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疾病,致残率高达70%-80%.存活者中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大约有30%-36%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1-2].以往研究表明,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预后很差,上肢功能完全恢复者为14%-26%,部分恢复者为25%-50%,仅有28.3%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灵活[3-4].上肢功能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1],但国内对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收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资料,对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主要因素,为制订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例符合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次扫描的运动脑区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康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康复治疗前相比,康复治疗后左侧和右侧的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均降低,左侧和右侧的运动皮层功能连接系数降低值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后,即康复后患侧脑区对健侧脑区依赖性减低,并且功能连接系数的降低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损害要重于下肢,况且其恢复也较下肢困难[3]。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水平使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有所改善,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仍然较低[4]。因此,在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病例超过200万[1],幸存患者中,有25%丧失劳动能力,15%严重残疾,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的多发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其病死率在下降,致残率在上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因此促进或者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是康复治疗的基本任务。临床上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对较快,而上肢运动恢复缓慢而且效果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上肢运动及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患者约有50%存在偏瘫上肢本体感觉下降或缺失[1],本体感觉障碍是制约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2],影响进食、穿衣、修饰等以上肢功能为主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多临床研究表明[3—5],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然而,罕有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影响的报道。本研究观察了基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作用,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运动姿态与表面肌电融合的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同仁医院选取脑卒中患者10例,按照事先设计的康复评估动作,分别获取康复动作完成过程中患肢的运动姿态和表面肌电数据,运用运动姿态与肌电融合的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系统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分别与单纯基于运动姿态或肌电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系统评估效度。所有患者均接受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的评估。结果运动姿态与肌电融合的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系统与FMA-U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91, P=0.001),优于单纯运动姿态(r=0.758, P=0.011)或肌电(r=0.697, P=0.025)评估结果。结论运动姿态与肌电融合的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系统能有效地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约1242万~([1])。此外,研究报道大约80%脑卒中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且其中约65%的患者在后遗症期仍遗留手与上肢功能障碍~([2—3])。手与上肢功能改善将能最大限度促进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4])。因此,脑卒中后手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应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定运动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查寻数据库,收集已发表的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疗法的随机对照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由两位评估者抽取样本,包括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运动处方和疗程。结果:13项随机对照研究入选,其中6项研究结果肯定了上肢运动疗法,还有5项研究在运动量及持续时间上有不同看法。结论:因为缺少证据,很难确定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最终疗效。但部分研究中运动疗法的量及持续时间存在组间差异,这提示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更多的运动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郑入文  胡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78-2379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居于首位。约有12%~25%的脑卒中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yndrome,SHS),仅有1/5的SHS患者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合并SHS的患者,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将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在BrunnstromⅢ级以下,恢复过程中合并SHS的患者更易出现上肢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障碍是临床康复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显示,认知损害和认知训练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重要联系。认知受损程度与上肢功能障碍和康复结局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关联,认知训练对上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独立性提高是否存在某些影响。本文将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及与认知训练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慢性期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1例脑卒中病程3年以上、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偏瘫侧前臂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和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高频rTMS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患者右上肢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降低。结论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rTMS可能对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强制性运动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 ,约有半数留有运动残疾[1] 。传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但对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差。传统观点认为 ,上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 11周内 ,过了 11周 ,上肢功能几乎不可能再恢复[2 ] 。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 ,美国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movementtherapy ,CIMT或CIT)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 ] 。至今 ,该方法得到较大发展 ,并受到广泛关注。1强制性运动的基础研究强制性运动的基础研究可以追朔到 70年以前。 1940年 ,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 方法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社区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处于Brunnstrom I~Ⅲ级,下肢处于BrunnstromⅣ级以上,采用棍棒操训练,干预一年后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综合功能有了提高,FCA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部分恢复,下肢和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综合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头针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法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针康组优于康复组、头针组 (P <0 .0 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常伴有严重的后遗症[1—2]。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后遗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并难以治愈[3]。调查显示,高达80%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即使经康复治疗后,也仅有5%—20%患者上肢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4]。同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动作观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6]。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朱琏针灸配合张力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朱琏针灸配合张力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朱琏针灸配合张力法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疗法,能有效降低肌肉张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林奕  刘健  林金来 《中国康复》2016,31(1):31-34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使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进行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闭链运动训练。治疗前后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价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情况,运动活动记录表中患肢所做活动的使用量量表(AOU)和动作质量量表(QOM)评定患侧肢体的使用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ARAT、AOU及Q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使用能力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