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东垣依据“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创立脾胃内伤理论,开补土派之先河,成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的大家。他所创建的“阴火”理论,是脾胃病立论用药之基础,亦是东垣脾胃学术的重要内容。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概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现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杜洋 《山西中医》2009,25(7):1-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脾胃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不足则内生火热之邪,即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称为“热中”。后世医家对于热中证及阴火的实质有诸多争议,影响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根据李杲医著及其他医家论述分析,热中证的实质是由于脾胃内伤,化生风、湿、热、燥邪气,致使经络营卫运行不利而产生;阴火的治疗侧重于培补中气,除热祛邪。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李明 《四川中医》2011,(2):46-47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病重脾胃,创“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但东垣对“阴火”并无明确定义,致后世争议者众。通过对医学史料的研究,结合现代试验及临床,认为东垣“阴火”实为虚人感疫,补中益气汤意在扶正迭邪。  相似文献   

5.
“阴火”新解中医系92级陈国会李莉△(050091)李杲,字明之,号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灿若繁星的古代医家之中,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阴火”理论是其医学思想的精华,他凭借对“阴火”的独到见解,运用“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法则,创立了以“补中益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目病多火”之说,指出火有阴阳之别,内伤外感之殊。阴火多由饮食劳倦,脾胃元气虚弱所致。治疗阴火眼病,重在调理脾胃,当以益气升阳为主。并从理论上阐述和临床治验上论证了“阳升则火散”、“健脾则热除”、“补气则燥平”三个治疗论点。  相似文献   

7.
“气虚发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结合临证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1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不同认识蒲辅周认为是脾虚气陷 ,中焦虚寒 ,虚阳外越而呈热象 ;明代赵献可、汪昂以及清代王孟英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 ,外感邪气 ,正邪相争而发热 ;明代龚廷贤、近代秦伯未认为是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或血虚发热 ;4版《中医学基础》教材认为是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李东垣则在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脾胃气陷发热说 ,并释为“阴火”。但阴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常见肝胆脾胃系统疾病验案四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虚阴火内盛之证,笔者临证化裁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本方列为《脾胃论》诸方之首,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方剂之一,以柴胡升胆气,利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及升降;以升麻、羌活风药助升发脾胃之气,复运化,利枢机,治脾阳下陷;以黄芪、人参、苍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借风药之力上行,脾旺则清阳不陷、阴火不生;黄芩、黄连、石膏清热燥湿泻阴火。文中“头痛”一案,证属脾虚肝郁、阴火上乘;“口疮”一案,证属脾虚阴火、热陷阳明;“胃痛”一案,证属脾虚阴火、湿热相搏;“泄泻”一案,证属脾虚湿盛、阴火内蕴;均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充分抓住“阴火”病机,审证求因,有所侧重使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通过变化药物剂量和随证加减,灵活审慎,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9.
“阴火”到底是不是火?自李东垣始,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阴火者,非火也。古今医家释阴火李东垣创脾胃内伤学说,德泽后世。其将脾虚气陷发热之证,称为阴火。而何谓阴火,却不但语焉不详,含糊其词,且概念混乱,理无一贯。如说“心火者,阴火也”,接着却又说阴火是“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君相不分,已属不稽。还说阴火是肝火、肾火、胃火、  相似文献   

10.
郑学宝  叶柳忠 《新中医》1999,31(3):56-56
关于气虚发热的形成机理,古今医家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①李东垣的脾胃气虚,下流于肾而阴火上升造成的发热;②张景岳提出的中焦虚寒,脾胃气陷而致浮阳外现的发热;③李中梓的土不生金,肺卫不足的表虚发热;④其他诸如脾虚化源不足的血虚...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12.
金元医家李东垣 ,注重调补脾胃 ,以脾胃立论 ,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 ,内容丰富 ,却不够清晰 ,造成后世对此认识的紊乱。如《脾胃论》里有“阴火者 ,心火也”,“肾为阴火”,“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又有“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等 ,不仅把生理之火 ,而且把寒性的阴火与热性的阳火混为一谈 ,让人难以理解。笔者在深入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 ,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今将笔者所得介绍如下。1 渊源其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李东垣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多处引用《内经》经文 ,可见他对《内经》有深…  相似文献   

13.
“人以胃气为本”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代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胃气”?为何云“人以胃气为本”?本文试作如下分析。1 关于胃气的基本概念“胃气”的含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常见病,也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李师认为其发病与阴火蒸腾密切相关,常表现为“热”与“逆”的病机特点,以及寒热虚实互见的复杂证候。因此,治疗上不能见火治火,见逆降逆,而应着眼于补益中焦脾胃,使元气充足,升降有序,阴火自潜。根据阴火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临证具体从补脾胃、充元气;泻阴火、调寒热;调气机、散郁火等方面入手,疗效突出。李师从阴火论治该病实则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特色,为今后阴火理论的深入探讨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学术特点集中体现在[1]:养生治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益气升阳,潜降阴火;因时制宜,制方用药;立足脾胃,兼顾他脏;调理脾胃,远欲摄养等。脾胃论思想对后世医家及中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的中风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7.
<正> 李杲是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导者,而“阴火”论又是李杲内伤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李杲提出“阴火”学说后,七百多年来,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学术见解、医疗环境以及师承关系等,阐释“阴火”者代不乏人。清·林佩琴说:“‘阴火’,五脏六腑游行不归经之火”。“治‘阴火’,气从脐下起,大补阴丸,坎离既济丸”(见《类证治裁·火门》)。晚清荆州宝辉在其《医医小草》中讲“阴火”、“阳火”时说:“阳火可釜底抽薪,阴火宜导龙归海。”这些论述对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创脾胃内伤学说而居“补土派”鼻祖。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独具见地,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然而,后世医家只重视脾胃虚弱的一面,临证多效以甘温益气,而对其阴火理论有所忽略,以致温燥时弊盛行。笔者认为,脾胃虚弱和阴火炽盛是东垣脾胃内伤理论  相似文献   

19.
阴火致病是以脾胃气虚为内在基础,以阴火鸱张为外在表现的本虚标实之证,与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理机制相吻合。提出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应从脾胃入手,主以甘温益气升阳治其本虚,兼以清热祛湿泄浊去其标实。  相似文献   

20.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