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明景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11-1711
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且最易留瘀,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证,故主张少用或不用。为了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和正确使用炭药,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且最易留瘀,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证,故主张少用或不用.为了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和正确使用炭药,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谈崩漏治疗中炭药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漏乃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古今医家于崩漏治疗时大都或多或少使用了炭药。然而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 ,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 ,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 ,即“血见黑即止” ,且最易留瘀 ,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故 ,故主张少用或不用。本文拟就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 ,以及正确使用炭药的问题 ,加以探析。1 古代文献的记述历代妇科名著 ,如《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妇人规》、《女科撮要》、《傅青主女科》、《妇科玉尺》中 ,有关治疗崩漏的炭药数目繁多。按原生药归类 ,有补阳药、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  相似文献   

4.
崩漏乃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药炒炭用于崩漏的止血由来已久,然而治疗的利弊古今医家说法不一。通过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止血作用,指导炭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淑萍 《陕西中医》2002,23(11):1041-1043
对妇女崩漏的中医治疗 ,祖国历代医学家都尤为重视。明代方广在《丹溪心法附余》中首先提出治疗崩漏的三大治则 ,即“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至今对临床治疗崩漏有指导意义 ,仍是一般用药之基本原则。对此 ,我谈几点临床体会。   1 塞流是关键 治疗崩漏 ,关键在于止血 ,即所谓“塞流”。叶桂曾经说过 :“留得一分自家的血 ,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由此可见止血的重要。在临床运用上 ,须分辨寒热虚实。寒者温之 ,热者凉之 ,虚者补之 ,瘀者消之 ,辨证施治 ,方可见显效。血寒者常用温热药炒炭 ,如炮…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炭药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霆  戴锡孟  黄文政 《四川中医》2002,20(11):16-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属中医血证范畴。古今国家在治疗血证时或多或少使用了炭药。但目前临床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炭药所存原药之性具有对症治疗作用,炭药使用应药随证变,不可拘泥于炭药留瘀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裘庆元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以气虚下陷、血分瘀热、情志过极为主,其治疗崩漏标本兼治,在止血的同时兼顾恢复与之相关病变脏腑的功能,治疗脾虚崩漏则益脾土,升阳气;治疗肾虚崩漏则益精血,调冲任;治疗血瘀崩漏则清瘀热,理气血。总而言之,裘庆元治疗崩漏注重恢复肝、脾、肾的功能以及调摄奇经,冲、任二脉,同时擅用炭药,特别是用升麻炭既止血又升阳,一药两用。  相似文献   

8.
沈梦玥  郑波  熊倩 《中医研究》2023,(11):10-14
炭药止血是中医学常用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为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炭药塞流止血,收集《严氏济生方》《太平圣惠方》《丹溪手镜》等古籍中的炭药方剂,整合古今医家临证施治方法和用药规律,将具有凉血、化瘀、益气、温经、收敛等功效的炭药分类,以便在鼻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出血性疾病临证时选用适宜炭药。出血病机有虚、热、燥、瘀的差异,临证应注重审证求因,灵活选用最佳炭药,实现养阴不留邪,清热不伤阴,止血不留瘀。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查阅整理18部《中医妇科学》统编教材中崩漏章节相关内容,发现各部教材对“崩漏”定义描述类似;病因为“虚、热、瘀”,病机为“冲任损伤”;治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注重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各部教材对“崩漏”的具体辨证分型、选方用药存在一定差异:脾虚证治疗以补气为主,辅以养血敛阴、收涩止血;肾阳虚证主要选方为“右归丸”;肾阴虚证选方以“左归丸”合“二至丸”为主;虚热证用方以“上下相资汤”为多;实热证均以“清热固经汤”治疗;血瘀证选方以“逐瘀止崩汤”为主。各部教材不断丰富“崩漏”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等内容,但部分证型的选方用药与现代医家的临证组方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时可借鉴现代医家对“崩漏”的治疗体会,将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为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临床十余年来 ,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各型崩漏 ,取得了良好疗效 ,特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崩漏的原因很多 ,瘀血是其中之一 ,然而其它原因引起的崩漏 ,日久兼瘀滞 ,如河水之泛滥 ,泥沙俱下 ,久之河道未有不瘀塞者。因此说瘀血既是一种原因 ,又是崩漏的病理产物 ,会反过来加重崩漏的病情。正所谓瘀血不去 ,新血不得归经。笔者在治疗中重用活血化瘀药 ,使瘀血化散 ,经络畅通 ,血行归经。活血化瘀之剂 ,可清涤胞中离经之血 ,这与疏通沟渠 ,修理河床的道理是一样的 ,妄用峻补、固摄、收涩之品 ,则有“闭门留寇”之虞 ,…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