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长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死因顺位,探讨降低儿童死亡的干预对策。方法:对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新生儿死亡率3.3‰,新生儿死亡率4.05‰,婴儿死亡率5.95‰,1~4岁儿童死亡率0.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4‰;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几乎是城市的2倍。新生儿死因顺位的前3位依次为: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和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死因顺位的前3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其他先天异常;0~4岁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凤珊  宁建英 《农垦医学》2023,(6):521-525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死亡病例临床特点,为降低儿童死亡率及进一步消除儿童可预防死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儿科死亡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死亡疾病等,分析病死率及主要死因。结果:各年龄组死亡儿童中,新生儿组构成比最高;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入院24小时内;2012-2021年总病死率为0.27%,2017-2021年病死率较2012-2016年下降;死因系统顺位中,前3位是:围生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不同年龄组首位死因不同,早期新生儿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晚期新生儿是新生儿败血症,婴儿组是重症肺炎,1~5岁组是重症脑炎和意外伤害,5~14岁组是急性白血病;意外伤害所致的死亡中,交通事故排首位死因。结论:围生期疾病在住院儿童死因系统顺位中排首位,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生;重点关注高危新生儿,积极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减少交通意外等事故发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春市儿童医院27年来住院儿童死亡原因和病死亡率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长春市儿童医院1981—2007年住院所有死亡病例病历分析。结果:27年来收治住院患儿246216例,死亡3822例,病死率为1.55%。病死患儿年龄构成:新生儿52.95%,婴儿36.61%,幼儿5.15%,学龄前儿童1.98%,学龄儿童2.16%。男女比例3.00:1。各年龄段病死率逐年下降。死因顺位前3位: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结论:近10年尤其是近5年人民生活水平及医院诊疗水平提高,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死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掌握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探索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年至2003年郑州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报告卡进行汇总、整理并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3598例,死亡率为1.667%;其中新生儿死亡2393人,死亡率为1.109%;婴儿死亡3099例,死亡率1.436%。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7.23%,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6.14%。2003年较200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22.82%。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意外窒息和先天性心脏病。结论:控制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在于控制新生儿死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产科和儿科诊疗能力,预防出生窒息、肺炎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及探讨住院儿童死亡原因,以提高儿科临床工作质量,降低儿童死亡率。方法:对188例住院患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住院患儿的病死率为2.0%。新生儿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23.4%,1岁占38.8%,故1岁以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62,2%。导致住院儿童死亡的前十位疾病是肺炎、病毒性脑炎、白血病、新生儿窒息、婴幼儿腹泻、败血症、结核病、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硬肿症和中毒意外。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的首位死因分别是新生儿窒息、肺炎和白血病。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窒息,重视肺炎、白血病的防治对降低儿科住院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琦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3):141-143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都区7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儿童保健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花都区2008年度7岁以下儿童死亡基本资料,统计儿童死亡年龄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广州市花都区2008年度7岁以下儿童死亡共125例,死亡率为8.8‰,外地户口儿童死亡率高于本地户口儿童(P〈0.005);死亡儿童性别比是男:女为1:1.05;7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死亡91例,占总数的72.8%,其中新生儿死亡52例,占婴儿死亡总数的57.1%;7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顺位前五位为:肺炎、溺水、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结论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婴儿保健和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意外死亡,特别是溺水在儿童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应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继萍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25-126
目的为了解普兰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探讨死亡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1-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岁以下死亡率9.81‰,婴儿死亡率8.49%。,新生儿死亡率6.12‰。儿童死亡率从2001年的12.95‰。下降到2008年的6.87‰。死因顺位以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其中新生儿以低出生体重为主,婴儿以先心病为主,1-4岁以意外死亡为主。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2.35%。结论预防出生缺陷和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义乌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动态变化、死亡率及死亡病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义乌市2006~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列出各年龄段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统计义乌市2006~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显示,六年中共出生43049名新生儿,死亡307例,死亡率为7.13‰;其中新生儿死亡126例,占41.04%;1-4岁以下儿童死亡94例,占30.62%从死亡率显示,至2006年开始,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溺水死亡46例,占14.98%,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42例,占13.68%,其排列顺位依次是溺水、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其它先天异常、意外窒息、出生窒息,307例儿童死亡地点分别为医院196例,占63.84%,家中64例,占20.85%,途中47例,占15.31%;治疗情况分别为住院死亡1 64例,占53.42%,门诊死亡111例,占36.16%,未经治疗死亡32例,死亡率为10.42%.结论: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做好产前筛查及产前检查,产后定期随访,对婴儿科学喂养进行指导可以降低婴儿死亡率,同时加强儿童的安全监护,防止意外事故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花都区7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儿童保健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花都区2008年度7岁以下儿童死亡基本资料,统计儿童死亡年龄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广州市花都区2008年度7岁以下儿童死亡共125例,死亡率为 8.8‰,外地户口儿童死亡率高于本地户口儿童(P <0.005);死亡儿童性别比是男:女为1:1.05;7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死亡 91例,占总数的72.8%,其中新生儿死亡52例,占婴儿死亡总数的 57.1%;7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顺位前五位为:肺炎、溺水、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结论 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婴儿保健和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意外死亡,特别是溺水在儿童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应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长治市城区2001年~200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长治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2003年长治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增高。2001年为7.4‰,2003年比2001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死因顺位前四位2001年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2003年为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意外跌落,因神经管畸形而引起的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死亡在逐年增高。结论:进一步做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提高保健服务质量,改善儿童生存状况,从而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近5年怀化市0~4岁儿童死亡监测中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主要死因构成,为政府制定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5年来,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死亡原因按顺位依次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和溺水等8种因素。新生儿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先天异常等。死前接受住院治疗的儿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怀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另外,加大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减少出生缺陷;加强宣传教育,降低意外的发生;均可有效的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  相似文献   

12.
