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与绝经的关联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963例40~60岁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月经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填写改良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mKM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水平。收集参与者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状态、收入、居住地等社会人口资料。研究不同绝经状态女性胆固醇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LDL-C升高的发生率,并分析年龄、绝经状态、FSH、E_2、社会人口等因素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963例参与者平均年龄(51.0±5.6)岁,其中绝经前期302例(31.4%),围绝经期197例(20.5%),绝经后期464例(48.2%),绝经后参与者的平均绝经年龄(49.9±3.8)岁。在所有参与者中,绝经前期mKMI总分(6.36±6.43)显著低于围绝经期(10.30±7.88)和绝经后期(10.35±7.97)(P0.001)。绝经前后平均TC、LDL-C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FSH、LH水平呈上升趋势,E_2水平呈下降趋势(P0.001)。所有参与者中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为13.3%,LDL-C升高比例为15.0%,从绝经前期过渡到围绝经期、绝经后期的过程中,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SH≥40IU/L是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21,95%CI=1.429~5.569,P=0.003;OR=2.587,95%CI=1.356~4.937,P=0.004),调整FSH水平后,年龄、绝经状态、E_2水平、社会人口因素与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相比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TC、LDL-C上升,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增加,FSH水平升高可能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内在机制,降低FSH水平可作为绝经激素补充治疗的目标和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评估工具并检验其效能,为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际机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法构建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评估指标,形成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评估工具初稿;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78例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调查,形成正式评价工具。结果: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评估工具包括2个维度5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总分值在0~100分,ROC曲线下面积(AUC)0.868(95%CI 0.771~0.964),诊断界值为64分,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72.4%,阳性预测值为74.4%,阴性预测值为85.7%,准确度为79.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工具有助于评估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功能水平,为早期预防围绝经期女性肌肉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宫并随访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术后2年随访的血β-h CG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恶变组和治愈组。根据患者清宫术前血常规检查结果计算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及衍生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①在符合条件的206例患者中,29例(14.08%)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恶变组患者L[(1.23±0.35)×10^9/L vs(1.69±0.50)×10^9/L]及PLT[(165.0±37.0)×10^9/L vs(213.7±52.3)×10^9/L]和PLR(120.1±51.1 vs 156.4±52.6)明显低于治愈组(P<0.001);恶变组NLR(3.71±0.99 vs 2.97±1.46)和dNLR(4.14±2.24 vs 3.13±2.86)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②孕周、L、PLT、PLR、d NLR、NLR、血β-h CG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标志物联和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AUC值为0.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5.5%;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07,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68.9%;炎症和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91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2.5%,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单一参数。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8.4周、PLT≤180×10^9/L、NLR>3.24、PLR≤113.6及血β-h CG>94654 U/L是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后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561(95%CI 3.776~41.788)、7.934(95%CI2.459~25.600)、8.261(95%CI 2.343~29.127)、5.182(95%CI 1.146~23.426)、10.743(95%CI3.030~3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术前外周血中PLT、L、NLR、PLR及血β-h CG等组成的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其恶变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绝经年龄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在甘肃省居住≥1年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3—11月期间展开横断面调查。结果 (1)共调查8 500人,最终纳入分析7 236人。初潮年龄≤12岁者461例(6.4%),13~14岁初潮者2 335例(32.3%),15~16岁初潮者2 838例(39.2%),≥17岁初潮者1 602例(22.1%)。(2)共1 673例女性绝经,平均绝经年龄为(47.9±3.3)岁。随着初潮年龄的增加,绝经年龄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早是绝经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并且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月经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越早;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对Ⅱ型胎心监护解读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民航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481例孕产妇分娩前20 min胎心监护图形。根据新生儿脐带血血气pH<7.20和(或)碱剩余(BE)<-12 mmol/L分为酸中毒组(137例),其余为非酸中毒组(344例)。探讨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单位时间减速面积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与新生儿酸中毒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酸中毒组单位时间减速面积[6.297(2.78~7.42)m^2/20 min]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31.64±17.72)%]均显著高于非酸中毒组[2.99(1.12~3.99)m^2/20 min,P<0.001;(20.20±15.17)%,P<0.001]。