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0):1017-1021

摘要:目的  胆囊壁浆肌层缝合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111月~20114月,该科因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行保胆手术共3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胆囊壁间断浆肌层缝合者11例,行胆囊壁间断全层缝合或双层缝合者20例。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均无腹腔积液、发热及腹痛,随访半年无1例结石复发。结论  ①符合保胆条件者,保胆手术中浆肌层单层间断缝合与全层或双层缝合胆囊壁是安全可靠的缝合方式。②浆肌层单层间断缝合比全层或双层缝合操作更简单,切口修复后更规整。推荐用4-05-0的可吸收缝线行浆肌层单层间断缝合来修复胆囊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黏膜层连续外翻、浆肌层连续内翻缝合的一针两层连续缝合法在微创保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74例接受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介绍胆囊壁切口的缝合方法。主要手术步骤包括胆囊体部纵行切开,胆道镜探查并取尽结石;4-0可吸收线自切口上端开始连续外翻缝合黏膜层,缝合至切口下端,自浆膜层出针后连续内翻缝合浆肌层;缝合边距和针距皆为1 mm左右。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半年。结果所有病例皆采用一针两层连续缝合法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手术。手术时间33~78 min,平均(45.11±14.96)min;胆囊壁缝合时间9~22 min,平均(14.86±3.88)min。无胆漏、腹膜炎、结石残留、胆囊或腹腔内出血、切口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3.21±0.69)d。术后随访3~62个月,平均(35.50±18.94)个月,复发2例,复发率2.7%。结论黏膜层连续外翻、浆肌层连续内翻缝合的一针两层连续缝合法安全、可靠,是微创保胆手术中较理想的关闭胆囊壁切口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屈肌腱损伤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后对胶原纤维形成的作用,以及其改善兔屈肌腱损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8只。按术后不同时间随机分成2,4,8周组,每组6只。①取兔后肢的第2趾,暴露深屈肌腱,横行切断。右侧肌腱缝合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100μL(0.25g/L)为实验趾;左侧肌腱缝合位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倍的磷酸盐缓冲液)100μL为对照趾。石膏固定。②各组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于术后2,4,8周分别暴露粘连组织、腱鞘和肌腱,观察肌腱粘连形状(肌腱粘连分为4级,I级为无粘连,V级为广泛粘连)。③各组兔肌腱缝合段组织学观察:于术后2,4,8周取实验趾和对照趾肌腱缝合区切片。随机取2个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计数;2个标本切片做Masson3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2个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肌腱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吻合口光滑,愈合良好,Ⅰ,Ⅱ级粘连,肌腱滑动性好;对照趾吻合口形成Ⅳ,Ⅴ级粘连,与腱鞘很难分离,肌腱滑动性极差。②兔肌腱缝合段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2周组实验趾显著少于对照趾[(708.67±73.30),(4289.33±55.79)个/视野]。4周组实验趾多于对照趾[(6734.83±192.91),(3322.33±183.32)个/视野]。8周组实验趾和对照趾无明显差异[(3525.17±166.36),(3267.50±167.91)个/视野]。③兔肌腱缝合段胶原纤维含量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8周组实验趾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排列规则,胶原束直径一致,胶原纤维成熟。对照趾胶原纤维不规则,胶原束直径大小不一,成熟度有所增加。④兔肌腱缝合段超微结构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胶原原纤维成熟排列规则,粗细均匀,纤维周期横纹清晰,腱细胞细胞质空泡减少。对照趾胶原原纤维不排列,纤维周期横纹不清晰,腱细胞活跃,胞突增多,胞质内大量空泡。结论:①核心蛋白聚糖对胶原的形成和成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胶原束的直径更加一致,达到一个理想的胶原愈合。②延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够明显改善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
胆囊壁结石微创保胆手术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胆囊壁结石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为其施行保胆取石手术(EGPCL)的价值.方法 ①复习观察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912例,找到胆囊壁结石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微镜下病理特征及分布.②回顾分析保胆取石病例108例,重点分析胆囊内镜下发现胆囊壁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胆囊壁结石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以及保胆手术效果.结果 切除胆囊的病理切片中发现胆囊壁结石32例(3.51%),共71颗.其中黏膜层结石5颗(7%),肌层结石16颗(23%),浆膜层结石50颗(70%).扩张的罗一阿氏窦包裹胆囊壁结石而形似憩室,窦上皮为排列整齐、基本完整的粘膜上皮细胞.在108例保胆取石手术中发现胆囊壁黏膜层以及"黏膜下"结石10例(9.26%),其中术前检查收缩功能良好者8例(80%),功能欠佳2例;8例患者均有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包括功能欠佳者2例和功能良好者6例.取石术后全部胆囊壁间结石患者症状都得到改善,但2例术前功能欠佳者,术后B超检查分剐提示胆囊壁针尖样胆固醇沉积以及胆囊腔内淤滞物.结论 胆囊壁结石与胆囊腔内压力增高以及罗一阿氏窦形成密切相关;大部分胆囊壁结石位于浆肌层,保胆手术中难以全部观察到.胆囊内镜仅能取黏膜层结石以及部分浆肌层结石.胆囊壁结石大多数有临床症状.对那些壁间结石少、胆囊壁薄(<4mm)、胆囊功能好者,可取净结石,保留胆囊.而对那些有明显临床症状、胆囊壁结石多和壁厚≥4mm的患者,即使胆囊收缩功能好,笔者也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伤寒并肠穿孔是伤寒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多采用浆肌层问断缝合修补。本院1957~1964年采用此法治疗81例,死亡36例,死亡率达44.4%,再穿孔12例,再穿孔率达14.8%。