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籽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5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籽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籽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耳穴贴压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一般采用植物种子或药丸、磁性金属粒等为药子在耳穴上贴压,刺激耳穴发挥作用。方便简易,经济实用,疗效确切,且无组织损伤。因此近年来临床应用发展十分迅速,治疗病种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兹将1985年以来有关治疗内科疾病的资料综述如下: 1.慢性支气管炎邓氏用王不留行籽(下面未注明药籽者,均为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的肺、心  相似文献   

5.
耳穴贴压疗法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廓与人体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有病可以反应到相应的耳穴。耳针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始见于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发表了法国Nogier氏创研的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促进了我国耳针疗法的发展。在耳针的基础上,近年来已形成一种耳穴贴压疗法。因其使用方便,痛苦少,无创伤,在临床上推广很快,有取代耳针的趋势,笔者根据近6年来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一、内科疾病内科疾病中用耳穴贴压疗法报道最多的是对胆石症的治疗,有人报道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肝、  相似文献   

6.
将王不留行籽压在所选耳穴上,通过刺激耳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推动瘀滞、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好,易于运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中药浸泡之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以及用特制小钢夹夹耳穴等方法,治疗近视139例268只眼,总有效率87.31%。观察表明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视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神贴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顽固性失眠患者63例,均给予安神贴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压籽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平均治疗时间为9d,平均起效时间3d,治愈43例,好转17例,未愈3例,有效率为95.2%。结论:安神贴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治愈率高,疗效持久,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采用耳穴疗法治疗 5 5例 ,有效率高达 94%以上 ,其中 2 8例采用 84-1多功能电疗仪刺激耳穴 ,另 2 7例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结果发现电疗仪刺激效果优于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疗法。此法简便易行 ,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采取耳穴(胃、脾、十二指肠、交感、内分泌)贴压王不留行治疗消化性溃疡72例,总有效率97.2%。提示本法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放射疗法损伤的中医病机概括为四种证型。以发热口渴、肌肤灼热为主要表现的属毒热壅盛,治以清热解毒;以皮肤暗红、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属脉络瘀阻,治以凉血止血;以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以气血不足、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2.
陈园  刘慧敏  钱文秀  马宁  宋丽丽  李遇伯 《中草药》2024,55(7):2332-2342
目的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分析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为中药增效减毒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收录的252味中药,汇总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研究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采用频数算法分析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级及毒性成分,总结分布规律。结果 筛选并纳入致心脏毒性药物共74味,同时具有其他脏器毒性的中药共65味,其中兼有肝毒性的中药最多,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次之。祛风湿药占比最高(除其他类),活血化瘀药、外用药次之;药味以苦为主,辛、甘次之;药性以温为主,寒、平次之;归经主入肝、肺、脾经;毒性以中毒为主。致心脏毒性的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其次为甾体类、萜类。结论 中药致心脏毒性临床病理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损伤;临床毒性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机制研究多以细胞能量代谢、离子通道为主;减毒方法包括炮制、配伍、针刺等;致心脏毒性中药多性温,味苦,归肝、肺、脾经,毒性等级多为中毒;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罗玲主任医师治疗肺结节的用药和配伍规律。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罗玲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130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罗玲主任医师治疗肺结节常用药物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探索其治疗肺结节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结果罗玲主任医师治疗肺结节使用最多的药物为山药、半夏、夏枯草、莪术、玄参、太子参、贝母、皂角刺、山慈菇、鳖甲、红花、桔梗。聚类分析显示常用药物可分为5类:燥湿化痰、降气宽中类,清热散结、消痰利咽类,软坚散结、补气活血类,补益脾肺、止咳化痰,活血祛瘀、敛肺滋肾类。结论罗玲主任医师认为,肺结节分五种证候类型,一型以痰湿阻肺,肺气上逆为主,当以燥湿化痰、降气宽中为主要治则;二型以痰热阻于肺与咽喉为主,当以清热散结、消痰利咽为主;三型以痰结血瘀为主,重在软坚散结、补气活血为主;四型以肺脾两虚为主,主要以补益脾肺、止咳化痰为治则;五型以肺肾两虚为主,治则以活血祛瘀、敛肺滋肾为主。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位主要为督脉,膀胱经,肾经循行所在部位;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痰浊瘀血是发病的关键病因。  相似文献   

17.
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属于支气管哮喘类型中少见的一种特殊哮喘,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而无咳嗽、气喘、气促、喉中哮鸣声等典型哮喘表现,故临床常被误诊.西医治疗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但临床应用效果差,其原因考虑CTVA与过敏无明显关系,主要与患者的情志有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姚梅龄运用六经辨证体系辨证哮喘发作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类型的特征。方法:运用Apriori算法对姚梅龄教授哮喘诊疗医案中病因、病所、病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病所以手太阴肺经为主;病因均涉及痰饮,主要合并热邪、风邪;主导证型有手太阴肺风湿饮郁热证7种证候类型。结论:姚梅龄教授辨治哮喘发作期时注重辨别痰、饮之邪,分清六经表里,认为哮喘发作期病所主要在手太阴肺之表里;证候类型以痰饮病因为核心,共有手太阴肺风湿饮郁热证等7种。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与结肠,甚至可能累及全结肠,其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随着UC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多认为由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因此对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的研究成为新热点。文章主要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查阅近10年中西医治疗CAS的相关文献,对CAS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展开系统整理与分析。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主要有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浸润、氧化应激等,主要使用降脂稳斑、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药物治疗或介入和手术治疗。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所致的痰、瘀、湿之症,与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治则上以化痰祛湿化瘀、调理脏腑阴阳为主,治疗上有单味中药、中成药、复方制剂及针灸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