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症验舌法》中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作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证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说明舌诊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选择老年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舌象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舌诊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莺 《河北中医》2005,27(5):397-398
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的诊察,《临床验舌法》载:“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质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相似文献   

4.
俞行 《浙江中医杂志》2014,(11):850-851
脉诊虽为四诊之末,但自古以来,名医大家无一不精于脉诊。笔者幼承家技,临证多年,近年来留心脉学,揣摩古今脉诀,略有心得,谓之“六指擒龙”,并在脾胃病中应用,体会甚多,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痞满是临床常见病证,病因纷繁复杂。金宇安教授临证概括痞满为虚、湿、气三因致病,且相兼为患,致中州气机失调,而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胃升降失职、中焦气机不利为病机关键。诊病四诊合参,尤重舌脉。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病因,切中要害,强调以脾胃为本,气机通畅为要,并根据虚、湿、气三因辨证论治,调畅气机,理气通滞,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辨治发热当以阴阳为纲,应依脉证以明病机,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吴荣祖教授强调调整阴阳、首重命门,扶阳之法、其要在密。吴荣祖教授临证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人体阳气,强调"阳密乃固",擅用附子及干姜、肉桂。  相似文献   

7.
<正> 腹证是祖国医学腹诊的主要内容,通过腹证的寒热虚实辨析,推知脏腑的盛衰和症候的缓急。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早在《内经》、《伤寒论》中便有丰富的腹证记述。近代医家骆俊昌老中医谓:“诊腹方知气血之升降,明脏腑之盛衰”。日本吉益东洞氏谓:“腹者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贾德贤教授脾胃病辨证用药特点,其临证四诊相参,舌诊辨治独特;重视脾胃之气,以恢复气机升降为本;祛湿多法联用,标本同治;立足五脏,尤重肝脾;兼顾气血,中西相参,结合情志饮食调治脾胃;用药平和轻灵,简便廉验,注重药物阴阳属性,强调药性,力求用药精练。  相似文献   

9.
脏腑辨证在《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已具萌芽,但真正使之系统化,应当说肇始于《中藏经》。《中藏经》是华佗的弟子或其后人辑录而成,它的最大成就,就是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  相似文献   

10.
连建伟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采用平脉辨证法,尤其重视左右关脉及尺脉的脉诊特点,参合"舌诊"辨证加减。认为左关弦乃肝郁之证,右关缓大分辨脾胃虚实,尺脉浮沉可知肾之阴阳虚衰。治疗时辨证论治,遵古法用古方,每获良效。附验案5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在临证中重视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诊。笔者在侍诊过程中体会到,王师能从复杂的舌象变化中执简驭繁,抓住主要矛盾,用以指导临床辨证立法与用药,现将其经验总结于下。1辨病性,寒热虚实舌诊最准  相似文献   

12.
李燕 《中医研究》2000,13(1):12-13
何立人教授、主任医师,是上海市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硕士生导师。承前人之精华,集几十年临证经验,遣方制药颇有特色,所投之药,鲜有不效,随师临症,颇有心得,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辨证论治,按病加减 目前的中医临床,辨病论治重于辨证论治,西化倾向明显,何师则十分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之所在,推崇《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指导思想。认为凡证不论大小轻重简繁,都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气血之分,治则不能单依据某病而用某药,执一而无权变,必须了解病和证的关系。一病必有数证,有病同证异,有证同病异;有病与证…  相似文献   

1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4.
王永山 《新中医》2009,(4):106-107
诊察舌象是中医学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辨舌指南》有言:“望者何?察面色,观目神,辨舌苔,验齿垢,四者而已。四者之中,尤以辨舌为最要。盖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人之有病与否,但观苔色如何,即知其大略。”此处辨舌苔乃辨舌象,非仅指舌苔。舌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气血津液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反映到舌上,而舌又在医者直视之下,仔细观察可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转归等,较之脉诊更易于掌握,而且辨病准确。笔者有幸曾跟随四川省名中医亓鲁光教授学习诊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刘真教授在辨治心律失常的过程中,临证四诊重视脉象,尤以重视平脉辨证,首辨虚实,即脉象沉取有力为之实,沉取无力为之虚。认为平脉辨证为判断虚实病机的关键。通过对两例病案辨治过程的分析,体现其临证思辨方式以及脉诊在辨治心律失常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总结了笔者团队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指出不孕之因虽多,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为不孕之本,而有阴阳之分,宜调阴燮阳以治之;脾为不孕之主,而有虚实两端;脾胃虚弱不孕者,应调理脾胃以治之;肝为不孕之枢,而有疏郁不同;肝郁脾虚不孕者,疏理气机而通之,以及不孕症病机多虚实夹杂,而应虚实分治;不孕多涉奇经,论治仍关脏腑。治疗不孕症时应通过脏腑补泻调理肝脾肾虚实,以温肾健脾、补益脾胃、疏肝健脾等手段治疗不孕症,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郝伟教授认为正虚为本、邪盛为标是冠心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上注重观察舌象,舌象能客观的反映冠心病的症情急缓、病性虚实、病变脏腑、病理因素等;治疗上强调结合舌象辨证遣方,施药后据舌象变化明辨疾病之转化,临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视其偏向而随证治之。脾胃病中,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久病、年老、体弱者更甚。用药以甘温为主,慎用苦寒泻下,且宜轻灵、平稳,有方有守。临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尤重症状和舌诊,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相似文献   

19.
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业医四十余年,学验俱丰,临证治病,守护中焦,疑难杂病多从脾胃病论治,每获验效。导师擅用“衡法”治疗胃肠疾病,常通过平衡脾胃纳运、升降、润燥、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达到中焦纳运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宜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介绍王新志教授从舌诊辨治中风病的临床经验。王新志教授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舌与脾胃、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运用舌诊对中风病的综合诊治有重要意义。临证从舌质、舌苔、舌态、舌色、舌下脉络、舌诊分区几个方面着手总结出辨证思路:四诊结合,舌诊为先;以舌为则,辨证施治;重视辅助舌诊法。灵活运用舌诊判断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之深浅,预测病情的进退,判断中风病的转归变化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