1972~1978年收治45例,除2例病人家属不接受手术治疗及一例穿孔三天后才入院,术中已有广泛粘连,而仅作烟卷引流外,其余42例改用了全层间断缝合后,再进行浆肌层间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在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我院2017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24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缝合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传统分层缝合,观察组接受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d凝血因子指标[凝血因子Ⅷ、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d凝血因子Ⅷ、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应用于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不仅能有效止血,还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凝血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熊雁  张正治  可金星  路菊  陶忠芬  潘峰  孙玮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0):101-103,i0003
目的:观察兔屈肌腱损伤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后对胶原纤维形成的作用,以及其改善兔屈肌腱损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8只。按术后不同时间随机分成2,4,8周组,每组6只。①取兔后肢的第2趾,暴露深屈肌腱,横行切断。右侧肌腱缝合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10μL(0.25g/L)为实验趾;左侧肌腱缝合位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倍的磷酸盐缓冲液)100μL为对照趾。石膏固定。②各组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于术后2,4,8周分别暴露粘连组织、腱鞘和肌腱,观察肌腱粘连形状(肌腱粘连分为4级,Ⅰ级为无粘连,Ⅴ级为广泛粘连)。③各组兔肌腱缝合段组织学观察:于术后2,4,8周取实验趾和对照趾肌腱缝合区切片。随机取2个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计数;2个标本切片做Masson3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2个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肌腱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吻合口光滑,愈合良好,Ⅰ,Ⅱ级粘连,肌腱滑动性好;对照趾吻合口形成Ⅳ,Ⅴ级粘连,与腱鞘很难分离,肌腱滑动性极差。②兔肌腱缝合段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2周组实验趾显著少于对照趾[(708.67&;#177;73.30),(4289.33&;#177;55.79)个/视野]。4周组实验趾多于对照趾[(6734.83&;#177;192.91),(3322.33&;#177;183.32)个/视野]。8周组实验趾和对照趾无明显差异[(3525.17&;#177;166.36),(3267.50&;#177;167.91)个/视野]。③兔肌腱缝合段胶原纤维含量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8周组实验趾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排列规则,胶原束直径一致,胶原纤维成熟。对照趾胶原纤维不规则,胶原束直径大小不一,成熟度有所增加。④兔肌腱缝合段超微结构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胶原原纤维成熟排列规则,粗细均匀,纤维周期横纹清晰,腱细胞细胞质空泡减少。对照趾胶原原纤维不排列,纤维周期横纹不清晰,腱细胞活跃,胞突增多,胞质内大量空泡。结论:①核心蛋白聚糖对胶原的形成和成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胶原束的直径更加一致,达到一个理想的胶原愈合。②延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够明显改善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已成功用于替代动物膀胱、尿道和修复尿道下裂,但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重建阴茎白膜有待观察.目的: 采用同种异体膀胱无细胞移植物替代兔阴茎白膜,观察重建修复效果.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华西组织工程实验室及贵阳医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材料:选用50只雄性健康封闭新西兰兔,动物级别3级,体质量为2.6~3.0 kg,均无包茎及阴茎发育不良,注射生理盐水后无阴茎弯曲,由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12/200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四川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及贵阳医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取10只实验兔膀胱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分为对照组和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组,分别在阴茎背侧切除白膜10 mm×5 mm造成缺损,分别采用白膜原位缝合及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修复,每组20只.②分别于术后2,6,12及24周对2组动物进行阴茎海绵体内快速注射生理盐水诱导阴茎勃起,观察阴茎弯曲情况;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实验兔,于术区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观察修复部位组织结构变化;Stirus 染色检测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阳性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炎性标志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促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阴茎弯曲情况.②修复部位组织结构变化.③炎性标志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促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④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阳性面积.