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己擅用补中益气汤,或补益元气,或升补阳气,或温补脾肾,或合方联用,依证灵活变通;或汤或丸,或朝夕用药,或择时服药,或与六味丸、八味丸交替服用,每每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2.
二至丸源于《医方集解》,由女贞子及旱莲草二味组成,其中女贞子以冬至日收采为佳,旱莲草以夏至日收采为优,故名为二至丸。《医方集解》释:“二至丸补肾,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价廉而功大。”方中女贞子甘、苦、凉,人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经,乌须明目之功效。《本草纲目》谓之能“强阴建肾膝,变白发,明目”。旱莲草甘、酸、寒,人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之功。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引发因素为外邪内侵,发病根本乃肺气不足、脾胃虚弱,重要病机系肾不纳气、肾气不足。辨证论治首当培土生金、补脾益气,六君子汤健脾利湿治本;金水相生,治病求本,补益肾气,纳气复元地黄丸安肾丸主之;脾肾双补、填母补子、补脾益肾,七味都气丸温肾纳气治根。未雨绸缪、防治未病,既病防变,冬病夏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4.
医方是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重要组成,而养生方又是简帛医方的重要内容。养生方主要涉及补益、延年、养颜、房中等,其中补益剂占养生方的一半以上,是养生方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出土文献破损严重,这些内容亟待系统整理。现通过对简帛医方中补益剂的整理,按现代方剂学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补气方、补阳方、阴阳双补方、补阴方四类。同时对补益剂特色进行总结,从而有助于梳理早期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渊源,并为现代中医养生方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 剂型制做不合理蜂蜜是目前丸剂生产的主要赋型剂,但它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所固有的功能和主治范围。凡具有补益肝肾、濡养气血、清燥润肺、润肠通便功能的方剂皆可以蜂蜜为丸。对于慢性及需要滋补的疾病用之更宜。目前出售的十全大补片、补肾强身片、健脑补肾丸之类的水丸和片剂,其效果当不如蜜丸显著。大枣有培土益脾之功,为补脾之圣药。因此,人参归脾丸、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温补脾肾、补养气血之剂,用蜂蜜泛丸,就不如用枣泥糊为丸疗效好。况枣泥有蜂蜜补益之功,而无蜂蜜润肠滑泻之弊,故对因脾肾阳虚,大便溏泻之证用之  相似文献   

6.
薛己治病尤重脾胃,擅用补中益气汤补益元气,或升举阳气,且常与温补脾肾的六味丸、八味丸合用,朝夕分服或择时服药,形成了一套用药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许叔微的脾肾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叔微是一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医家。他不仅对《伤寒论》有精辟的阐发,同时对杂病的辨证论治也很有建树,特别是他的脾肾观,为后世所瞩目。研讨许氏有关脾肾关系的学术思想者,历数百年而不衰,有曰:“补脾不若补肾”、“以肾为主”;有曰:“补肾不若补脾”等,争论纷纭。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评述,兼与同道商榷。“补脾不若补肾”、“补肾不若补脾”质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许叔微的脾肾观有这样一段记载:“许叔微学士《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益脾肾方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5-Fu组、补益脾肾方(高、低剂量)+5-Fu组,每组8只,造模次日开始治疗。模型组口服和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Fu组腹腔注射5-Fu,补益脾肾方高、低剂量+5-Fu组口服补益脾肾方和腹腔注射5-Fu。用药10 d,停药次日处死小鼠,检测小鼠瘤质量、肿瘤抑制率、体质量、脾指数、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补益脾肾方+5-Fu各组瘤质量明显低于5-Fu组和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5-Fu组体质量、脾指数、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CD4/CD8值明显降低(P均0.05),而联合治疗各组体质量、脾指数、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CD4/CD8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补益脾肾方与5-Fu合用可增强抑瘤作用,对氟尿嘧啶所致的免疫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豆科补益类长寿植物药豆科植物中,有长寿记载的补益药为:甘草、补骨脂、墨穭豆、黑大豆、黄芪。黄芪、甘草是培脾土、益元气之品,补骨脂及二豆乃补肾脏,除风气之剂。老人服之脾肾受荫,精气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起“动作不衰”效用。本科植物含有生物硷、甙类、树胶、黄酮等,种子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根据药理研究和临床报导,这五种药有以下效用:  相似文献   

