,级分支显示率95.3%,级以下分支能够清晰显示,显示率95%。结论 SCTA能如实显示肾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完全可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