结果:纳入重建阴茎白膜术实验兔40只,2只死于麻醉药物过量,2只死于急性肠炎,其余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6周时弯曲发生率最高,对照组2例,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组1例;术后12周对照组及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组各1例发生弯曲;术后24周对照组1例发生弯曲,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组无弯曲发生.②修复部位组织结构变化:术后2周两组修复部位结构欠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组移植部位可见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内细胞生长,Masson染色显示术区白膜纤维纤细,排列欠规律.术后6周时白膜恢复完整性,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不能辨别,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24周移植部位白膜完整均匀,纤维恢复内环外纵排列,和正常白膜不能区别.③两组术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转化生长因子β1,2周表达最强,术后6周只有少数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有表达,术后12,24周仅有极少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同时间点2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没有差别.④术后2周两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共同存在,比例相当.以后Ⅰ型胶原纤维逐渐增加,而Ⅲ型胶原纤维逐渐减少,术后24周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Ⅲ型胶原纤维已不明显.结论:膀胱无细胞基质移植物修复新西兰兔阴茎白膜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是较为理想的阴茎白膜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中各种原因所致胃长度不足时胃延长的新方法,并与常规方法作比较。方法常规胃小弯延长方法:术中胃充分游离后胃长度过短,无法作吻合者,在胃小弯侧距离胃大弯约7~8厘米作V字形全层切开,拉直后将胃小弯延长.之后间断全层缝合将胃做成管型胃。方法术中在胃小弯侧沿与胃长轴垂直方向取5厘米左右切口,作浆肌层切开,由于粘膜下层与肌层之间结缔组织疏松,粘膜会自切口彭出,在粘膜下层仔细作潜行分离松解粘膜层与肌层,完成后将浆肌层纵向间断缝合一层即可,从而将胃小弯延长。结果两种方法处理胃小弯后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明显不同,改进法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应用改进的胃小弯延长法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许多研究报道青蒿素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临床证实青蒿素对增殖性瘢痕也有抑制作用,但是其机制不详.实验拟验证青蒿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2.5±0.3)kg,兔耳健全,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和青蒿琥酯组(n=12):青蒿琥酯由广西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建立兔耳增牛性瘢痕动物模型,术后第6天,开始向创面基底部及创面灶内局部注射50g/LNaHCOs:青蒿琥酯组各选4只兔分别注射浓度为40,80,120 g/L的青蒿琥酯钠.⑤实验评估:术后28,56 d测定瘢痕发生率及瘢痕增生指数的变化: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瘢痕的变化情况.结果:纳入大白兔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青蒿琥酯可以降低兔耳瘢痕发生率及瘢痕增生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其抑制瘢痕增生效果与青蒿琥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②术后28 d光镜下见青蒿琥酯能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青蒿琥酯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胶原纤维密度下降,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胶原结节或者胶原结节不明显.而对照组真皮层较厚,成纤维细胞密集,胶原纤维旋涡状,形成胶原结节.结论:青蒿琥酯可明显抑制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囊壁的双层间断缝合技术在保胆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在腹腔镜保胆手术中采用胆囊壁的双层间断缝合技术84例,术中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3 d B超观察胆囊壁情况;术后1个月,B超下胆囊功能测试。结果全组84例均在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 d,无胆囊内血肿形成,胆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B超显示全部病例的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结论在开展腹腔镜的保胆手术中,胆囊壁的双层间断缝合技术能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增加保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核素显像检测对断肢再植术后远端血液供应(简称血供)及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作兔大腿中段处环行切口,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后缝合伤口;不全离断组,作兔大腿中段环行切断软组织,仅不离断股骨,修复组织、吻合血管后缝合伤口;离断组,于兔大腿中段完全离断后行再植。后两组分别在术后1,48h,7d行核素显像。结果:3组经术后45d饲养、观察,对照组及不全离断组伤口愈合均佳,无坏死及生长缓慢现象,功能恢复良好。离断组仅运动恢复稍迟缓。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断肢再植术后检测应用中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电针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对黏附分子CD4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6~8个月龄新西兰家兔36只,体质量2~2.75kg,雌雄不拘。②实验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取兔32只,压榨损伤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制备面神经损伤模型。③实验分组: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16只,不作穴位电针刺激,自然恢复;针刺组16只术后立即行翳风、颧髎、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及合谷穴位电针治疗,1次/d,30min/次;另取4只家兔做正常对照组。