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制。方法:26例患者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灯盏花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清sFas、sFasL和ET-1的检测,并与40名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在PCI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sFas、sFasL和ET-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2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sFas水平与sFasL水平呈正相关(r=0.5398,P<0.01);血浆sFas水平与ET-1水平呈正相关(r=0.5282,P<0.01);血浆sFasL水平与ET-1水平也呈正相关(r=0.5484,P<0.01).结论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Fas、sFasL和ET-1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清sFas、sFasL和ET-1的检测,并与40名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在PCI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sFas、sFasL和ET-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2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sFas水平与sFasL水平呈正相关(r=0.5398,P<0.01);血浆sFas水平与ET-1水平呈正相关(r=0.5282,P<0.01);血浆sFasL水平与ET-1水平也呈正相关(r=0.5484,P<0.01).结论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Fas、sFasL和ET-1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OSAHS合并高血压与血浆内皮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以明  薛玉文 《新医学》2007,38(3):171-173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合并高血压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以30例OSAHS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0例)和非高血压组(10例),并以同期2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将OSAHS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和夜间最低末梢SaO2进行相关性分析.高血压组在维持原降压方案的情况下,同时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通气治疗或家庭自动调压呼吸机治疗3个月(每晚夜间),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和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在OSAHS患者中,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高血压组血浆内皮素高于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OSAHS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平均动脉压、AHI呈正相关,分别为r=0.416(P<0.05)、r =0.493(P<0.01),与夜间最低末梢SaO2呈负相关r =-0.398(P<0.05).结论: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异常升高,监测其水平对判断其病情有一定帮助.n-CPAP或家庭自动调压呼吸机治疗能有效降低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用于此类患者的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含量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方法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同时与2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病例组血浆一氧化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内皮素含量则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两者含量呈负相关(r=-0.348,P<0.05). 结论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和内皮素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氧化氮(NO)、内皮素-1(EF-1)和血浆TNF-α、sTNF-RI、sTNF-RⅡ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NO的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血清ET-1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血浆TNF-α、sTNF-RI、sTNF-RⅡ的检验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P<0.01);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sTNF-RI、sTNF-R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NO/ET-1、血浆TNF-α/sTNF-R水平有利于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检测血清NO/ET-1、血浆TNF-α/sTNF-R水平对肿瘤的筛选和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天血浆CRP和ET-1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第7、14天通心络组血浆CRP和ET-1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常规组仅第14天有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CRP和ET-1水平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CRP和ET-1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汪大金  阮长武  张代富  王瑞娟 《新医学》2002,33(12):724-72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15例DCM和17名正常人的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CM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其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DCM患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改变可能对DCM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1( ET-1)和心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5例CHF患者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38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浆ET-1、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峰和A峰比值(E/A)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而LVEF和E/A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 6.74、2.93、11.42,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4周患者的血浆ET-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LVEF和E/A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3.54、9.65、21.03,P均<0.05).结论高压氧可明显降低CHF 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和改善心功能;血浆ET-1水平可以作为评判CHF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糖尿病的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观察金芪降糖片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3,2006-09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金芪降糖片由天津中新药业隆顺榕制药厂生产.②分组: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6±8.9)岁;金芪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4±7.7)岁.③给药:对照组用常规两药双胍类等降糖药物治疗:金芪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金芪降糖片8片,3次,d,连续治疗3个月.④评估: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金芪组血糖和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仅血糖有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明显改善(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金芪组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4项指标水平皆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索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金芪降糖片可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②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首发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6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n1=42)和利培酮组(n=44),分别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末,用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于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两组PANSS总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齐拉西酮组有效率92.5%,显效率80%;利培酮组有效率90%,显效率80%,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8周末TESS评分,齐拉西酮组均低于利培酮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WAIS—R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和WMS记忆商数及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WMS记忆商数和WCST持续错误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并且具有副作用少而轻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利培酮的特点,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树突细胞(DC)免疫表型及其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ITP完全缓解患者及未达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及rhIL-4诱导D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应用RT-PCR检测DC的TLR4表达.结果 21例ITP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前DC的CD80和CD8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0±13.47)%和(61.50±15.93)%,15例未达完全缓解者CD80和CD86分别为(53.29±19.49)%和(62.91±18.43)%,均高于正常对照的(36.03±15.43)%和(40.28±11.49)%(P<0.01).治疗后ITP缓解患者组CD80和CD86表达率分别降为(36.48±15.19)%和(44.05±17.7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完全缓解组CD80和CD86分别降为(52.30±20.98)%和(49.79±20.28)%,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0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DXM)治疗缓解组患者治疗前DC培养上清IL-12p70为(67.52±14.43)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39.78±10.03)pg/ml(P<0.01),治疗后IL-12 p70的表达降至(43.90±8.49)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未缓解组患者DC培养上清IL-12p70则由治疗前的(65.35±12.52)pg/ml降至(48.45±9.68)pg/ml(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P<0.05).治疗缓解组ITP患者DC的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69±0.