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高发于65岁以上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而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长期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死亡等。因此,除了衰老之外,Aβ聚集、tau过度磷酸化、慢性炎症及神经元死亡被认为是AD的主要发病假说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以上假说的AD治疗靶点的研究及药物研发进展。目前进展最快的药物都基于神经保护假说,全部5个小分子AD药物都是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通路而改善AD患者认知障碍的,但是它们的疗效非常有限。基于这一机制的新药研发也主要集中在抑制兴奋性递质受体这一方向,然而进展有限。基于tau假说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tau的磷酸化、异常聚集及病理扩散。然而,由于无法特异性抑制tau的磷酸化,目前进展较快的是tau疫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4个tau相关药物有2个是tau的主动免疫疫苗,均处于Ⅰ期临床中。在Aβ假说方面,药物研发思路主要集中在抑制Aβ合成/聚集、促进Aβ清除上。由于γ-分泌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失败,目前的热点是β-分泌酶(BACE1)抑制剂以及Aβ疫苗。另外,通过抗炎药物抑制患者脑内的长期慢性炎症也被认为是AD治疗的可能手段之一。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尚无成功案例,但仍有以其他炎症因子为靶点的药物,如沙利度胺,处于临床试验中,进展良好,值得期待。总之,目前AD药物研发的主要障碍是药物缺乏临床应用指标,特异性不强,而临床试验多由于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不足等原因而失败。虽然如此,目前仍有82种AD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其中18种进入了Ⅲ/Ⅳ期临床。同时,计算机设计靶向药物及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发展为AD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人脑内老年斑的核心成分,它由细胞产生并聚积以后,可以表现出很强的神经毒性,是诱发AD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Aβ神经毒性的产生过程中线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既充当了Aβ攻击的靶点又担任了Aβ发挥神经毒性的中介。本文将简要介绍线粒体在这种神经损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针对线粒体为靶向的一些相关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目前针对该病已上市的药物多为胆碱酯酶抑制剂,但只能改善AD的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干预AD的疾病进程。双配基-(-)-美普他酚[Bis(9)-(-)-meptazinol,B9M]是依据多靶点导向配体策略设计研发的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同时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催化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能够有效抑制ACh E活性及由其诱导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本研究主要探讨B9M对AD转基因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进而分析其潜在的病理机制。方法选用8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模型,以3个剂量B9M(每天0.2,0.6和2μg·kg~(-1))皮下注射4周,通过筑巢、新物体识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研究B9M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束后将小鼠处死,收集脑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和ELISA等实验,研究B9M对AD小鼠脑内ACh E活性、Aβ含量和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B9M对AD模型小鼠的疾病修饰作用。结果8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筑巢能力明显下降。B9M经皮下给药4周后,B9M给药组的筑巢评分明显高于未给药APP/PS1模型组,提示B9M能够明显提高小鼠的筑巢能力。APP/PS1转基因小鼠新旧物体识别指数为44.09%,接近50%,提示其对新旧物体无识别能力。而B9M连续给药4周可显著提高APP/PS1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进一步表明B9M能够改善AD模型小鼠的识别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B9M给药可明显缩短APP/PS1小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B9M给药组(0.6和2μg·kg~(-1))及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穿越平台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小鼠的游泳速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B9M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探讨B9M作用机制发现,B9M可通过抑制皮质和海马区ACh E活性降低乙酰胆碱(ACh)水解,提高突触间隙ACh含量。B9M可显著降低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可溶和不可溶性Aβ40和Aβ42含量,显著抑制脑组织中胶质细胞的集聚,减少胶质细胞的增生。B9M 2.0μg·kg~(-1)减少Aβ斑块、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的效果最为显著,给药剂量是阳性对照药物多奈哌齐的千分之一。结论 B9M皮下连续给药4周可有效提高8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筑巢和新物体识别能力,改善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B9M通过抑制APP/PS1小鼠脑内ACh E活性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通过减少脑内Aβ斑块、降低Aβ40和Aβ42含量、抑制胶质细胞激活逆转AD相关病理进程,提示B9M具有症状改善和疾病修饰双重作用,是极有潜力的抗AD新药。  相似文献   

4.