陈淑芸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913-3915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原因,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海安县2008年—2011年130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28‰,新生儿死因前3位顺位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新生儿肺炎;婴儿死因前3位顺位是早产、低出生体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窒息并列第三;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3位顺位是早产、低出生体重,溺水,肺炎。结论威胁我县5岁下儿童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溺水和肺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及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寻求干预措施。方法:对南京市鼓楼区2011~2015年儿童死亡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为11.98‰,近五年,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早产出生体重低、败血症以及其他先天异常等原因排在了婴儿致死的前列。结论:针对各年龄段儿童的具体死因建立相关预防措施,强化健康教育,以期使未满5岁的儿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芦山县五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以来,芦山县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及主要死因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1999~2008年以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前5年与后5年比较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意外是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早产及出生低体重、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肺炎,腹泻也从前5位死亡原因中退出.但先天性心脏病和血液病的死亡上升幅度明显.结论 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主要死亡原因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0-4岁儿童出生缺陷死亡现状、死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点,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分析大兴区1998-2007年0-4岁儿童出生缺陷死亡监测数据及81例死亡病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0年间大兴区0-4岁儿童出生缺陷死亡均占0-4岁儿童死因顺位的第一位,无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多发畸形为前三位死因:儿童死亡年龄分布新生儿占58.02%、婴儿占90.12%、1-4岁占9.88%:在途中、家中死亡的儿童占43.20%。结论出生缺陷引起死亡的干预工作尤为重要,先天性心脏病在孕前、孕早期干预是工作重点;关注唇腭裂儿童的生活质量,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降低儿童死亡率;出生缺陷引起的死亡是可以通过综合干预而加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市(1992~1994年)在家中死亡的5岁以下(0~4岁)儿童的死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年龄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不同地区的主要死因,肺炎死亡的年龄构成,1~4岁儿童意外死亡年龄构成。各年龄组第一位死因,新生儿组为新生儿病,28天~11个月组为先天异常,1~4岁组为意外死亡,5岁以下组为先天异常。提出干预措施为在远郊县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大力推广急性呼吸道感染标准病例管理的适宜技术,在社区、家庭开展预防意外死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银川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死亡相关因素,为制定降低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银川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银川市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4.74‰,婴儿死亡率为11.10‰,新生儿死亡率为8.18‰.死因顺位前8位分别为早产或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肺炎、其它先天异常、意外窒息、交通意外与溺水.结论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农村1-4岁儿童安全管理,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我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笔者收集了2001—2005年云岩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并对其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NMR),婴儿死亡率(IMR),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分别为:6.01‰、7.97‰、9.27‰。结论: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人群;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意外及肺炎是云岩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分类死因。  相似文献   

19.
石宝星  范忠才 《重庆医学》2016,(33):4691-4694
目的 通过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8 670例死亡病案,了解疾病分布及死因变化规律.方法 疾病分类2000年及2001年以ICD-9为标准,其他年份以ICD-10为标准,应用Excel2007、SPSS17.0软件系统对该院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住院死亡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年来男女死亡性别比例约为1.92∶1,心脏病死亡男女性别比例为1.3∶1.15年来住院患者人数在迅速增加,而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高发年龄段为60岁及以上(4 281例,占49.38%),尤其是60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死亡人数占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61.9%.其次是45~59岁年龄段(占20.30%),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心血管系统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冠心痛、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前三位死因依次为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死因的前三位依次为肺癌、白血病及肝癌.按季节分布来看,冬季死亡人数最多(2 362例,占27.24%).从住院天数来看,以住院时间小于或等于1d的住院患者死亡人数最多,为2 625例,占30.28%.结论 分析住院患者死因、疾病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院管理方案改革,提高该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某院2003年-2007年住院死亡患者的统计分析,旨在探讨该院住院死亡患者的特点。方法将该院2003年-2007年期间住院死亡患者的病案资料,用Excel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死亡多于女性;65岁以上的年龄段患者死亡人数最多;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该院住院死亡患者的死亡顺位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