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2.
肌间隙入路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简单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流手术,但其涉及脊柱两个运动单元的内固定与融合,容易导致腰椎活动受限、顽固性腰痛、融合椎体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甚至  相似文献   

3.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固定是众多脊柱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逐渐退变并出现症状,从而引发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的大量研究.一般认为颈椎前路融合固定较后路融合固定更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本身已有退变者术后退变发病率更高.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融合内固定、部位脊柱生理曲度异常等引起生物力学应力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关节面载荷和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在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还包括融合节段的多少、融合术式和部位、邻近椎间盘状况、术前疾病类型等.尽可能地保留运动节段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单节段和双节段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后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基于一例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建立完整、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分别采用单节段和双节段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各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力学加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结果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腰段脊柱前屈活动度增大,双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腰段脊柱活动度减小,单节段固定融合术较双节段固定融合术更能增加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两种方法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所集中,以邻近上节段明显,且单节段固定融合术的影响更大;两种方法固定术后对固定相邻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软骨的应力影响较大,对相邻上节段影响相对较小,均以旋转运动明显,但单-双节段固定融合术对关节突关节软骨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双节段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均可改变脊柱活动度并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且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有所影响,有可能造成术后侧弯的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保留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囊、部分棘突、椎板及韧带复合体,对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及预防相邻间隙退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5-2014-05实施腰椎融合手术患者132例,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42例采用全椎板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B组90例行有限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保留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囊、部分棘突、椎板及韧带复合体等后方结构。结果 132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A组术后发生相邻间隙退变13例,占32.5%。B组发生8例,占8.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全椎板减压脊柱融合手术相比,采取有限减压、术中保留相邻间隙关节突关节囊、部分棘突、椎板及韧带复合体,能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降低相邻间隙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5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讨论其影响程度和因素。方法随访1999~2003年行腰椎后路融合术(L4/L5/S1、L5/S1)的患者33例,通过X线检查及部分病例的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方邻近节段(L3/L4、L4/S5)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54.5%(18/33),但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但退变和临床疗效间并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结构完整性对相邻节段退变的远期影响。方法对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患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的158例患者进行随访,统计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的发生率,分析相邻节段的转归情况。结果 10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26例(25.5%)出现了相邻节段的影像学退变。在融合相邻节段头端和尾端时,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9.6%(20/102)和15.2%(1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单、双及三节段融合患者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分别为13.6%(6/44)、26.3%(10/38)和5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5,P0.05)。结论保留头端后部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可能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全椎板减压的方式应该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9.
腰椎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人和附加椎弓根内固定后相邻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单纯Ray-TFC植人仅使相邻节段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附加RF-Ⅱ椎弓根钉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比单纯:Ray—FFC植人后均明显增加,前屈时的活动比完整初始状态显著增加。结论: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TFC椎间融合术都能明显增加相邻节段的前屈活动,有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对相邻节段未出现症状但已经有退变表现的病例,选择此种术式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长期并发症。目的:探讨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4±7.9)岁。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不融合、植入WavefleX系统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简化McGill疼痛评分(SF-MPQ)、疼痛视觉类比(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整个腰椎以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ROM),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17.0±1.6)个月。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60.04±7.4)min,术中出血量150~700ml,平均(300.0±813)ml。术后SF-MPQ、VAS评分、ODI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WavefleX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对病变节段能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同时保留部分活动度,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不大,可能延缓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