Aβ在阿尔采末病(AD)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寡聚化的Aβ分子被认为是AD发病的原发性因子,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神经毒性作用,引发记忆损伤和神经元丢失,以Aβ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开发和应用也已初露端倪。该文对Aβ寡聚体在AD中的毒性作用和以Aβ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开发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GXXXG结构对老年性痴呆相关蛋白功能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β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当前国际抗AD药物研究的热点。Aβ生成抑制剂是抗AD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发现,与Aβ生成相关的蛋白,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γ分泌酶复合物组成蛋白PS-1和APH-1,跨膜区均有一特殊蛋白序列GXXXG的结构修饰,GXXXG修饰通过自身形成二级结构,从而影响下游Aβ的生成和聚集。该文通过阐述GXXXG结构对AD相关蛋白功能的调节,为以GXXXG结构为靶向,进而影响Aβ生成的抗AD药物研究提供思路拓展。  相似文献   

6.
Aβ(β-amyloid peptides,Aβ)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过程中的核心因子。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β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本综述主要针对Aβ的神经毒性及其复杂的分子机制展开叙述,而后同时就其神经毒性机制展开研究两大类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以记忆损伤,认知功能障碍及语言障碍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硫酸软骨素(CS)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Li Cl是发现的第一类tau蛋白激酶GSK-3β特异性抑制剂,通过下调GSK-3β的表达,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和神经营养因子,从而降低Aβ蛋白的毒性和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本研究拟制备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锂(CS-Li),并从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减少细胞骨架损伤、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等方面考察CS-Li对D-Gal和Al Cl3诱导的AD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离子树脂交换法制备CS-Li,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其进行表征。采用透射电镜(TEM)、Th T结合实验、圆二色谱法(CD)、细胞活性实验和荧光显微镜等方法来考察CS-Li对Aβ1-42聚集的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S-Li对冈田酸(OA)诱导的SH-SY5Y细胞骨架损伤的抑制作用。采用皮下注射D-Gal和Al Cl3灌胃法构建AD小鼠模型,皮下注射D-Gal和Al Cl3连续给药30 d后,通过新物体识别和Morris水迷宫等行为学方法考察CS-Li对AD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精神状况的改善作用。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鼠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小鼠海马体神经元形态结构、神经元之间突触的数目、髓鞘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考察CS-Li对AD小鼠海马中p-Tau(ser396)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采用离子树脂交换法成功的制备了CS-Li,FTIR光谱结果显示,1741 cm-1和1558 cm-1附近的羰基上羧酸盐的偶合峰明显增强,表明Li+已经成功的结合到了CS的羧基上,CS-Li中Li+含量为6.051 g·kg~(-1)。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CS-Li有效地抑制了Aβ1-42的聚集。通过TEM、Th T结合实验、圆二色谱实验结果显示,CS-Li可以有效的抑制Aβ1-42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表明,CS-Li保护SH-SY5Y细胞拮抗OA诱导的细胞骨架结构损伤。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给药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给药组与模型组穿过平台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总探索时间无显著差异,给药组小鼠较模型组对新物体的辨别率显著得到提升(P<0.01)。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经CS-Li治疗的小鼠的海马体CA1区突触明显增多,髓鞘结构和线粒体结构更为完整。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CS-Li可以抑制D-Gal和Al Cl3诱导的AD小鼠海马内Tau蛋白在Ser396位点过度磷酸化。结论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S-Li,可以抑制Aβ1-42的聚集,减少细胞骨架损伤,调节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改善D-Gal和Al Cl3诱导的AD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改善小鼠海马神经元存活及突触超微结构,CS-Li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多靶点治疗AD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因素、多环节机制介导的复杂疾病,"一药多靶位"药物可能是防治AD最有前途的方向。新型益脑双联体[Bis(n)-Cognitin]是本研究小组改造自他克林的高活性抗AD双联体。实验研究表明,Bis(n)-Cognitin可同时作用乙酰胆碱酯酶、β-分泌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等多个AD重要靶标,具有抑制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阻断神经兴奋性毒性、降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改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在体对抗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防治AD的高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损害,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依据AD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靶向药物β淀粉样蛋白(Aβ)单克隆抗体阿度奴单抗和来卡内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AD的治疗,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甘露特纳在中国批准上市,β分泌酶抑制剂、抗Aβ疫苗、tau蛋白聚集抑制剂等创新药物也表现出对AD的治疗潜力并先后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梳理近年来治疗AD的创新药物研究进展,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策略,为治疗AD和开展相关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β-淀粉样蛋白(Aβ_(42))以其特有的一级结构使其易发生聚集和沉积,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典型的及基本的病理学特征之一。