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陈旧粉碎性髋臼骨折多为高动能严重复合损伤,现逐年增加,且无法早期手术。随着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经验积累,对陈旧粉碎性髋臼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势在必行。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重建修复陈旧粉碎性髋臼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先纠正髋臼周围骨盆骨折移位及股骨头臼关系,再重建修复髋臼关节面的方法治疗24例陈旧粉碎性髋臼骨折。骨折距手术时间3~6周,平均26.1天。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血量、合并伤情况等。术后限制髋部活动4~6周,床上逐渐行关节功能锻炼,3月后下床扶拐活动,并逐渐负重。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15.6个月。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标准:解剖复位21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1髋。采用改良Mered'Aubigne-Postel临床结果评分:优21髋,良2髋,差1髋。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4.17%),异位骨化11例(45.83%),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6例(25%)。结论:先行瘢痕切除松解、整体复位固定髋臼关节外骨折、恢复头臼关系,再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植骨、骨软骨骨折块镶嵌挤压等方法修复碎裂关节面的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粉碎性髋臼骨折,可达到满意复位及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粉碎性髋臼骨折手术修复方法及对软骨与骨性关节面愈合、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髋臼复杂粉碎性骨折48例48髋,男39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36.2岁。均为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后外侧或前后联合入路。术中粉碎严重的关节面(碎裂软骨下骨及未游离的关节软骨)利用股骨头作为模具、植骨支撑、镶嵌挤压、拉力螺钉加压及可吸收螺丝钉(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固定、阻挡等方法拼接,完成折块与主体骨一体化,再应用骨盆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根据固定情况穿矫形鞋或皮牵引限制髋部活动4~6周,床上进行关节屈伸、收展功能锻炼,3个月后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2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评价均采用Matta标准,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面平整,无明显塌陷及骨性游离体形成。临床功能评价采用d'Aubigne-Postel标准:优44髋,良3髋,差1髋。结论以股骨头作为模具、应用植骨支撑、碎骨镶嵌挤压、拉力螺钉及可吸收螺钉固定阻挡等方法辅助完成复杂粉碎性髋臼骨折关节面的重建,可明显提高重建接骨板在严重髋臼骨折的复位、愈合质量,使髋关节获得满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型髋臼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46例48髋,其中T形骨折15髋,双柱骨折14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8髋,后柱伴后壁骨折5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6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K—L入路5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41例。结果:解剖复位32例(占66、7%),复位满意11例(占22.9%),复位不满意5例(占10.4%)。随访4个月-4年,平均1年5个月,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30例,良9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1.25%。结论:①术前CT三维重建是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的关键;②术前骨盆标本上模拟手术并初步预弯重建钢板,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帮助;③术中对骨折尽可能解剖复位,并可靠内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治疗2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3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医源性损伤。按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8例,满意复位2例,不满意1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5个月。关节功能按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优1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可明显提高复位质量,固定方便可靠,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7例Letournel和Judet分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及螺钉内固定,其中后侧入路33例,前侧髂腹股沟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28例,扩大髂股入路1例。结果 6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47(26.6±12.4)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38例,满意复位20例,不满意复位9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啨和Postel评定标准:优24例,良31例,一般6例,差6例。股骨头坏死4例,局部骨化性肌炎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术后感染1例,术后4周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无死亡、骨不愈合发生。结论及时手术、良好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使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ang G  Pei G  Gu L  Zhu L  Guo G  Xia T  Lin A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57-66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41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9例获得1-4年,平均1.5的的随访,按Mett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30例新鲜骨折,优16例(53.3%),良11例(36.7%),可3例(10%),优良率90%。9例陈旧性骨折,优2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55.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伤后手术时机、髋臼损伤程度和手术复位质量是影响术后髋臼功能的重要因素,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 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124例(125髋),年龄20~75岁,平均39.7岁.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复位时间、合并同侧坐骨神经损伤、伤后手术时间、手术入路、骨折复位质量、异位骨化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119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5个月(12~76个月).按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优51髋、良44髋、可16髋、差8髋,优良率为79.8%.功能优良率在简单类型骨折和复杂类型骨折组分别为88.9%和69.6%(X2=6.763,P=0.009);14 d内手术和14 d后手术组分别为85.9%和68.3%(X2=5.130,P=0.024);复位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分别为86.8%和18.2%(X2=29.450,P=0.000);无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24 h内复位组和24 h后复位组分别为85.9%、84.2%和40.0%,24 h内复位组与无髋关节脱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24 h后复位组的优良率低于无髋关节脱位组(X2=13.532,P=0.000)和24 h内复位组(X2=5.369,P=0.0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伤后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位质量、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骨折类型及伤后手术时间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124例(125髋),年龄20~75岁,平均39.7岁.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复位时间、合并同侧坐骨神经损伤、伤后手术时间、手术入路、骨折复位质量、异位骨化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119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5个月(12~76个月).按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优51髋、良44髋、可16髋、差8髋,优良率为79.8%.