10.
易晓颖  赵良斌  李明权 《中医杂志》2014,(17):1511-1512
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不足为本,湿、浊、热、毒、瘀为标的病机,制定补益脾肾、利湿祛瘀祛风基本方,并采用"晨攻暮补"即晨以攻为主、暮以补为主、每日2次服药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慢性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宋·严用和著《济生方》一书,立论精要,制方切合,善于创新,后世称其方论有“微言精要,信为司命绳墨”之谓。五版高校教材《方剂学》有13首方出自该书,本文兹就严氏运用附子经验小议于后。师古而不泥古,着于创新:方论中以附子命方名达15首之多,制方有继承有发挥,关键在其灵活变通之中。如把仲师之肾气丸和真武汤变通,不减附子,一举创制成济生肾气丸和实脾饮而流传后世,经临床再实践,实为良方。补脾不如补肾,尤重附子:严氏在强调重视脾肾的基础上,提出了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观点。一方面首选附子补肾,加《诸虚门》中的沉附汤治胸膈痞满,饮食不进,肢节痛倦之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在于下焦真阳火衰,脾失温和,寒凝气滞,运化失权,阴阳不和所致。用沉附温补肾阳,坎火温脾和土,中焦之病自治,实为补脾不若补肾之典型例征。一方面善脾肾同补,在《脾胃虚实论》所制11方中偏重于温补,并以补真丸为代表,用附子共5首既壮肾补真火,亦补肾寓于补脾之中。刚柔相济制方,配伍独特:严氏认为用药之道,贵乎配伍,刚柔丰“济乃严氏独创的配伍方法,以附子为例,参附汤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息,自汗盗汗,气虚头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禀赋不足是发病基础。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宜补益脾肾固本为主,兼以化瘀解毒。自拟狼疮方益气养阴、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补而不滋腻,泻而不伤正。能改善贫血、提高血浆白蛋白、保护肝功能,可以减少CTX、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其《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专篇讨论虚劳经文 16条 ,证状 37个 ,脉象 11种 ,立方 7首。笔者就《金匮》对虚劳病治疗的基本特点加以探讨。本篇所论虚劳各种见证 ,涉及脾肾虚损证侯的各占 5条。在治疗上偏重补益脾肾。如 13条小建中汤 ,14条黄芪建中汤 ,16条薯蓣丸和 15条肾气丸均为此而设。在补虚的同时 ,《金匮》又特别注重甘温扶阳 ,如全篇 7方中占 5首。其治虚宜温的观点承袭了《内经》“虚者补之” ,“劳者温之”的治虚原则 ,并取阳生则阴长之意。下面就有关甘温扶阳法在本篇…  相似文献   

14.
马琳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14-115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熟地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芋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肾虚火,并制山芋之温。该方组方严谨,三补三泻,补泻结合,并兼清虚热。方中各药合用,补中有涩,涩中有渗,成为甘淡和平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  相似文献   

15.
自拟固胎丸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温补脾胃、安胎止漏的作用,我们用于临床加减治疗气血虚、脾肾、血热、外伤所致、“滑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严用和的脾肾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济生方》中有关阐述脾肾方面的内容,归纳三点(一,“补脾不若补肾”有其特指性;二,脾胃当“冲和”,肾命有“真火”;三,脾肾并重不可偏废)论述严用和重视脾肾在人体中的意义,同时指出严氏的脾肾学说对后世学术的影响以及不足之处,并对后世谓严用和是一个提倡补肾的医家,指出是“非尽善之举”。  相似文献   

17.
历代宫廷生活饮食丰富,而四体不勤,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难免会过早衰退,如何调理以延续皇帝后妃的健康,是御医们研究的最重大的课题,因此宫廷医学中集中了大量的益寿药膏,健身补酒、长寿丹丸、延年药膳等医方医案,密藏于深宫中。这些补益方药对现代人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择选清代宫廷益寿养颜药酒方10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等5种补益方对环磷酰胺(CPP)造模小鼠脾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ICR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等.结果:5种补益方中,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金匮肾气丸能拮抗CPP引起的脾细胞增殖抑制;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能拮抗CPP引起的脾细胞凋亡;5种补益方均能拮抗CPP所致的脾脏萎缩.结论:5种补益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PP所致脾脏损害的作用,其中以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易黄汤和四妙丸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理法方药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应用也存在相关性。本文基于机理探讨、理法方药及古今对比等方面辨析易黄汤与四妙丸的异同,二方临床均用于湿热为患之病证,立论重视肝脾肾三脏,注重标本兼治,从实虑虚,顾护津液。易黄汤重用山药、芡实,全方五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清热固湿、收涩止带之功,侧重于健脾,药效直达中焦,主治黄带,是为特制之方。四妙丸全方清热燥湿,益肾和脾(胃),利湿力大,重在和胃,药效直达下焦,原治痿证亦可治疗带下病证,是为治疗的常方。现代医学进一步扩大二方的应用范围,已不拘泥于传统医学的带下病及痿证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吴军 《四川中医》2002,20(1):37-37
以培补脾肾,补益气血为治疗原则,自拟参芪汤治疗低血压病104例,结果治愈率82.8%,结论:自拟“参芪汤”,有“感应原样”作用,直接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增加心的排出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使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