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荡"在部分吴语地区方言中具有心悸心慌的含义,然而在吴地以外则知之者甚少。事实上,"心荡"一词古术语已有之,并非吴语独有。通过对"心荡"的含义及沿革进行考释,以还原其古今全貌。"心荡"一词始见于春秋之《左传》,约在六朝至宋代尚可见于医家、道家著作,而其含义有所不同;宋之后医著中少见,时至清代,方才作为症状术语见于多位吴语地区医家医案中。"心荡"为方言保留古语的典型现象,可作为中医症状名词术语"心悸"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孔子家语》载:"孔子有疾,哀公使医就之,医曰:‘子居处饮何如?’"孔子曰:‘丘春居葛,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适,饮酒不勤。’医曰:‘是良药也。’"可见,生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体质的强弱,鲁哀公的御医把研究生活方式喻为"良药",也不为过。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明确指出:"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则麻黄桂枝理中四逆之剂不必服矣;节劳逸,以保其  相似文献   

3.
"年少则求之于经"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记载的"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黄帝内经》并未见有更多的说明和阐述。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则是见仁见智,但均是不够全面,更重要的是都没有给"经"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就"经"及其与血气、脏腑的关系,从理论上来探讨"年少则求之于经"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并得出"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之理论基础,是少儿推拿治病求之于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又名三里、鬼邪、上三里,其穴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经穴释义汇解》云:"里,可作居解,穴为手阳明大肠脉之腧穴。因距手臂肘端三寸而居,故名手三里。"里,可作寸解。若屈肘作置,取手阳明经经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3寸处,故名。1手三里治疗腹的来源及记载目前手三里多用于治疗局部病变。临床上主要用  相似文献   

5.
<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自然界的产物。《内经》三虚理论指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时间因素。朱丹溪据此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现论述如下。1三虚理论的由来"三虚"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多篇均有提及。《灵枢·岁露论》对其定义:"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  相似文献   

6.
1 未病概念"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原指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随着医学的发展,它远远超过了这一范围,在历代中医学文献中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指未病先防,即无病重防。《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相似文献   

7.
<正>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一书,乃东汉张仲景所创。原文虽言其本症为少阴寒化证或热化证。然后世医家临证之时用之甚广,究其因者,"异病同治"也。我临床20年来,对中医之"异病同治"有深刻体会,现总结如  相似文献   

8.
<正> 阴斑,系肌肤表面出现的一种浅红色或淡紫色斑块.由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等原因所致.与阳斑同属斑之两大类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癍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阴斑"之名,首见于元·朱震享《丹溪心法·斑疹篇》:"阴证发斑,……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发为  相似文献   

9.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食疗"一词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该书中另有"食治"一词和"食疗"语义相同,但由于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多称为"食疗"。此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食养"的概念,与其含义相同。唐宋以来随着食疗发展日趋兴盛,又出现了食补、药膳、饮膳等同义词,其表达的基本含义均为通过饮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现代食疗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通过饮食调理或运用食物与药物配伍而成的膳食,以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人迎寸口诊法最早见于《灵枢·终始》:"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后《甲乙经》一书中述:"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厥阴,泻足厥阴,补足少阳。"上述两部经典之作对于"寸口脉大一倍于人迎脉"中的"一倍"并未详述,究竟采用何法、何  相似文献   

12.
天仙子之名,始见于宋《本草图经》莨菪子项下,实即《神农本草经》之莨菪子,又名横唐,行唐,莨(?)子,牙痛子、熏牙子、山烟子等。《本草图经》日:"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色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从其  相似文献   

13.
两天前,我在家中小院铺上凉席睡了一宿。第二天,便开始发烧、头痛、流鼻涕、发冷、浑身酸痛。中医大夫说我得的是“阴暑证”,给开了几剂汤药。由于对此病不太了解,所以请求贵刊给予解答。小宋首先要告诉你的是,“阴暑证”只不过是中医的一个普通的病名而已,在夏季许多人都会患这种病,不用太担心。这种病是怎么得的呢?清代名医雷丰在《时病论》中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对于阴暑证,中医还有这样的论述:“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暑月感受寒湿之邪得…  相似文献   

14.
于大兴  齐文升 《河北中医》2012,34(12):1873-1874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结合,形成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指导思想[1]。"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肾者胃之关"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后世医家对其解释众说纷纭,借此笔者浅谈自己对"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望各位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廉泉”一词,今释多有偏颇或遗漏。笔者细考,其义有四。一、经穴名。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其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取之廉泉……取之有数乎……取廉泉者血变而止。”但未述及其定位。《针灸甲乙经》则记载颇详,称其为“本池”,归属于任脉,为任脉、阴维之会,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后世针灸著作对之多有阐发,定位也大同小异。今之取穴,一说是在  相似文献   

17.
<正>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等,始见于《素问·气穴论篇》"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行也",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本文基于神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本云"可探究经方用量。麻黄桂枝各半汤中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服用量约为各自原方的1/3;"分"是一种计量单位,把一两四等分,一份为一分;桂枝二越婢一汤各药用量较小,"不可发汗",为去实轻剂。《伤寒论》"本云"揭示仲景用药思旨,奔豚气从表里并治,灸患处阻隔外寒侵袭,桂枝加桂汤温助心肾,平冲降逆。《伤寒论》"本云"可明了经方组方思路。桂枝汤见于太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厥阴篇。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桂枝汤可调治出入之机。小柴胡汤善行升降之气,全方以人参为中轴,佐以大枣、甘草,诸药配伍,调升降之气;生姜泻心汤的作用是扶脾土、弱肝用、泻其子,脾虚肝乘不能用泻实治法,所以仲景称为"并泻肝法"。《伤寒论》"本云"可探求古今用量服法。汉代的一升折今约200 mL。  相似文献   

20.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