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55-4856
经食道心房调搏是近年来电生理检查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安全、无创、可靠等优点。将电极插入食道左心房后,测定窦房结的功能、心房心室及起搏系统不应期及一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裂隙现象、房室传导双经路及心动过速类型的揭示,消除心室预激波。现将经食道心房调搏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食道心室起搏及经静脉注射氯化钾建立小鼠心脏骤停模型的疗效,为深入开展心肺复苏研究提供模型基础。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n=10):经食道快速起搏心室致心脏骤停组(起搏组)和经静脉注射氯化钾组(氯化钾组),起搏组为经食道快速起搏心室诱发室颤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刺激4 min时开始行常规心肺复苏。氯化钾组则通过静脉注射氯化钾建立小鼠心脏骤停模型,5 min时开始行常规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小鼠连续监测心电和血压60 min,观察血压、心率学及生存时间。结果:两组小鼠全部诱发心脏骤停成功,两组小鼠自主循环恢复率相当(9/10,8/10,P0.05)。氯化钾组小鼠的生存时间长于起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食道起搏与经静脉注射氯化钾均可建立小鼠心脏骤停模型。但氯化钾组小鼠心脏骤停时间长于起搏组,而生存时间也长于起搏组,推测氯化钾具有保护作用而不适合进一步干预实验研究。经食道快速起搏致心脏骤停模型更适合后续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志琴 《临床荟萃》1995,10(23):1086-1087
某些原因引起的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在无条件或不宜作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时,可经食道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挽救病人生命。我们自1988年以来对24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经食道心脏起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组织显像定位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确定多普勒组织显像(DTI)评价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使用了两种起搏方法。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20例安置VVI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别被施以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术。在左心室和右心室各切面显示清楚时,重叠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两维图像。当食道调搏电极或心室起搏电极释放刺激脉冲电流时,观察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结果发现:心室壁加速度改变起始点位置与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吻合率在左右心室分别均为100%。说明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能准确显示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从而间接反映心室壁的除极起始点和传导顺序。  相似文献   

5.
许冬梅  郑延琳  齐国先 《护理研究》2007,21(13):1175-1178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 mm,QRS波时限>120 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ORS波时限〉120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可突然并发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而危及患者生命。此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首选人工心脏起搏。当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实施经静脉心内膜临时起搏时,可经食道紧急左心室起搏以挽救患者生命。我院自1987年以来经食道左心室起搏治疗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6例,收到较好效果。现简要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28~65岁,平均54岁。心律失常性质:严重窦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7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本文有5例患者在缓慢心律失常基础上合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早及/或短阵室速),1例发生心脏骤停。基础心脏病:冠心病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4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心肌病2例,糖尿病肾病并高钾血症1例。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病人的心室起搏心电图诊断极为重要,但因各种原因,心室起搏时MI的心电图诊断依然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献报道,水合氯醛与戊巴比妥钠麻醉可能对动物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麻醉药对经食道心室起搏致心脏骤停小鼠心肺复苏的疗效是否有影响,以为后期实验选择合适麻醉药物奠定基础。方法:24只雌性昆明小鼠,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00 mg/kg,n=12)或戊巴比妥钠(45 mg/kg,n=12),麻醉后经气管插管,经右颈动脉切开插入静脉留置,以监测动脉压力。经食道快速起搏心室诱发室颤、建立心脏骤停模型,起搏开始后4 min经动脉注射肾上腺素0.02 mg/kg,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观察自主循环恢复情况,10 min无效则放弃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小鼠连续监测心电和血压60 min,观察血压、心率、呼吸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小鼠全部恢复自主循环,但戊巴比妥钠组小鼠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停用呼吸机时间、以及生存时间均显著好于水合氯醛组(P0.05),而且戊巴比妥钠组小鼠在恢复自主循环后一小时内血压高于水合氯醛组。结论:戊巴比妥钠对小鼠麻醉后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小,较水合氯醛更适合用于心肺复苏动物研究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常规心肺复苏(CPR)方法基础上,使用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经食道心房起搏抢救呼吸、心脏停止1例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高.双心室同步起搏可纠正室内传导延迟导致的左室充盈时间缩短、收缩不同步及二尖瓣反流,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1].近年来,我们对10例CHF患者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超速心脏超搏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常规方法是经静脉起搏右房或右室。因属创伤性,故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980年12月以来,我们采用经食道起搏心房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10例。由于该治疗方法国内尚无报道,特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男,73岁。因间断头晕2 d,加重4 h入院。ECG:Ⅲ度AVB,RBBB,Ⅱ、Ⅲ、aVF Q波。心电监测显示:心室率22次/min左右,最长R-R间期大于8 s。入院3 h经左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临时起搏器,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起搏频率60次/min,脉宽1 ms,起搏阈值1 V,输出电压5 V,R波高度12 mV,感知灵敏度5 mV。次日心电监测可见起搏信号规律出现,60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应用超声和食道心电图(心房A波振幅大小和形态)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诱导房颤模型,即为超声引导定位组(US组)和食道心电图引导定位组(ECG组),比较两组的房颤诱导成功率、平均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定位耗时、平均起搏阈值及无关肌肉刺激评分。结果与ECG组比较,US组房颤诱导成功率高(80%vs.60%),平均定位耗时短[(2.3±0.5)min vs.(5.3±0.9)min],平均起搏阈值低[(0.350±0.048)mV vs.(0.570±0.057)mV],无关肌肉刺激评分小[(0.79±0.58)vs.(1.32±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一种补救性紧急心脏起搏的有效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18例住院期间发生心搏骤停或缓慢心率患者,在常规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途径紧急心内膜起搏,但因穿刺静脉未成功或起搏电极未进入右心室,而采取补救性经胸壁环状钢丝紧急心内膜心脏起搏.结果 5例心室起搏未夺获心室;其余13例均可起搏夺获心室,未发生心脏压塞的严重并发症.11例患者有效起搏心脏并抢救成功,其中心脏静止3例,心室纤颤经电击除颤后心脏停搏2例,室性心动过速同步电复律后心脏停搏1例,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极缓慢交界性逸博4例,高血钾伴极缓慢室性心率1例.8例成功夺获心室者心脏停搏至心脏穿刺时间较5例起搏未成功夺获心室者明显缩短[(17.6±4.6)min比(26.4±5.4)min,P<0.05].结论 环状钢丝电极经胸壁紧急心内膜心脏起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心脏紧急起搏方法;有助于迅速建立有效的紧急心脏起搏.当常规经静脉途径心脏起搏不成功时,应果断改用经胸壁钢丝电极紧急心内膜心脏起搏,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经食管心房起搏保护下行急诊胆囊切除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74岁 ,因右上腹剧痛伴高热拟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囊结石嵌顿”。急诊行胆囊切除术。全麻过程中心电监护示 :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并窦性心律不齐及窦性静止 ,交界性逸搏 ,心室率 4 5~ 5 6次 /min ,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后无效 ,为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采取了保驾性经食管心房起搏。具体方法如下 :二极食管电极经右侧鼻孔插入食道 35cm ,食管心电图示P波呈正负双向 ,QRS波群呈Qr型 ,T波倒置。以S1S16 0次 /min测得起搏阈值为 2 0V ,其后以起搏电压 2 4V ,S1S172次 /min起搏 ,心电监护示AV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