功能优良率在简单类型骨折和复杂类型骨折组分别为88.9%和69.6%(χ~2=6.763,P=0.009);14 d内手术和14 d后手术组分别为85.9%和68.3%(χ~2=5.130,P=0.024);复位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分别为86.8%和18.2%(χ~2=29.450,P=0.000);无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24 h内复位组和24 h后复位组分别为85.9%、84.2%和40.0%,24 h内复位组与无髋关节脱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4 h后复位组的优良率低于无髋关节脱位组(χ~2=13.532,P=0.000)和24 h内复位组(χ~2=5.369,P=0.0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伤后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位质量、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骨折类型及伤后手术时间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骨盆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盆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558例患者中的50例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损伤、I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骨盆合并髋臼骨折发生率为8.5%,平均年龄(33.9±13.3)岁.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车祸伤,最常见的骨盆骨折类型是AO/OTA 61A2和61B1型,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是AO/OTA 62A1和62B1型.双侧耻骨支骨折是最常见的前环损伤,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后环损伤最常见的形式.此外,头、胸、腹部以及四肢损伤是常见的合并伤.2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为平均6.0 d(0~15 d),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10~22 d).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2~14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髋臼复位Matta分级中解剖复位9例(36.0%),良好11例(44.0%),可5例(20.0%);差(0).术后Majeed评分优良22例,占88.0%.结论 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高能损伤类型,在急诊抢救复苏、诊治以及二期手术精确复位方面均存在很多困难.为获得良好的髋臼复位,骨盆后环损伤的早期精确复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6例复杂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前后联合入路。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7例,复位满意14例,复位不满意5例。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51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2.9%。结论复杂髋臼骨折术前三维CT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髋臼中心化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6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患者(68髋)行THA手术,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6年12月前的24髋按Harris常规方法处理;B组:2007年1月后的44髋采用以卵圆窝为向导的下移加深、后上挤压植骨和钉状臼嵌合的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处理.手术前后测量下肢短缩,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用Pagnano法测量旋转中心与实际旋转中心的垂直(Y轴)和水平(X轴)距离,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下肢短缩和Harris评分: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优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B组较A组多(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Y轴上变化: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更接近真实的旋转中心,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中心化的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能更好地纠正旋转中心、下肢短缩,改善髋关节功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整理1999年3月至2004年10月期间63例因髋臼骨折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流行病学及并发症资料。结果52例患者(82.54%)至少合并1个其他部位的损伤。14例患者(22.22%)有坐骨神经损伤表现。29例患者(46.03%)有术后并发症但大多数没有影响手术效果。再手术率4%。59例患者(93.65%)有门诊随访和X线片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4个月。44例患者(69.84%)的疗效为优/好。结论疗效优/好的与早期手术和解剖复位等因素相关。疗效差的与手术延迟、复位失败或内固定不牢靠以及受伤时合并股骨头骨折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5.
刘冰 《中国科学美容》2014,(15):140-142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手术指标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全髋组(P<0.01);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优于全髋组(P<0.01);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23%高于对照组77.36%(P<0.05);并发症发生率5.77%略低于全髋组15.09%(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降低手术风险,维持股骨颈假体位置,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时不同方式髋臼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36例(44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年龄42~65岁,平均48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1.8 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59.6°,外展21.6°,内收13.9°,外旋10°,内旋8.2°。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髋臼内移14髋,髋臼内陷成形术18髋,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12髋。髋臼侧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9.2年,平均5.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9分恢复到术后的90.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28.807),其中评定为优23髋、良17髋、可4髋,术后优良率达90.9%。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05°,外展35°,内收15.8°,外旋45°,内旋15°。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恰当的髋臼重建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疗法与手术治疗无神经血管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151例儿童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均为GantlandⅢ型,其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2岁,平均5.3岁。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76例(保守组),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75例(手术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51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6~36个月)。保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01)。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丢失量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lynn等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保守组优31例,良35例,可7例,差3例;手术组优27例,良30例,可17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锻炼肘关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应用Stewart切口的基础上,探讨乳腺癌手术切口采用改良的双环S型法在减少乳腺癌病人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对157例乳腺癌病人,分别采用梭型切口(对照组)和双环S型法(实验组)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病人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肩关节活动恢复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结果:采用双环S型法手术的乳腺癌病人,其皮瓣坏死率较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18个月中位随访期(12~36个月)中局部复发率为6.6%。结论:双环S型法设计的切口可较好地保留正常的皮肤,减小皮瓣张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