分娩前20 min图形单位时间减速面积AUC为0.722(95%CI0.661~0.783),预测酸中毒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8%和60.09%。减速持续时间比例AUC为0.678(95%CI0.614~0.742),预测酸中毒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3%和68.20%。经过验证,这两项胎心监护减速特征对判断酸中毒的敏感度为66.67%和61.90%,特异度为75.00%和65.38%。单位时间减速面积的AUC大于减速持续时间比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5,P<0.05)。结论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单位时间减速面积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对辅助Ⅱ型胎心监护的解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绝经症状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不同绝经症状妇女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366例就诊于更年期门诊的妇女按月经状态分成围绝经期组(n=104)、绝经早期组(n=194)、绝经晚期组(n=68),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和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绝经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异常者占46.99%(172/366),Kupperman评分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393,P>0.05);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t=2.899,P=0.004;t=2.371,P=0.019)。SDS异常者占11.20%,各组间SDS评分无差异。改良Kupperman评分与SDS评分具有相关性(18.58±9.05vs33.60±9.44,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9,P=0.000)。结论:绝经症状评分绝经妇女高于围绝经妇女,抑郁评分与绝经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需关注妇女的绝经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MS)严重威胁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心环节是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性激素水平发生一系列改变,对血脂代谢和骨密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但该阶段女性发展为MS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MS的发生,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降低绝经妇女MS的发生率。现对女性性激素与MS的关系、MS的流行概况、治疗和管理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妊娠女性重度子痫前期的辅助诊断模型,并建立个体诊断重度子痫前期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6387例孕妇病历资料,按是否发生重度子痫前期,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n=192)和非重度子痫前期组(n=16195)。对两组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等各项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诊断模型,应用R语言软件中回归建模策略程序包建立诊断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对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效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儿生长受限以及生化指标中尿酸、磷、同型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乳酸脱氢酶是重度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OR>1,P<0.001);白蛋白、钙是重度子痫前期的保护因素(OR<1,P<0.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9个预测变量,建立辅助诊断重度子痫前期的列线图。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诊断重度子痫前期的AUC为0.891,最佳阀值为0.016,预测敏感度与特异度分...  相似文献   

11.
<正>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情绪的改变,其中抑郁症状突出[1]。董胜莲等[2]报道,我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3.80%。度洛西汀(Duloxetine)是一种新型的平衡高效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为探讨度洛西汀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西酞普兰为对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内病灶大小用于预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及子宫内膜癌(EC)最佳阈值和AH及EC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就诊,因各种原因行宫腔镜诊刮及子宫内膜病灶切除的绝经后女性共53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AH及EC的危险因素。按有无绝经后出血(PMB)分为两个亚组,分别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和病灶大小的最佳阈值。结果:(1)AH及EC的发生率4.32%,PMB患者和无PMB患者AH及EC的发生率分别为8.18%和2.67%。(2)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增厚、病灶较大、内膜边界不清、内膜血流信号丰富是AH及E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厚度最佳阈值,非PMB患者为9.8 mm, AUC为0.718,敏感度66.7%,特异度78.7%;PMB患者为7.0 mm, AUC为0.832,敏感度85.7%,特异度76.0%。病灶大小最佳阈值,非PMB患者为12.7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社区中老年妇女泌尿生殖道症状及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12月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及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范围内3 000名40~70岁的女性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结果 3 000名女性中,回收有效问卷2 601份,有效应答率86.70%,平均年龄为(53.61±7.06)岁。PFD患病率为65.24%(1 697/2 601)。阴道分娩者与剖宫产者PDF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68.23%(1 239/1 816)和58.90%(364/618)。阴道分娩者PFD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D的危险因素为围绝经期及绝经期(OR=1.740,P0.05;OR=1.147,P0.05)、患有躯体疾病(OR=1.489,P0.001)、使用围绝经期药物(OR=1.748,P0.001)、患有外阴阴道萎缩(OR=2.840,P0.001)。保护因素为剖宫产(OR=0.683,P0.001),高中学历(OR=0.758,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月经情况、分娩方式、躯体疾病、围绝经期药物应用情况及学历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围绝经期相关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女性职工共596位,年龄在40~60岁之间,以问卷形式调查其围绝经期月经状况、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程度以及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结果①本次收回有效问卷557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6.3±3.7)岁,其中已绝经者63人,自然绝经者45人,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7.7±4.7)岁;手术绝经(切除卵巢者)10人;药物绝经2人。