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液传染病标志物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结果 55923例献血公民中HBs Ag阳性率为5.45‰,抗-HCV阳性率为1.86‰,抗-HIV阳性率为0.57‰,抗-TP阳性率为3.15‰;不同年份间HBs Ag、抗-HCV阳性率在平均值范围左右波动,而抗-HIV和抗-TP阳性率在2009~201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无偿献血公民携带着血源性致病因子,血站应不断加强无偿献血公民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输血而发生的传染病的案例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产妇,术前、输血前患者4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自我防护,预防和避免医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20 356例患者在分娩前、手术前、输血前所抽取的血清标本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与梅毒抗体(抗-TP)4项传染病项目检测。结果三类患者4项传染病项目阳性率分别为HBsAg 4.53%,抗-HCV 0.77%,抗-HIV 0.02%,抗-TP 4.23%,HBsAg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19%,HBsAg和抗-HCV复合感染率为0.04%,抗-HIV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01%,抗-HCV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04%。结论孕产妇,术前、输血前患者4种血源性传染病存在着一定的阳性率,4种项目检测既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医疗纠纷,又可提醒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 13 013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4.00%、0.60%、0.26%、1.41%,总阳性率为16.27%。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较高,强化检测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增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对患者进行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患者输血前及术前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状况,避免因输血带来的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4 528例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特异性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 4 528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2.43%,抗-HCV阳性率为1.24%,抗-TP阳性率为0.64%,抗-HIV阳性率为0.11%。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出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结果 100例输血患者中女性患者血清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 4种标志物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抗-HCV和HBsAg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40岁,HBsAg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岁;抗-TP和抗-HIV阳性率在各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标志物阳性率排在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25.81%)、血液科(22.58%)和肿瘤科(16.13%)。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有助于减少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输血前者血源性感染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对254854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对四种标志物阳性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作统计分析,浅析其流行趋势状况。结果患者中 HB-sAg、抗-HCV、抗-T 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1.20%、0.53%、2.34%、0.17%;对28540例 HBsAg、5955例抗-TP 、1355例抗-HCV阳性、436例HIV初筛阳性患者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HBsAg和抗-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HCV和抗-HIV按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sAg、抗-HCV、抗-TP阳性患者数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阶段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有很大差别。(2)人群对H IV普遍易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患者人数呈快速上升态势。(3)对上述多种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3 480例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48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对前3种标志物阳性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作统计分析。结果 3480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1.10%、0.40%、4.30%、0.08%;对197例HBsAg、71例抗-TP和22例抗~HCV阳性患者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除了HBsAg、抗-TP阳性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HBsAg、抗-HCV、抗-TP阳性患者中40岁以上较高,表明中老年健康值得关注。(2)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预治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郑州市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感染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郑州市无偿献血者人群经输血传播感染标志物HBs Ag、抗-HCV、抗-TP、抗-HIV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共采集无偿献血标本858 772份,HBs Ag、抗-HCV、抗-TP、抗-HIV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0.41%、0.42%、0.31%、0.16%。4项指标阳性率的不同年份间比较和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 Ag、抗-HCV和抗-TP阳性率不同月份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确诊阳性检出率为0.10‰。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经输血传播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50473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和各科室阳性率分布情况,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工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0473例患者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按年度和科室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50473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1/2、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0.9%、1.02%、0.05%、0.89%;丙型肝炎在高频率输血的科室和医疗损伤可能性较大的科室阳性率明显高于该院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抗-HCV、抗-HIV1/2、抗-TP的阳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输血前传染指标检测能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预防血源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朱国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2):201+211-201,211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需输血治疗的1700例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感染率。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仅19—35岁患者HBsAg阳性率与〈18岁患者比较差异具有佩著性(P〈0.05),其余年龄度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传染病感染指标检查能够准确发现医源性感染并进行有效控制.对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530例住院患者的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6530例中,乙型肝炎、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和0.85%,抗-HIV只检测到3例,阳性率为0.04%,其中乙型肝炎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O.05);而抗-TP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P〈O.01)。结论:对住院患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给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 687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687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2.18%,抗-HCV阳性率为0.90%,抗-HIV阳性率为0.05%,抗-TP阳性率为0.57%。结论做好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工作,对掌握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判定医疗纠纷责任,预防和减少因输血治疗造成的医疗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优敏  谢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0,773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辨别输血所致感染是入院前感染或是医源性感染,避免医疗纠纷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 421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12.76%(819/6 421);抗-HCV阳性率0.72%(46/6 421);抗-TP阳性率1.83%(118/6 421);抗-HIV阳性率0.08%(5/6 421)。男性HBsAg阳性率为15.58%(569/3 652),高于女性的9.02%(250/2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抗-HCV、抗-HIV、抗-T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8%~12.70%的阳性率;HBV、HIV、TP感染率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但HC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输血前患者4项感染指标检测结果与流行趋势。方法选择该院2010~2012年输血前患者25 068例,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2010~2012年输血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分别为12.78%、1.06%、0.05%和0.95%,其中抗-HIV和抗-TP阳性率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抗-HIV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TP阳性率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前患者具有一定的感染率并有增高的趋势。进行输血前检查,对于了解输血前患者感染状况、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98129例样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2010年至2012年福建省立医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探讨进行术前四项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98129例样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6.43%、1.68%、0.15%、2.82%.2010-2012年期间,HBsAg、抗-HCV的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感染人群以>30岁患者为主;抗-HIV、抗-TP的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HIV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而TP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结论 进行术前四项检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制定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该院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以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 182例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对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 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10.08%,其次为抗-TP感染,阳性率为1.60%,抗-HCV感染率为0.55%,HIV感染率为0%.其中男性HBsAg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也对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某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在校学生输血传染病指标的筛查结果,为完善招募策略、确保安全供血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无偿献血学生和普通献血人群HBsAg、抗-HCV、抗-HIV、抗-TP,对4项感染指标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校学生输血传染病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低于普通献血人群.学生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了HIV感染个例.结论 在校学生是无偿献血的主要群体、低危群体,向学生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同时,加强艾滋病防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695-696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手术前、产前血源性感染痰病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8877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8877例患者中HBsAg阳性1000例(11.27%),抗-HCV阳性88例(0.99%),抗-HIV1/2阳性58例(0.65%),抗-TP阳性166例(1.87%)。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前、手术前、产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重要意义,基本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可提高医护的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钟春燕  陈宝炳  陈君  陈松 《疾病监测》2017,32(4):300-302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无主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2015年1-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95例无主患者,进行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HCV抗体(抗-HCV)、TP抗体(抗-TP)检测以及HIV抗体(抗-HIV)筛查及确认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5 例无主患者中,HBsAg阳性63例(10.59%),抗-HCV阳性19例(3.19%),抗-TP阳性29例(4.87%),抗-HIV阳性4例(0.67%),均高于普通住院患者,其中抗-HCV及抗-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65,P=0.016;2=14.053,P=0.001)。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无主患者4种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无主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及抗-HIV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及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输血前及术前4项检查必要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1890-1891
目的通过分析输血前、术前(含产前、血液透析前)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其意义与必要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7261例输血前、术前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7261例患者4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高达12.57%,其中HBsAg阳性率达10.34%、抗-HIV阳性率达0.22%、抗-HCV阳性率达0.92%、抗-TP阳性率达1.09%。结论在输血前、术前检测HBsAg、抗-HIV、抗-HCV、抗-TP对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止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各医院开展这些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