这些Aβ_(42)的聚集体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很大,其中Aβ_(42)寡聚体(Aβ_(42)O)为主要神经毒形式,最终引起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靶向Aβ_(42)O的制剂,不论是抗体制剂,还是化合物制剂,或来自天然药物组分,已有许多报道,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β_(42)O的进一步沉积(被认为是Aβ_(42)O的储存库),以及Aβ_(42)O的细胞毒性。然而,不同的制剂在结合Aβ_(42)O或Aβ_(42)时结合的靶部位不同,引起的效应或细胞保护作用也是不同的。由于Aβ_(42)O存在构象多样性,这是否会导致毒性效应的差异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不同的靶向Aβ_(42)O的抗体或药物制剂,研究了它们对Aβ_(42)O的定向靶向性和相应的功效,发现这些制剂的功效与它们靶向Aβ_(42)分子的位点之间有着复杂但统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抗Aβ_(42)O药物的定向设计或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Aβ毒性级联损伤是其核心病理之一。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苷元为京尼平。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京尼平具有抗Aβ毒性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内质网应激、抗炎症反应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从分子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近年来栀子苷及京尼平治疗AD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有关文献,以期为栀子治疗AD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症(AD)是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性疾病,主要以语言、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受损及人格改变为特征,目前还没有治疗AD的特效药物,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普遍认为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tau蛋白假说、神经炎性损伤假说、胆碱能缺失假说和氧化应激假说等多种机制。海洋蕴藏着大量的藻类生物,研究表明来源于海藻的天然产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具有开发成为治疗AD药物的潜力。我国自主研发的昆布来源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已进入抗AD临床III期实验,为AD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本文从AD不同发病机制假说角度综述具有抗AD潜力海藻来源的天然产物及其作用机理,为抗AD海藻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据表明,β淀粉样肽即Aβ的自我聚集是阿尔兹海默病(AD)重要的发病因素。因此,Aβ聚集抑制剂被认为是潜在的AD治疗候选药物。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的Aβ聚集抑制剂筛选系统。通过采用拼接PCR技术(assembly PCR),克隆了人源Aβ42的cDNA并将其插入到分别含有酵母转录因子GAL4转录激活区(GAL4AD)与DNA结合区(GAL4BD)的两个表达载体中。通过以上两个载体的共转化实现了两个融合蛋白GAL4AD-Aβ42与GAL4BD-Aβ42在AH109酵母菌株中的共表达。由于Aβ42片段在酵母中的自我相互作用使GAL4转录因子的活性在酵母中得到重建,从而激活了依赖于GAL4活性的四个报告基因HIS3,ADE2,lacZ与MEL1的转录与表达。以上报告基因的正常表达使具有多种营养缺陷表型的AH109酵母获得了在缺乏组氨酸与腺嘌呤的合成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能力。通过采用生长抑制作为筛选标记,应用本系统对红景天属植物的Aβ聚集抑制活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发现本属植物很可能成为Aβ聚集抑制剂发现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采末病(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类型,以高发病率、高致死率著称。尽管目前还缺乏公认的针对疾病病因的关键靶标,通过干预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反应假说涉及的各环节发挥预期疗效仍为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抑制Aβ寡聚化以及通过外周系统清除Aβ的干预策略。研究表明,一些针对Aβ相关通路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此同时,在线粒体功能紊乱、神经营养因子、多靶点治疗研究中的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AD治疗策略的研究领域,这些必将会加快寻找新型高效AD治疗药物的步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D治疗药物的重要研究进展,对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研究动向作了简要展望,以期为未来AD治疗药物的开发及应用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瑞香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自噬的影响以及对AD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3个月龄后开始灌胃给药。药物治疗3个月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瑞香素对AD模型小鼠空间探索和记忆能力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AD模型小鼠海马脑组织Aβ1-40、Aβ1-42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瑞香素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light chain 3 Ⅱ,LC3-Ⅱ)、beclin-1及p62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原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瑞香素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原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脑组织中Aβ水平增多,而瑞香素减少模型小鼠Aβ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D模型小鼠海马区LC3-Ⅱ及beclin-1显著降低,p62显著增加,而瑞香素可上调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LC3-Ⅱ及beclin-1表达并抑制p62的蛋白表达。结论 瑞香素通过上调LC3Ⅱ和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增强自噬,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及行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为基本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聚集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可能是AD发生的原发性病理因素之一,并提出Aβ是目前AD治疗药物研发中主要的靶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以Aβ为靶点治疗AD的最新研究概况,旨在为AD的新药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障碍,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尚未有能彻底治愈的有效药物。