④实验评估:于术后1,4,7,14d每组分别取4只兔麻醉后,经心灌注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核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D44的表达。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对照组和针刺组兔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术后1d,两组细胞形态正常;术后4d,两组细胞肿胀、胞浆空泡化、染色质溶解、核仁偏移、尼氏小体消失;术后7d,手术对照组有明显神经元的死亡,针刺组仅有神经元变性表现,并出现核仁回归、尼氏小体重现;术后14d,手术对照组神经元的坏死更为明显,针刺组神经元肿胀及变性程度有明显改善。②各组CD44标记阳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数目:正常组,面神经核中有CD44表达。术后1d,针刺组和手术对照组CD44有明显增加;术后4d,针刺组CD44阳性细胞数较手术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术后7d,手术对照组的CD44阳性细胞数目较针刺组增加(P<0.05)。术后14d,两组比较无差别,阳性细胞免疫染色着色不一。结论:穴位电刺激能促进黏附分子CD44在损伤面神经核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核素显像检测对断肢再植术后远端血液供应(简称血供)及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作兔大腿中段处环行切口,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后缝合伤口;不全离断组,作兔大腿中段环行切断软组织,仅不离断股骨,修复组织、吻合血管后缝合伤口;离断组,于兔大腿中段完全离断后行再植。后两组分别在术后1,48h,7d行核素显像。结果:3组经术后45d饲养、观察,对照组及不全离断组伤口愈合均佳。无坏死及生长缓慢现象,功能恢复良好。离断组仅运动恢复稍迟缓。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断肢再植术后检测应用中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吻合后的修复过程中,动脉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结构成分及吻合口段动脉顺应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95~230g。随机分为动脉吻合术后3,7,14,30d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动脉吻合手术组麻醉后,显露游离股动脉中部,切断后以12/0尼龙线行端端吻合。正常对照组只显露股动脉不行动脉切断及吻合术。在体测定大鼠股动脉吻合后3,7,14,30d吻合口段的压力与直径相关数据,分析动脉的顺应性与平均血压的关系。取术后各时间点的动脉段,常规石蜡切片后,分别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显微图像分析测定两种纤维结构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检测各时间点动脉壁弹性蛋白原mRN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大鼠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术后3~14d吻合口段动脉的顺应性逐渐降低,术后14d降低最显著。术后30d有所回升。②术后3~7d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相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术后14和30d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弹性纤维:(0.269±0.039),(0.350±0.062);胶原纤维:(0.684±0.031),(0.691±0.023);对照组:(0.189±0.035),(0.294±0.047),P<0.05]。③术后14d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4.20±0.56,1.66±0.39,P<0.05)。④术后3d动脉壁即有弹性蛋白原mRNA的表达,术后7d为表达高峰期,随后表达逐渐减少。结论:动脉吻合后的修复过程中其可扩张能力呈先减弱后有所回升的变化趋势,这种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与动脉组织结构成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x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d组和30d组术后14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d和30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h开始减少,到术后3d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家兔慢性心肌冬眠模型。RA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完成。实验分组:选择健康家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12)。模型组采用开胸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关胸后继续喂养1个月,造成心肌慢性缺血,构建家兔慢性冬眠心肌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不作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结扎。实验评估:①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程度。②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观察慢性缺血心肌室壁运动情况。③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心肌坏死程度。④苏木精-伊红常规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⑤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结果:术后模型组家兔15只和假手术组1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狭窄程度:模型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直径平均狭窄率为(84.90±4.24)%,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狭窄。②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模型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314,11.938,P<0.01)。③心肌室壁运动情况:静息时模型组左室壁异常运动节段47个。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34个节段出现室壁运动障碍程度先加重而后改善的典型冬眠心肌的双相反应。④心肌坏死程度: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模型组3只家兔出现小灶性透壁心肌坏死,其余12只家兔均未发现心肌坏死。假手术组12只家兔均未发现心肌坏死。