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ywatters认识到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多种临床原因都可以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曾用急性肾小管坏死、挤压综合征、下肾单位肾病和肾血管舒缩性肾病来描述这一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可以解释为氮质代谢的终产物排泄的突然减退。常表现为迅速地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和少尿,虽后者不一定经常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三种:肾前性少尿;肾性肾功能衰竭和肾后性肾功能衰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71例有较完整临床病史的几种肝病尸检肾的组织学改变。在40例发生肝肾综合征的病例中,11例为功能性肾衰,29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前者也可发展为后者。因此,我们认为肝肾综合征的定义应该是:各种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癌、暴发性肝炎等)在晚期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及氮质血症等,在病理上可表现为功能性肾衰或急性肾小管坏死。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衰是出于各种原因(如失血、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败血症、肾中毒及肾小球疾患)所致的肾缺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伴有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代谢物质的急剧增高,迅速出现氮质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硷平衡失调等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需血透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首先应除外由失血、脱水所致血管内容量不足等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及由于尿路梗阻(肿瘤、粘连、结石等)造成的肾后性急性肾衰。肾脏本身病变,可由诸多因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尽快做出正确诊断,为有效的治疗提供先决条件。急性间质性肾炎是由于某些药物过敏引起,尤以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磺胺类、青霉素、先锋  相似文献   

4.
1978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肝肾综合征讨论会上建议把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严重肝脏实质性病变发生的进行性肾功能障碍称作肝肾综合征。其特点主要为肝脏硬化或缩小、大量腹水、少尿、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尿钠排泄率降低等。现就22例肝肾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氮代谢的紊乱,可以产生严重的机体自身中毒。氮质血症在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中,主要表现为氮化物潴留于血液内,从而刺激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全身变化。兹将氮质血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现象、发病机制及治疗各方面简要综述于下,并附典型病例加以说明。氮质血症的原因造成氮质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述如下: 一肾脏因素健全的肾脏能将蛋白质代谢废物中的非蛋白氮等物质排泄于体外,但当肾机能减退时,尿氮排泄受阻,即可发生血氮潴留。(l)肾原型:由于肾脏本身病变所引发,如慢性血管球性肾炎、肾萎缩、多囊肾、中毒性肾炎及动脉硬  相似文献   

6.
肝肾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雨水  林仁富 《医学综述》1997,3(8):384-386
<正>1 概述 1.1 定义 肝肾综合征(简称HRS)是指严重肝脏患者发生以少尿、无尿、氮质血症、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和肾血流量减少为主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1.2 概况 本病首先由Helwig于1932年提出用以描述胆道手术后发生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以后曾广泛用于所有同时累及肝肾的疾病,从而使HRS失去具原有的意义。1950年,文献对肝硬化引起的肾功能不全重新采用HRS名称。目前还包括各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是一个临床上的综合征,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功能迅速地恶化,常有(但不一定有)少尿(<400ml/24小时)。本综合征可由许多种原因引起: 1.肾前性氮质血症:常发生于血浆容量不足(如失水、失血等)或循环机能不全(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整,过分地降压治疗等),导致肾缺血,如果缺血很严重或时间太久,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2.肾实质疾病:多种肾实质病都可引起急性肾衰:(1)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肾炎综合征,都可发生急性肾衰;(2)肾血管疾病:如双侧肾动脉闭塞,急  相似文献   

8.
肝肾综合征(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功能本身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临床上常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若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称为Ⅰ型.若为稳定或者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称为Ⅱ型.无论是哪一种肝肾综合征都会使肝病患者病情恶化,提高病死率.众多医者尝试用血管活性药物加输注白蛋白、奥曲肽与米多君加输注白蛋白、TIPS手术等,疗效均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救治心肝肾综合征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云  徐鸿 《重庆医学》2004,33(1):143-144
心肝肾综合征的命名是依据患者的原发病基础都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生达10年以上,同时并发"心源性肝硬化、心源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损害".这一命名的临床基础是基于肝肾综合征.传统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肝硬化发生严重或中度腹水症状后,大量体液潴留于腹腔或其他组织,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减少,肾缺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发生肾前性氮质血症或肾实质损害的综合征.本文所报道的2例患者,除原发性心脏病变外,都有肝肾综合征的特征,故把此病例命名为心肝肾综合征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正>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肾的内源性代谢或病理性损害致肾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发生急性损害与高氮质血症作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临床少尿的ARF称少尿型ARF。尿量不减少的称非少尿型ARF。近年来非少尿型ARF有增加的趋势。广义的ARF根据病变的部位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大类。由于液体丧失血  相似文献   

