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同时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完成手术。余均顺利完成骨科手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经抗凝及溶栓后痊愈出院。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加强术前的护理评估,密切观察,进行健康宣教以及指导合理的护理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系统性护理措施在骨折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0例住院治疗的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对2组患者的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肿胀、栓塞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肿胀、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系统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26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措施,归纳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抗凝、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护理后,26例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治疗10 d行血管造影,完全再通20例,部分再通6例。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护理起重要作用,通过护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措施预防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67例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按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实施综合康复措施,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尚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预防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上海梅山医院骨科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2例,给予术前、术后护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应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62例患者有中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及时治疗,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术后3个月行走,无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无静脉血栓后遗症、血栓复发,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做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8例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9%。经治疗后,治愈4例,并发脑栓塞导致智力障碍1例。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分析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6例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术前的全面评估,重视健康宣教,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做好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旨在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5例脊柱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将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2.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CPM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常规术后抬高患肢及术后24 h鼓励和指导患者做主动肌力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CPM装置进行训练,观察两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随机红白小球抽签结果分作观察组(红球,45例)与对照组(白球,45例),对照组围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总有效率,检测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统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概率,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估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Autar评分的VTE护理对策对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Autar量表的风险评估等级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utar量表评估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程度,从而给予相应的相应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13例进行护理 ,重点是术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保暖 ,密切观察患肢的疼痛、肿胀和血运情况 ,同时加强药物治疗监护。结果 :13例患者中 ,治愈 12例 ,治愈率92 31% ,1例治疗效果欠佳 ,治疗 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结论 :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随机红白小球抽签结果分作观察组(红球,45例)与对照组(白球,45例),对照组围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总有效率,检测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统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概率,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估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部分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完全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畸形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较快恢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促进髋关节功能较快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96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科手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短,提高患者满意度高,也有利于自身素质和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例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干预、用药护理干预,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术后2~5 d,住院治疗10~15 d后好转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因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8例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采取头低足高位,在抗凝溶栓治疗时,加强病情观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恢复期加强康复锻炼,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结果8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剖宫产患者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