⑤心肌组织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纤维肿胀,染色不均匀,横纹模糊,核周水肿;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连接紧密。⑥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情况: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纤维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间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网状或团块状;假手术组心肌间质、血管周围见零星分布的胶原纤维。结论:采用开胸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建立家兔慢性心肌冬眠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止血方法。方法腹腔镜下对8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有蒂浆膜下肌瘤18例,阔韧带肌瘤2例。肌壁间肌瘤及无蒂浆膜下肌瘤68例,其中48例于切开浆肌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20例未用。结果8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失血量10~350mL,平均(90.00±65.69)mL;手术时间(120.76±42.48)min;术后肛门排气(1.84±0.30)d;术后病率0;无1例子宫肌层血肿形成;术后住院天数(7.94±1.60)d,无严重并发症。用药组出血量明显少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一切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器官的手术方法;垂体后叶素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单针间断缝合能减少术后血肿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创伤组织Bcl-2及CD3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真核表达载体与10mmol/L纳米微囊50μL涡旋振荡混匀,静置30min,制备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另设纳米微囊-空载质粒(不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为对照。实验分组: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构建兔耳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另在环切部位的近端腹侧皮肤制备一个直径6mm的圆形创面,作为非缺血对照。转基因组(一侧兔耳慢性创面滴加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100μL)、慢性创面组(另一侧兔耳慢性创面滴加纳米微囊-空载质粒100μL)、非缺血创面组(双侧兔耳非缺血创面滴加纳米微囊-空载质粒100μL)。于术后1,3,7,10,14d,每个时间点麻醉后处死5只动物,以每一创面为中心,切取1cm×1cm正方形组织块(含兔耳全层)。实验评估:①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兔耳创面组织中阳性反应细胞情况。②创面微血管计数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孤立的棕色血管内皮细胞或细胞簇代表1条单独的微血管。③术后14d细胞外基质特殊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①兔耳创面组织中阳性反应细胞:Bcl-2阳性信号表达于创面内皮细胞、炎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正常皮肤及创缘表皮层会出现弱阳性表达。转基因组与非缺血创面组阳性细胞表达及胞浆阳性信号强于慢性创面组,术后3d时差异明显。②创面微血管计数:术后1~14d各组微血管数量逐渐增加,其中转基因组数量最多,慢性创面组数量最少。术后7,10,14d转基因组及非缺血创面组微血管计数高于慢性创面组[以术后7d为例,分别为(20±7),(18±5),(12±4)条/200倍视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术后14d转基因组及非缺血创面组肉芽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粘多糖及胶原纤维,而慢性创面组肉芽组织中含量较少。结论:非病毒载体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肉芽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和调节细胞外基质来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胶原纤维增生及不同照射时间大鼠肺损伤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①选用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和照射组20只。②麻醉大鼠后,对照射组大鼠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剂量单次15Gy,距离1m,照射面积4.5cm×4.5cm,照射剂量率1.5Gy/min。正常对照组未行照射。③照射后5,15,30,60d对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的含量(代表肺组织胶原含量)。放免法测定脯氨酸肽酶的活性(反映胶原降解代谢)。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部病理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肺水肿和肺部炎症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②胶原纤维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组照射后5和15d基质胶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照射后30和60d肺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60d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增生。③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单纯照射后5d间质胶原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照射后15,30,60d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呈递增。④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脯氨酸肽酶活力的变化:照射后60d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19)μg/L和(107.91±14.05)μkat/L;(0.32±0.11)μg/L和(63.50±12.78)μkat/L,t=2.96,5.75,P<0.05,0.01],照射后其余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①大鼠接受放射线照射后早期,出现放射性肺炎,肺间质胶原纤维在局部也开始明显增生;且随着胶原纤维合成的增多,其分解也增加。②照射后时间越长,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