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范伟  张德林  冯新富 《华西医学》2009,(8):2136-2137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对小肝癌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40例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A组为单纯手术切除组,B组为手术切除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术后日达仙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52周)组。分别于术前(T1)、治后1月(T2)、治后3月(T3)、治后6月(T4)采静脉血、离心、收集红细胞,混入等体积Rowe液后液氮保存,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来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术后采用超声、增强CT或MRI等措施随访6月,判断肝癌肝内复发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BC-ICR含量低于术前,但B组含量低于A组(P〈0.05);术后RBC-C3bRR高于术前,但B组含量高于A组(P〈0.05),表明B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强于A组。术后6月A组6例肝癌肝内复发,B组2例肝癌肝内复发(P〈0.05)。结论:胸腺肽α1正性调节红细胞免疫黏附补体致敏的癌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灭活癌细胞的能力,从而降低小肝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对宫肌瘤患者性功能、复发率及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6,LM)和观察组(n=60,LM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性激素(FSH、E2及LH)、性功能、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胃肠功能修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SH、E2及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FSH、LH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E2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月时FSH、E2及L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性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性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患者术后免疫、营养状况和临床结果的影响,并研究其对患者术后生存率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2001年1月~2001年12月,胃肠道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术前化疗组(n=50)予术前化疗5-FU+CF+丝裂霉素+手术,对照组(n=50)予单纯手术。两组手术后治疗方案相同。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两组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期、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化疗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Ⅱ期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期、复发和远处转移率无显著差异;Ⅲ期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期、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化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1)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2)术前新辅助化疗可改善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临床预后,延长术后无瘤生存期,降低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月经不同时相腹腔镜卵巢囊肿剥离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离术68例患者,按术时不同月经时相随机分为卵泡组(n=34)和黄体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激素水平、术后患侧卵巢窦卵泡个数以及排卵和月经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组手术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卵泡组患者血清E2、FSH和LH激素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黄体组血清LH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E2水平较术前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窦卵泡数与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黄体组经期延长、经量过少以及排卵异常发生几率显著高于卵泡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宜选择在卵泡期进行,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81、CXCR3,在丙肝病毒(HCV)单纯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单纯感染和HCV/HIV合并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组(n=21),HIV感染组(n=14),HCV/HIV感染组(n=28)及正常对照组(n=30)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CXCR3的表达。结果HIV感染组及HCV/HIV合并感染组CD4^+T细胞表面CD81、CXCR3表达显著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CD81、CXCR3表达显著升高(P〈0.001);HCV感染组CD4^+及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轻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CD81在CD4^+T细胞表面轻度升高而在CD8^+T细胞表面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HCV/HIV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81、CXCR3,在CD4^+T细胞表面表达降低,而在CD8^+T细胞表面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细胞)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实施手术的35例肝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以27例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作对照.对35例肝癌患者随访14~24个月,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分析术前CD4+CD25+T细胞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判断术前CD4+CD25+T细胞水平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P<0.01);术前外周血CD4+CD25+T细胞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呈负相关(r=-0.83,P<0.05);术前CD4+CD25+T细胞水平是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高CD4+CD25+T细胞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高于低CD4+CD25+T细胞组患者(P<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T细胞水平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术前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 2(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 ,sST2)蛋白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 2019年 12月~ 2021年 9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 41例)和非复发组( 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检查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术前 