从出现月经紊乱到绝经平均(1.6±1.5)年;②557名职工中,出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者331人,其中对于更年期症状可治疗表示"完全知道"者45(13.6%);对围绝经期症状"知道一些"的281人(84.9%),表示"完全不了解"者5人(1.5%)。绝经远期危害中,知道"骨质疏松"者291人(52.2%),知道"心脑血管疾病"者170人(30.5%),知道"阿尔兹海默症"者59人(10.6%),知道"反复泌尿系感染"者162人(29.1%)。所有受调查者中正在使用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症状者69人(12.4%),其中33人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治疗(5.9%),39人使用中药类药物治疗(7.0%),其中3人两者均用(0.5%);③557例中有围绝经期症状者331人,占59.4%,平均Kupperman绝经指数为11.9分(量表最高63分)。331人中有症状但未绝经者291人,平均绝经指数为11.1分;有症状且已经绝经者40人,绝经指数为16.5分。在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中,各项症状发生率从19.9%~77.6%不等。大多数发作者症状为轻至中度,重度者仅占0.6%~3.3%。结论女性医护人员围绝经期状况应引起重视。从事医疗行业女性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优于一般妇女群体,寻求药物治疗控制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比例也高于一般妇女人群,但仍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0例(年龄23~76岁)女性按照STRAW分期系统分为育龄对照组(20例)、围绝经期组(17例)、绝经早期组(21例)、绝经晚期组(22例)和HRT组(10例)共5组。对其基本情况和认知功能进行调查,认知功能的调查采用多维度测试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言语流畅性测验(VFT)、复杂图形测试(CFT)。并测定其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血清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各项认知功能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P<0.05),HRT组各项认知功能测试得分除DST2(倒背数字得分)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P<0.05)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E2和T水平与CFT2(耗时)呈负相关(P<0.05),与AVLT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FSH水平与CFT2呈正相关(P<0.05),与AVLT、MMSE、DST1(顺背数字得分)、DST2和VFT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E2、T水平下降及FSH水平上升,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宫颈阴道上皮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产科45例患者(月经正常女性18例,围绝经期女性14例,绝经后期女性13例)宫颈阴道组织AQP2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进行分析.结果:AQP2mRNA在宫颈阴道上皮中均有表达,月经正常组、围绝经组及绝经组宫颈阴道组织中AQP2mRNA表达量依次降低,月经正常组AQP2mRNA表达水平强于围绝经组和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发现AQP2mRNA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r=-0.479,P<0.05),与血浆渗透压呈负相关(r=-0.285,P<0.05),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530,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宫颈阴道上皮中AQP2mRNA的表达下降,可能导致阴道分泌物减少,是引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阴道干涩等症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CA125、HE4及ROMA指数诊断绝经前与绝经后卵巢癌价值。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运用诊断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对S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DOR)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CA125诊断绝经前及绝经后卵巢癌,合并AUC分别为:AUC=0.860±0.030,AUC=0.930±0.025; HE4诊断绝经前及绝经后卵巢癌,合并AUC分别为:AUC=0. 800±0. 035,AUC=0.920±0.025; ROMA诊断绝经前及绝经后卵巢癌,合并AUC分别为:AUC=0.910±0.025,AUC=0.930±0.020。结论:血清CA125、HE4、ROMA指数对卵巢癌诊断都有重要价值。无论绝经与否,ROMA指数的诊断效能均高于血清CA125及HE4,且敏感性较高,可以提高卵巢癌早期发现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重点探讨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预测内膜恶变风险的内膜厚度阈值。方法:选择245例绝经后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后出血(PMB)组(124例)和无PMB组(121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PMB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及子宫内膜癌(EC)的发生率(22.58%)明显高于无PMB组(4.13%)(P<0.05)。②PMB组中良性病变患者(96例)与AH/EC患者(28例)之间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合并高血压、足月产次、流产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子宫内膜厚度≥10 mm是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伴PMB患者发生AH及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无PMB组中良性病变组(116例)与AH/EC组(5例)之间子宫内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ROC曲线分析:PMB组以子宫内膜厚度8.5 mm作为预测AH及EC的最佳阈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58.3%。无PMB组以子宫内膜厚度10.5 mm作为预测AH及EC的最佳阈值,AUC为0.94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1.0%。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伴PMB患者均应行进一步病理检查排除癌变,而不伴PMB的子宫内膜恶变率低,若无合并高危因素、子宫内膜厚度<10.5 mm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对Ⅱ型胎心监护解读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民航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481例孕产妇分娩前20 min胎心监护图形。根据新生儿脐带血血气pH7.20和(或)碱剩余(BE)-12 mmol/L分为酸中毒组(137例),其余为非酸中毒组(344例)。探讨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单位时间减速面积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与新生儿酸中毒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酸中毒组单位时间减速面积[6.297(2.78~7.42)m~2/20 min]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31.64±17.72)%]均显著高于非酸中毒组[2.99(1.12~3.99)m~2/20 min,P0.001;(20.20±15.17)%,P0.001]。分娩前20 min图形单位时间减速面积AUC为0.722(95%CI0.661~0.783),预测酸中毒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8%和60.09%。减速持续时间比例AUC为0.678(95%CI0.614~0.742),预测酸中毒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3%和68.20%。经过验证,这两项胎心监护减速特征对判断酸中毒的敏感度为66.67%和61.90%,特异度为75.00%和65.38%。单位时间减速面积的AUC大于减速持续时间比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5,P0.05)。结论产时胎心减速特征(单位时间减速面积和减速持续时间比例)对辅助Ⅱ型胎心监护的解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