AD的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脑细胞内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NFT)。AD病因及分子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不明确,其中Aβ级联假说、自由基学说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占主要地位。目前临床上治疗AD主要以西药为主,但具有毒性大、易耐药等局限性。研究发现,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如多糖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抗Aβ沉积、抗NO诱导的神经毒性、抗氧化应激、抗自由基损伤、抗炎症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方面的作用,使其可以从多靶点的角度来对AD进行防治。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多糖对AD的防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微生物多糖、植物多糖和动物多糖防治AD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微生物多糖:保护神经细胞和突触,AD早期海马和内嗅皮质区域会出现神经元和突触的缺失,因此保护神经细胞和突触对于AD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灵芝多糖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提高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提高大鼠记忆能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AD大鼠海马内降低的突触素/突触来实现的。植物多糖:(1)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Aβ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Aβ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从而加剧过氧化作用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例如肉苁蓉多糖能明显升高AD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内丙二醛含量,使脑内的氧自由基减少,所以肉苁蓉多糖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损伤、加速体内自由基的清除以及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来实现的。(2)改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NFT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痴呆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山茱萸多糖可通过抑制p-tau(Ser422)和p-tau(Ser396)生成,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3)抑制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A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D患者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的神经元丢失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所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延缓AD的病程进展。(4)改善能量代谢,脑组织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如葡萄糖代谢降低是AD患者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因此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代谢障碍是目前抗痴呆的一个策略。宁夏枸杞多糖可通过缓解脑内葡萄糖代谢障碍从而改善衰老状态。动物多糖:改善中枢胆碱能系统,乙酰胆碱(ACh)是脑组织内重要的神经递质,脑内细胞外液中ACh的变化与认知功能的改变具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多糖具有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在抗AD药物开发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致病性β-淀粉样蛋白(Aβ1-42)纤维形成及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黄素-T(Th-T)荧光分析法观察黄芩素对抗Aβ1-42纤维化效应;应用噻唑蓝(MTT)法,观察黄芩素对抗Aβ1-42对PC12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Th-T荧光分析显示:黄芩素对Aβ1-42纤维形成和聚集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预聚集的Aβ1-42纤维也有明显解聚作用(P<0.01);MTT法显示:黄芩素能显著降低Aβ1-42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P<0.01)。结论黄芩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Aβ1-42纤维形成和聚集,并显著降低Aβ1-42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提示黄芩素有可能成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有效策略可以治疗AD,FDA批准的一些药物分子仅能部分缓解AD症状。一般认为,导致AD的核心原因是大脑内Aβ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聚集和沉积。因此,减少这些蛋白的聚集和沉积被认为是可能有效治疗AD的策略,包括抑制生成、抑制聚集和直接清除。目前,临床上在测试的治疗策略包括:(1)针对Aβ的疫苗与抗体;(2)针对tau的疫苗与抗体;(3)聚集抑制剂;(4)β-内切酶等酶的抑制剂;(5)炎症抑制小分子;(6)其他。本文综述这些治疗策略,包括已经宣告失败的临床试验,希望为开发新的AD治疗策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根据特异性结合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α-倒捻子素,筛选发现具有抑制Aβ聚集能力的模拟寡肽,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具有竞争α-倒捻子素与Aβ特异性结合的模拟肽,分析同源序列;根据特征同源序列,合成寡肽;采用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检测合成寡肽与Aβ的结合力;用特异性检测Aβ聚集程度的荧光素硫磺素T(Thioflavin T,Th-T),检测合成寡肽抑制Aβ聚集的能力;采用分子对接技术(Molecular Docking)和对Aβ进行定点突变,探讨合成寡肽抑制Aβ聚集的机制。结果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获得特征同源序列DPN(N为酸性或碱性氨基酸);根据此特征同源序列合成的寡肽,能特异性结合Aβ;其中DPH能显著性的抑制Aβ的聚集,其作用机制与破坏Aβ分子内第23位天冬氨酸(D23)与第28位赖氨酸(K28)之间的分子内盐桥有关。结论 具有特征性序列DPN的寡肽能竞争α-倒捻子素与Aβ的特异性结合,其中DPH可通过破坏Aβ分子内D23与K28之间的分子内盐桥,显著性的抑制Aβ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