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1245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是否LVSI及宫旁浸润分为LVSI组、无LVSI组和宫旁浸润组、无宫旁浸润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脉管及宫旁浸润危险因素。结果:1245例LVSI率14.1%(175/1245),宫旁浸润率1.85%(23/1245)。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的发生与病灶类型、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子宫颈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切缘阳性、宫旁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淋巴转移情况分层分析发现,在淋巴未转移组LVSI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子宫颈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病理为鳞癌、子宫颈深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较于非内生型、非鳞癌、子宫颈浸润浅肌层、无淋巴转移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是发生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与病灶类型、子宫颈浸润深度、累及阴道、累及宫体下段、切缘阳性、淋巴转移、LVSI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累及宫体下段、淋巴转移相较于非内生型、未累及宫体下段、无淋巴转移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是发生宫旁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子宫颈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内生型的子宫颈鳞癌患者更可能发生LVSI;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累及宫体下段、淋巴转移的患者更可能发生宫旁浸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在绝经后与育龄期患者中的临床特征比较。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根据是否绝经分为育龄期组(59例)和绝经组(1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育龄期组相比,绝经组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表现多样、B超诊断符合率及术前诊断符合率较低。在囊肿直径( t=2.091,P=0.042)、发病至术前时间( t=2.160,P=0.048)及肿瘤性质方面(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t值分别为0.709、0.737、0.619,均P>0.05),在手术方式、扭转方向、扭转圈数上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7、1.393、2.063,均P>0.05)。育龄期组与绝经组相比较,在B超诊断符合率(χ2=5.631,P=0.018)、术前诊断符合率(χ2=7.401,P=0.007)、术中冰冻应用率(χ2=6.941,P=0.008)方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同育龄期患者相比,绝经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导致术前诊断符合率低、治疗延迟,且由于绝经后患者卵巢肿瘤恶性率较高,致使手术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报告患者,26岁,因外阴瘙痒3年,发现外阴肿物2~+年于2016年4月25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瘙痒,伴有淡黄色渗出液,无疼痛、肿物,外院按湿疹治疗,瘙痒逐渐缓解。2年前偶然中发现左侧外阴有核桃大小肿块,后呈进行性增大,遂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见左侧大阴唇有一约7 cm×8 cm×5 cm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余未见异常。以"外阴肿瘤(左侧)"收住我科。入院后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FRP2基因表达降低对人绒毛膜外滋养细胞HTR-8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稳定降表达SFRP2基因的稳克隆细胞株,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评估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水平,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球能力。结果:慢病毒转染SFRP2基因后,与HTR-8-vector组相比,HTR-8-shSFRP2-1/2组的穿膜细胞数增多、迁移距离增加; Vimentin、N-cadherin、MMP-9、MMP-2和Nanog、Oct4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增加(P0.05)。给予Wnt抑制剂XAV 939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受到抑制,HTR-8-shSFRP2-1/2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及干性减弱。结论:降表达SFRP2基因可促进人绒毛膜外滋养细胞HTR8的迁移、侵袭能力和干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有开腹、腹腔镜及机器人等手术治疗方式。既往研究多针对各种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及高危因素,但对于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经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宫颈癌并经手术治疗的776例住院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户籍所在地及血型患者的结婚年龄、孕次、产次、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就诊原因、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类型等临床特征。结果 776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9.8)岁,64.4%(500/776)为本省外市,88.5%(687/776)为鳞癌,7.3%(57/776)为腺癌,余为宫颈腺鳞癌及其他特殊病理类型(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35、36~49、≥50岁患者孕次、产次、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就诊原因、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婚年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省市、本省外市、外省市患者结婚年龄、产次、初潮年龄及初产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就诊原因、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患者孕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病理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仍以鳞癌为主,多为中老年人,且本省外市患者居多。另外,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血型及地区分布无关,但与年龄相关,故应加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老年人的宫颈癌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24~77岁,孕次为0~10次,产次为0~9次,绝经年龄为30~60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40. 75%)及阴道不规则流血(38. 87%)多见。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14. 84%(150/10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浸润宫颈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切缘阳性、累及阴道以及累及子宫下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OR=1. 671)、肿瘤浸润深度 1/2子宫颈全层(OR=4. 452)、宫旁浸润(OR=2. 983)、脉管浸润(OR=4. 306)、肿瘤累及子宫下段(OR=1. 83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宫旁浸润、脉管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的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患者,31岁,因经期延长4月,子宫颈活检发现子宫颈癌1月,于2017年12月7日入我院。患者4月前经期延长,延长至2周,量少,色偏黑,自诉于当地医院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阴性,盆腔B超检查示宫腔积血。1月前行阴道镜检查并行子宫颈活检,病理拟诊“子宫颈癌”,建议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遂于我院病理科会诊病理切片结果示:子宫颈小块鳞状细胞癌Ⅲ级。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3岁,经期3~5天,周期24~26天。生育史:G4P1,患者于10年前、5年前均因“胎儿畸形”于当地医院行“引产术”;9年前足月顺产一男活婴,现体键;4年前因“葡萄胎”行清宫术,术后病理结果不详,随访β-hCG持续阴性。3年前因“双侧卵巢囊肿”于当地医院行“左侧附件切除术+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病理结果不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宫并随访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术后2年随访的血β-h CG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恶变组和治愈组。根据患者清宫术前血常规检查结果计算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及衍生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①在符合条件的206例患者中,29例(14.08%)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恶变组患者L[(1.23±0.35)×10^9/L vs(1.69±0.50)×10^9/L]及PLT[(165.0±37.0)×10^9/L vs(213.7±52.3)×10^9/L]和PLR(120.1±51.1 vs 156.4±52.6)明显低于治愈组(P<0.001);恶变组NLR(3.71±0.99 vs 2.97±1.46)和dNLR(4.14±2.24 vs 3.13±2.86)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②孕周、L、PLT、PLR、d NLR、NLR、血β-h CG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标志物联和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AUC值为0.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5.5%;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07,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68.9%;炎症和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91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2.5%,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单一参数。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8.4周、PLT≤180×10^9/L、NLR>3.24、PLR≤113.6及血β-h CG>94654 U/L是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后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561(95%CI 3.776~41.788)、7.934(95%CI2.459~25.600)、8.261(95%CI 2.343~29.127)、5.182(95%CI 1.146~23.426)、10.743(95%CI3.030~3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术前外周血中PLT、L、NLR、PLR及血β-h CG等组成的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其恶变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