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5)
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以开、阖、枢为表现形式,若枢机畅达,则脏腑气机通畅,阴阳和合;若开阖不利,则脏腑气机阻滞,阴阳失交,出现五脏六腑的相关病变。脾肾阳虚型泄泻的发生亦是由于体内阴阳开、阖、枢枢机不利所引起。因此,此研究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角度来论治脾肾阳虚型泄泻具有重要的临证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6)
泄泻的发生和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故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泄泻病的一种常规思路。本文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肝脾不调型泄泻的病机证治,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理对该病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经典著作中的"开阖枢",涵义隽永:阴阳运转的形象比喻;正邪关系的恰当解说;脏腑功能的完整概括;贯穿于整个中医辨证体系。"枢"的重要性:"辨良莠"、"统开阖",为摄生疗疾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许溪彬  袁海宁  田露  赵宏杰 《光明中医》2023,(16):3109-3112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重要理论之一,其创立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以开阖枢的特点阐释三阴三阳的变化,描述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病理特点。生理上,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病理上,疾病发生是脏腑经络开阖枢作用失调的结果。此文系统梳理开阖枢理论的基本释义、产生源流、理论发展、临床应用等各方面内容,使之更好的用于理论指导及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摘 要〕 三阴三阳开阖枢是阴阳之气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三种状态,其生理功能是以气化活动为体现形式,若发生 障碍必然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升降出入紊乱。而 “ 火热之毒 ” 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 从开阖枢角度出发,治疗痤疮的关键在于调畅枢机,使邪热去而皮肤安。临床上,笔者运用开阖枢理论,以三物黄芩汤为 基础方化裁成畅枢汤,用于治疗痤疮,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开阖枢”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由仲景师推广,经后世医家充实完善,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以“开阖枢”为指导,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少阳枢机不利”。“枢机不利”机体气血不通,阴阳不调,发为水肿。本文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角度探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7.
痛泻要方,中医知名方剂名称。此方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肝旺脾虚病证。痛泻要方最早记载于中医典籍《丹溪心法》,因主治痛泻被普遍认为是治疗肝脾不和证泄泻的经典方剂。但对痛泻要方证的治疗机制的注解,历代医家存在不同的认识。开阖枢理论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文章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痛泻要方证的病因、病机、组方机制,以三阴三阳“开阖枢”对痛泻要方病证进行解读,以期进一步挖掘痛泻要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对三阴三阳气化功能及联系的形象概括和总结。三阳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阳气的释放,三阴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阴气的潜藏。“阳不入阴”是不寐的基本病机,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的正常调节对阴阳协调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六经开阖枢与营卫及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开阖枢学说,历代颇有争议,其交点在于“开”“关”二字。本文从历代注家、版本、文字,及《内经》它篇佐证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证,提出有力的证据疏通了“开关”之梗塞,为后人方便应用开阖枢理论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0.
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立“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并在临床灵活运用疗效卓著。笔者跟师顾植山教授学习其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对“六经欲解时”理论的发挥,及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六经病治法,运用“开阖枢”理论对肺系病证的认识,并将所学五运六气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用于肺系疾病的诊治,取效迅速,体现了顾植山灵活运用中医运气学说,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因机辨理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六经“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道理在于,从阴阳二气分布的多少状况和六经生理功能方面说,太阳、太阴是六经中阳气和阴气最盛的经脉,太阳在表在外,是一身之藩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13.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1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取其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用。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描述的是阴阳离合的运动状态,阐释了自然万物的空间运动规律。基于该理论解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少阳转枢与阳明阖降。另外可以应用“欲解时”理论,通过观察疾病在少阳病与阳明病欲解时的症状变化,辅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万田莉  郑闪闪  金春宇  高蕾  王军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81-1585
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气化思想,张仲景继承发展了开阖枢理论,并将其运用在《金匮要略》疟病的治疗中,使之能结合具体疾病展现出来,为疟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对条文中方证的分析,总结张仲景在疟病中对太阳开、少阳枢和阳明阖,阳明阖和太阳开,太阳开和太阴开这3组开阖枢关系的精湛运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阴阳本体结构"论结合《伤寒论》及《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将扶正祛邪作为辨证论治之实质,把握好开阖枢调控的阴阳走向,以开阖枢正其用,复三阴经内阳外阴之体,进一步阐述扶阳四逆法的内涵及对三阴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内经》开阖枢学说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内经开阖枢学说的临床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验案验证中医分型分经辨治不寐的有效性。方法 以阴阳开阖枢运气理论为辨证大纲,将不寐分为入睡困难型、睡眠间断型、早醒不睡型3类,以疗效为导向,运用经方分经辨证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结果 阴阳失调是失眠的核心病机。入睡困难型责之为阳不入阴,少阴枢机不利;睡眠间断型为两阴交尽,阴极阳复交通不顺;阴不藏阳,少阳枢机不利是早醒不睡型的病机。结论 运用运气理论分型分经辨治不寐安全可靠有优势,执简驭繁,为同仁临证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佩林  袁雯  魏丹  徐慧军 《新中医》2023,55(9):208-212
首先阐述开阖枢理论产生的渊源及理论内涵,其次阐述从开阖枢角度认识妇女围绝经期这一特殊的生理过程。开阖枢升降失常将会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发生,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得出少阴阴枢、厥阴肝阖失常为MPS产生的基础,少阳阳枢、太阴脾开失常为MPS发生的诱因。失眠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较突出的症状,从开阖枢理论认识到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阳三阴气化失常。最后从开阖枢理论角度,阐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结合“六经病欲解时”,选用该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  相似文献   

20.
介绍梁雪教授运用"开阖枢"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从"开阖枢"入手,着眼于降胃气,清肝胆,并总结了"开阖枢"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自拟五味清胆方,以蒲公英、紫花地丁为君药清泄胃火以降胃气,柴胡、郁金、佛手为臣疏肝解郁以清肝胆,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