11.
王怀娥 《吉林医学》2013,(31):6643-6643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典型病例一般经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1],其中,少尿期病情复杂多变,易发生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阶段。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8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肾衰(ARF)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急剧发生的、迅速进展的、以肾小管坏死为主的肾实质损害,使肾脏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肾功能紊乱综合征。狭义的ARF是指由于肾缺血、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功能不全,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也称肾小管肾病,占ARF之75%左右。ARF的主要特点是:少尿或无尿加氮质血症和肌酐(Cr)升高。 ARF的发病机理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简称HRS),是指主要由严重肝脏病变引起的功能性肾衰竭。常发生于晚期肝硬化,严重的肝失代偿和对利尿剂治疗不佳的顽固腹水病人。临床上以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为特征。尸解时肾脏一般无器质性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肝肾综合征系指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腹水时出现的以肾脏功能性改变为主的肾衰。我科1979.1~1981.9计收住肝硬化62例,其中并发典型肝肾综合征者15例。治疗甚为棘手,预后极差。为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在应用常规保肝,利尿及少量蛋白制剂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自家腹水回输治疗8例11次,获得一定效果。一、一般资料: 8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4~68岁,其中4例为肝炎后肝硬化,4例为营养不良性和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硬化。病程半年到12年。全部病例均有顽固性腹水,自发性氮质血症,稀释性低血钠和低尿钠,进行性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持续低于400ml。既往无慢性肾病史。限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二例刘桂茹,谢桂芝(中国医科大学,沈阳第一附属医院,11000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进性肾炎,RPGN)系主要以急性少尿或无尿、血尿、高血压、高氮质血症、肾功能急剧恶化为特点的一种综合征。病理组织学特征为严重弥漫性肾小球损害...  相似文献   

16.
任何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障碍、肾实质急性损伤,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和氮质血症,尿毒症等,统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为急性肾衰。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肾小球滤过率(gol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迅速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双肾排泄功能迅速减退,从而导致血液中尿素氮、肌酐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并常伴有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各科的常见危重并发症,发病率约占住院病人的5%左右,迄今死亡率仍在50%左右.广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包括肾前性、肾后性和肾实质性.狭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即急性肾小管坏死.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主要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过敏反应,许多抗生素具有潜在肾毒性,其损害作用随剂量增大、疗程延长而加重,尤其是大剂量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滥用药时尤为突出。抗生素引发肾毒性,主要是指能引起可逆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少尿、无尿,某些抗生素药物甚至引起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剂量及药物在肾皮质区蓄积有密切关系,血药浓度越高,肾毒性越大,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愈高。一般剂量时仅出现多尿;较大剂量早期多尿,当肾小管细胞进一步受损,可引起少尿性肾衰,伴有氮质血症;更大剂量早期可见肾脏功能细胞有改变,随后产生细胞坏死。目前按其肾毒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内科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顽固性腹水的形成,则是在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5g/L)和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灌流量减少及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钠血症)所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指病程三个月以上或住院六周以上,经严格常规治疗,腹水仍反复发生或持续不退,并出现少尿和/或氮质血症者,治疗极为困难,常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或感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由于对肝硬化腹水特别是顽固性腹水形成机理的认识,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一些新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9例肝肾综合征及17例无氮质血症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结果表明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高于无氮质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提示患者血浆中这二种物质的增高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相关。作者提出肾素活性≥16.4mol.L 1/h的肝硬化患者有可能发生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