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初一学生自我接纳、母亲的教养方式及特点对初一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接纳量表分别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初一学生自我接纳在来源、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在来源、是否重点、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接纳与母亲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结论城市学生的自我接纳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更多地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男生比女生更多的体验到来自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自我接纳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初一学生自我接纳、母亲的教养方式及特点对初一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接纳量表分别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 初一学生自我接纳在来源、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在来源、是否重点、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接纳与母亲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结论 城市学生的自我接纳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更多地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男生比女生更多的体验到来自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自我接纳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安徽省5所高校139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86.95%的大学生处于无焦虑或者轻微焦虑状态,13.05%的大学生处于轻度至中度焦虑状态.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得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师源性焦虑呈负相关(P值均<0.05).应对方式在人际信任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80%;在自我效能感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应对方式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师源性焦虑问题.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状况及影响因素以及与个体安全感和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危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北某高校695名大学生,使用安全感量表、社会领悟支持量表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专业求助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一年级学生专业求助态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在性别和是否班干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女生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是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受性别及是否班干部的影响,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问卷、自我效能问卷对86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中学生积极应对得分(34.34±5.87)高于消极应对得分(27.53±6.55);中学生的积极应对倾向(PC-NC)与父母良好教养方式、自我接纳、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我接纳、朋友支持、自我效能及父亲拒绝否认(F=78.16,P<0.01)。结论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增加朋友社会支持,减少父亲“拒绝否认”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助于改善中学生应对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探讨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为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77.69±12.20)处中等偏下水平。领悟社会支持(62.84±11.7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高于一、四年级学生,没有恋爱学生显著高于恋爱学生,非独生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低于一、四年级学生;文科生显著低于理科生,非独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性别和年级在社交苦恼因子、家内支持因子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26,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应对方式特点,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2 000名大学生开展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为以成熟型应对方式为主。应对方式在出生时代、性别、专业、恋爱状况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85后比90后大学生更多的采用自责、退避及合理化的应对方式(P0.01)。与其他专业比较,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更多的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P0.01),有过恋爱经历学生较未曾恋爱过学生更多的采取求助应对方式(P0.05)。结论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不同,应该根据其应对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虎军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2-974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5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总分和各因子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和谐总分存在年级差异;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应对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非医专业新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接纳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1名新生施测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和自我接纳问卷。[结果]①新生学校适应在生活环境、交往活动、情绪状态上独生子女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情绪活动上的得分分别高于乡镇、农村学生;家庭氛围非常和谐的学生在交往活动和情绪活动上好于家庭氛围不和谐、和谐的学生。②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得分好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的学生自我评价得分高于农村、乡镇学生。③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自我接纳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交往活动、情绪状态、学习活动对自我接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医学院校非医专业新生学校适应对自我接纳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琴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69-570
目的探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8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各分量表得分有显著的专业主效应,身体自我价值感存在专业和性别交互作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专业主效应,解决问题有专业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求助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自我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结论体育锻炼经历既对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又影响身体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城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585名学生进行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0.9%,5.7%有过≥1次自杀行为;11.6%的大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组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曾经有过自杀和自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女生(OR=2.391)、消极应对方式(OR =2.796)、抑郁状态(OR=1.071)、存在自伤行为(OR =4.003)以及有过≥1次自杀行为(OR =5.492)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环境亲密度(OR=0.879)可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系以及童年时期是否受到成年人虐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受性别、抑郁状态、家庭环境、消极应对以及曾经的自杀和白伤行为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郑开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20-2522