sST2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并获得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 sST2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 Pearson检验分析术前 sST2与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构建反向传播(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左房内径( left artrial diameter, LAD)增加、血清尿酸( uric acid, UA)升高、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升高、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升高、白介素(interleukin, IL)-6升高、sST2升高是导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372,3.728,3.183,3.645,3.473,2.906,均 P< 0.05);sST2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796(95%CI:0.726~ 0.842,P< 0.001),最佳临界值为 151.46 ng/ml, sST2低表达组术后未复发率( 78.16%)明显高于 sST2高表达组( 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Rank χ2= 21.374,P< 0.001);sST2与 LAD,UA,NT-proBNP,hs-CRP和 IL-6均呈明显正相关( r=0.732,0.565,0.683,0.501,0.469,均 P< 0.05);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较好。结论 术前高水平 sST2与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关,对患者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术中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亲体肝移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患者,根据肺功能状况分为:肺功能正常、术中IPPV组(Ⅰ组,n=23)和PEE组(Ⅱ组,n=10);肺功能减退、术中IPPV组(Ⅲ组,n=10)和PEEP组(IV组,n=10)。观察比较各组术前、进腹后、无肝期5min、1h、再灌注后5min、术毕各时点的呼吸指标。记录术后14d内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结果】Ⅱ组的肺血管压力指数(PVPI)在无肝期与再灌注后均低于Ⅳ组(P〈0.05)。Ⅲ纽血管外肺水(EVLW)在术前、进腹后、再灌注后以及术半时均高于Ⅰ组,在再灌注后与术毕时高于Ⅳ组(P〈0.05)。Ⅲ组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O2-PaO2)从术前到术毕全程均显著高于Ⅰ组,其中术毕时Ⅲ组的PAO2-PaO2显著高于Ⅳ组(P〈0.05)。Ⅲ组的PaO2/FiO2从术前到术毕全程均低于Ⅰ组,其中再灌注后与术毕时Ⅲ组显著低于Ⅳ组(Pd0.05)Ⅱ组的Pa()2/Fi02则在再灌注至术毕时均高于Ⅳ组(P〈0.05)。Ⅱ组患者的ALI发生率显著低于Ⅰ组;而Ⅲ组患者ALI、ARDS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Ⅰ组与Ⅳ组(P〈0.05)。【结论】低潮气量PEEP可以改善肝移植患者手术期间的PVPI,降低EVLW和气道阻力,改善肺顺应性,可能有利于防治术中与术后ALI/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和乳腺增生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168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肌瘤剔除术组(n=52,A组)、次全子宫切除术组(n=57,B组)、全子宫切除术组(n=59,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乳腺增生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水平。【结果】B组、C组乳腺增生症发生率分别为28.07%和35.09%,均显著高于A组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FSU、LH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E2水平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显著低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均可使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发生异常改变,乳腺增生症发生率显著增加,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及对剖胸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33例(ASAⅠ~Ⅱ级)食道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CEA组(n=16)镇痛用药为吗啡(0.1mg/ml)+布比卡因(0.125%);PCIA组(n=17)镇痛用药为吗啡(1mg/ml)+氟哌利多(0.1mg/ml)。测量术前及术后镇痛期间患者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肺活量(Vc)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患者疼痛评分(VAS)及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RR均明显快于术前(P〈0.01),而Vt、Vc及SpO2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但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E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尤其是在患者咳嗽和深呼吸时(P〈0.001)。结论剖胸术后PCEA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CIA,但对术后早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性激素与血脂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生物化学分析测定106例男性CHD患者和41名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睾酮(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组E2增高、T降低(P〈0.05),CHD组E2/T比值为42.39±7.33,较正常对照组(21.04±6.73)增高(P〈0.01)。CHD组血清TC和apoB水平增高、HDL-C和LDL-C水平降低(P〈0.05);TG和apo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CHD患者E2增高、T降低,TC和apoB增高,HDL—C和LDL—C降低,代谢紊乱是CHD患者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是否存在性激素水平失衡,观察甲状腺激素变化和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研究对象的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催乳素(PRL)水平,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测定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结合容量(SH-BG-BC)。结果 T、E2、SHBG-BC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SH、LH、PR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甲减患者性激素E2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性甲减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在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就诊PCOS患者120例,行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和血清性激素检测。血清性激素检测包括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G)、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泌乳素(prolactin,PRL)和睾酮(testosterone,T)。根据IRT结果进行分组,峰值时间在30或者60min,纳入无峰值后移组(n=60),峰值时间在120或者180 min,纳入峰值后移组(n=60)。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并分析性激素水平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峰值后移组血清LH和FSH水平高于无后移组(t=2.369, 2.066, P=0.019,0.041),血清E2峰值后移组低于无后移组(t=2.157,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PG,PRL和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8, P =0.648;t =0.089,P =0.930;t =0.191, P =0.85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PG,PRL和T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无相关性(r=-0.042,0.008,0.018,均P>0.05),LH和FSH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呈显著正相关(r=0.213,0.187,均P<0.05),而E2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呈显著负相关(r=-0.195,P<0.05)。