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0.09(P<0.01),治疗后ITP患者DC的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为0.35±0.11(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未缓解组DC的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由治疗前的0.65±0.09降至治疗后的0.52±0.21(P<0.01),但后者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DC可能通过其Toll样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慢性心房颤动(AF)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AF合并CHF患者共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ARB)、抗凝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运动后心室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的静息心室率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运动后心室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②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都有明显改善(P〈0.01~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在使用强心、利尿、ACEI或ARB基础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有效控制慢性AF伴CHF患者心室率,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建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干预作用。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材料:选用雄性Wistar大鼠50只,6周龄,体质量(200.0±16.3)g。以普通饲料单笼喂养,室温18~22℃,自由摄食、饮水。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0只用于造模。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4在河南科技大学动物房完成。①实验分组:将40只大鼠禁食6h后左下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0mg/kg;空白对照组注入同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溶液。选用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每天9:00灌胃中药(60g/kg),共3周;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3周末,各组大鼠禁食12h,麻醉后处死取血测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实验过程中记录各组大鼠的每日饮水量。②实验评估:肢端坏疽积分标准:以皮肤颜色发黑、皮肤有轻度开放性病灶、病灶已侵入深部肌肉组织3个等级对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大鼠的四肢进行评分,计算每只大鼠的总积分。对胰岛β细胞分泌的功能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前后大鼠饮水量、体质量、三酰甘油、胆固醇、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纳入Wistar大鼠50只,造模不成功脱落20只,3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模型组和治疗组饮水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饮水量明显下降,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②治疗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有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③两组大鼠均有明显肢端坏疽出现(P<0.01)。治疗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肢端坏疽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④治疗前治疗组和模型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胰岛素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已接近正常值;两组血脂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接近正常值。⑤治疗前其它两组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治疗组三酰甘油、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继续升高,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血糖、血脂水平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该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模型对药物反应敏感,可用于研究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中的临床意义,并了解双膦酸盐对MM溶骨性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53例MM患者(初治33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10例)分为两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简称治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简称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uNTX浓度,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BAP浓度.结果 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uNTX水平分别为(173.74±14.55)μg/L和(129.79±12.1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为(85.71±8.2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59±12.43)μg/L](P<0.05).同时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P=0.045)、治疗后6个月(P<0.0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sBAP水平分别为(4.78±0.55)μg/L和(8.42±1.32)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为(16.01±0.5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9.62±1.29)μg/L](P<0.01).同时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uNTX、sBAP是临床了解MM患者溶骨性骨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同时,双膦酸盐可以减轻MM患者骨质的降解代谢,促进其合成代谢,对MM溶骨性骨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指导组141例和对照组135例,社区康复指导组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在入组时、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5个月分别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5个月的随访发现,康复指导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康复指导组的患者在入组时既往病例(发病3个月—1年半)的Barthel指数评分要好于新发病例(发病3个月内)(P<0.01),到入组第2个月后及5个月后既往病例和新发病例的分数差距不大(P>0.05),两组经5个月治疗后前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社区康复指导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用显著,对于既往病例,规范的社区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氟伐他汀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PCI术的187例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91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氟伐他汀干预组9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d;分别于入院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PCI术前)及PCI术后12、24 h和术后2周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浓度.结果 2组患者药物治疗前血清IL-18、TNF-α、IL-6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药物治疗后IL-18[(316.5±274.2)、(261.8±195.6)ng/L]、TNF-α[(201.7±56.9)、(166.4±42.5)ng/L]、IL-6[(13.4±6.2)、(9.6±7.5)ng/L]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氟伐他汀干预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均<0.01).常规治疗组术后12 h IL-18、TNF-α、IL-6浓度增高,分别为(423.5±298.7)、(316.1±72.6)、(42.3±10.1)ng/L(P均<0.05),在术后24 h达高峰并且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前(P均<0.01),而氟伐他汀干预组在术后12 h与术后24 h仅略高于PCI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期比较氟伐他汀干预组术后12 h IL-18、TNF-α、IL-6浓度分别为(276.5±189.4)、(175.3±51.9)、(10.1±8.1)ng/L,较常规治疗组低(P均<0.01).术后2周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为(137.0±34.2)ng/L,TNF-α为(35.1±21.6)ng/L,IL-6为(8.7±3.2)ng/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弱炎症反应.IL-18、TNF-α、IL-6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其变化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可以成为一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目标,可以用于评价PCI、他汀类药物以及二者联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方法 采用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对103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组)和75例十二脂肠球部溃疡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及3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RBCC3bRR分别为(20.83±5.16)%、(16.26±5.17)%、(13.65±5.19)%,RBCICR分别为(7.63±4.09)%、(10.59±4.45)%、(10.04±4.13)%.2项指标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4.963、6.070,P均<0.01),RBCICR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3.262、3.456,P<0.05或P<0.01).HP阴性慢性胃炎与HP阴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慢性胃炎与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分别比较RBCC3hRR和RBCI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RBC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者(P<0.05或P<0.01),RBCICR明显高于HiP阴性者(P均<0.01),HP根除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RBCC3bRR,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RBCICR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HP感染、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均可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PCOS所致不孕女性,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单纯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HCG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观察并记录排卵、妊娠等结局指标,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T、L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FSH、E_2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子宫内膜螺旋动脉PI、RI均显著升高(P0.01),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增厚(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LH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子宫内膜螺旋动脉PI、RI均显著较高(P0.01),子宫内膜厚度显著较厚(P0.01),排卵率、卵泡生长速率以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较高(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较低(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克罗米芬联合HCG治疗PCOS所致不孕症效果优于单用克罗米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