[目的]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的作用,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以775名高职高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调查,对其抑郁情绪、应激因素、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对抑郁的影响路径。[结果]考试失败或不理想、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家庭经济困难、升学压力和个性化应激源为引发高职高专学生抑郁的主要应激源。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自我概念中的积极自我为抑郁的拮抗因素。而自责和消极自我为引发抑郁的因素。另外,自责、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可通过影响应激评价对抑郁情绪产生影响。[结论]高职高专学生的应激源具有自己的特点。降低自责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自我概念,提高积极自我概念的心理干预方法能够降低应激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进而使抑郁情绪得以改善。同时,上述方法及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也可直接对抗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能够促进心理韧性发挥积极效果,为预防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自杀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山东省1170名大学生,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一般健康问卷(CHQ-20)进行现场调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检出率为12.70%(149名);②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积极应对的分数均比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低(P<0.05),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分数均比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高(P<0.01);③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积极应对分数与心理健康分数均为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分数为正相关(P<0.01);④PC和NC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中都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值的62.15%。结论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旨在为培养初中生积极应对生活压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接纳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德州3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初中生自我接纳、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在是否是班干部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37,P2=0.000,P3=0.001,P均<0.05);2)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与自我接纳显著正相关(r1=0.314,r2=0.279),且这两个维度对自我接纳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和利用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1=0.408,r2=0.341),并对其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与利用度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1=0.114,r2=0.122),且利用度对消极应对方式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4)自我接纳的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1=0.107,r2=0.265),且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接纳中自我接纳这一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241),并对其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 应鼓励初中生积极担任学生干部的工作,从而获得更高的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水平,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也能够更好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初高中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18年10月,采用性别角色量表(BSRI)、交往焦虑量表(IAS)、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大庆市9所学校的2 399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分别为874例(36.43%)、378例(15.76%)、343例(14.30%)和804例(33.51%),且性别(男/女)和学历(初/高中)可显著影响性别角色分布(χ2=45.35、9.44,P<0.01)。四种性别角色在IAS和SAQ得分上差异显著(F=127.15、79.11,P<0.001),双性化社交焦虑得分最低、自我接纳得分最高,女性化则与之相反。当以双性化为对照时,自我接纳在男性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女性化和未分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62.36%、56.67%和70.30%。潜在剖面分析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三类。以消极型为对照时,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显著差异(△R2=0.005,P<0.001),具体为积极型的效果优于消极型(β=0.33,P<0.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可预测其交往焦虑水平,但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交往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所差异。故今后,若欲通过提高初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以减少其遭受社交焦虑困扰的风险时,父母应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以利于自我接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某军医大学研究生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研究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改善该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军医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培9名,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军医大学研究生的自测健康状况高于常模水平;人格的内外向和神经质维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自测健康各子量表的得分和总分相关显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的内外向和神经质维度、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是影响军医大学研究生自测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路径分析显示,情绪的稳定性是对自测健康总分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重要变量,生活事件通过人格的神经质维度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作用更明显。结论军医大学研究生的自测健康状况较好,保持情绪稳定、完善个性、寻求社会支持、减轻生活事件的影响、减少消极的应对行为是提高他们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安徽省艾滋病流行县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安徽省6个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县(萧县、利辛、界首、临泉、濉溪、郎溪)抽取168个AIDS家庭(每户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HIV检测阳性),每个家庭调查1名10~18岁青少年,共调查了168名AIDS家庭中的青少年。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支持量表(PSS-Fa)及一般项目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20.2%,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相关。年龄越大、同学朋友关系疏远、消极应对得分越高是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和家庭支持得分越高是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保护因素。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受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家庭支持和同学朋友关系的影响。[结论]改善AIDS家庭中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改变农村有关艾滋病歧视现象是促进AIDS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农村艾滋病患者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家庭及社区关怀量表对皖北农村117名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皖北农村艾滋病患者SAQ总分为(39.76±6.93)分,自我评价因子评分为(19.78±4.27)分,自我接纳因子评分为(19.98±4.93)分。女性艾滋病患者SAQ总分及自我接纳因子评分低于男性(均有P<0.05)。农民患者SAQ总分、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因子评分均低于其他职业患者(均有P<0.01)。艾滋病患者SAQ总分及自我评价因子评分与人均年收入呈正相关(均有P<0.05)。艾滋病患者SAQ总分及自我接纳因子评分与家庭及社区关怀评分呈正相关(均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及社区关怀、性别、人均年收入、是否与父母同住为艾滋病患者自我接纳程度的影响因素,且家庭及社区关怀评分高、性别为男性、人均年收入高、与父母同住是自我接纳程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皖北农村艾滋病患者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家庭及社区关怀、性别、人均年收入、与父母同住等是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对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86名藏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层回归分析显示,第一层人口变量中上学方式、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留守、学习成绩进入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方程(F=8.526,P=0.000),控制人口变量后,应对方式能独立解释心理健康状况21.70%的方差变异。结论 住校、初一、留守、学习成绩差、家庭收入低的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管理者加强应对技巧的培训,能改善藏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应激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重庆5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重庆大学生在汶川地震后2周内,状态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以往大学生群体;应对方式与状态、特质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且应对方式对状态—特质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汶川地震应激状态下重庆大学生明显感受到更多焦虑,应引起重视,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