结论 PCOS患者峰值后移与血清E2,LH,FSH存在相关性,可为阐明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生存素检测对于疾病诊断的价值,与甲胎蛋白(AFP)、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组(n=56)、肝硬化对照组(n=22)和正常对照组(n=28).原发性肝癌组患者按照AFP浓度分为AFP正常、升高2个亚组或按照肿瘤临床分期分为3个亚组.各组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生存素浓度.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高于肝硬化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87.6±26.1)ng、L VS(51.25±31.3)ng、L、(60.2±32.9)ng、L(P<0.01);肝硬化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组中AFP正常亚组与升高亚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3个亚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97(P<0.01).结论 外周血生存素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原发性肝癌血清学非特异性辅助诊断指标,对于初次诊断及复发监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有助于血清AFP水平正常的原发性肝癌及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对合并HBV感染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42例行手术切除的合并HBV感染H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为单纯手术切除;B组22例,为手术切除后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观察两组的肝功能、HBV DNA清除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肝癌术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 术后6个月B组较A组白蛋白有明显升高(P〈0.05),ALT和AST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B组较A组白蛋白亦有明显升高(P〈0.05),总胆红素有明显下降(P〈0.05);ALT和AST有极其明显下降(P〈0.01).6个月HBV DNA清除率A组和B组分别为0(0/20)和59.1%(13/22).12个月HBV DNA清除率A组和B组分别为5.0%(1/20)和81.8%(18/22)(P均〈0.01);6个月HBeAg转阴率A组和B组分别为0(0/11)和30.8%(4/13),12个月HBeAg转阴率A组和B组分别为9.1%(1/11)和53.8%(7/13)(P均〈0.05).A组和B组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75.0%(15/20)和59.1%(13/22)(P〉0.05);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12.2个月(χ^2=3.621,P=0.057).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5个月和25.5个月(χ^2=6.305,P=0.012).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状况,提高术后HBV DNA清除率和HBeAg转阴率,推迟肿瘤复发时间,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江小平  李芳萍 《新医学》2010,41(8):508-510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性激素变化情况。方法:53例男性T2DM患者按有无合并NAFLD分为脂肪肝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检测两组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指标及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脂肪肝组HDL-C、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卵泡刺激素(FS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三酰甘油、ALT、AST、雌二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催乳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T2DM男性患者相比,他DM伴NAFLD男性患者雌二醇水平升高,SHBG、FSH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115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HD组和对照组。冠脉病变程度由病变总积分表示。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1)CHD组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15,P〈0.01);剔除糖尿病患者,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后,CHD组T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F=6.11,P〈0.01)。(2)血清T水平与病变积分、年龄、体重指数呈负相关(r=-0.28,P〈0.01;r=-0.24,P=0.01;r=-0.26,P〈0.05)。(3)低血清T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和老龄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男性CHD患者血清T水平降低。(2)T水平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下降,并随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增加而降低。(3)T水平降低可能是男性CH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疾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96例黄体期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依据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分析乳腺癌患者及其它乳腺疾病中血清E2、P、T、PRL、LH和FSH含量的变化。并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其用于疾病诊断的价值。结果乳腺癌血清T水平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P=0.000);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病人相比,其E2和T水平明显降低(P=0.02和0.01);与乳腺增生组患者相比,各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其cutoff值为1.025,AUC为0.75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和85%。结论性激素水平的改变,特别是T水平的降低,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发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监测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有助于乳腺疾病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滋阴补肾疗法治疗肾阴虚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治疗前、后空腹血清性激素6项指标[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改善和血清性激素的变化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 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血清E2明显上升(P〈0.05),FSH明显下降(P〈0.05);LH、PRL、P、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滋阴补肾法治疗总有效率达78%,治疗有效组血清E2、FSH治疗前、后变化明显(P〈0.05),而无效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血清E2、FSH较治疗前变化明显,说明血清E2、FSH的变化可能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