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囊胚发育速度(D5或D6)分别对35周岁以下女性不同等级冻融囊胚(优质冻融囊胚或非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取卵年龄35岁,行D5或D6冻融囊胚移植的周期1 539个,根据移植囊胚数目和囊胚等级,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83个移植周期)、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838个移植周期)、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194个移植周期)、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24个移植周期)。各组内再根据冷冻前形成的囊胚时间,分为D5组和D6组,比较各组内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46.88%)和种植率(46.88%)高于D6组(分别为33.08%和33.08%),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6组(41.67%vs.31.01%,P0.05),临床妊娠率(54.54%vs.47.47%)和继续妊娠率(88.89%vs.76.00%)均高于D6组,早期流产率(11.11%vs.22.67%)低于D6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50.85%vs.52.83%)、种植率(51.41%vs.52.83%)、早期流产率(18.89%vs.17.86%)、继续妊娠率(80.00%vs.80.31%)与D6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78.40%vs.74.86%)、种植率(61.48%vs.59.38%)、早期流产率(7.90%vs.9.70%)、继续妊娠率(91.52%vs.88.06%)与D6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中,囊胚的发育速度对非优质冻融囊胚的发育潜能可能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不大。因此,在35周岁以下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若无优质囊胚,可考虑优先选择D5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进行复苏囊胚移植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期间,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192个复苏囊胚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及是否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相关(分别为P=0.027,OR值1.647及P=0.037,OR值0.437)。随年龄增加妊娠率和种植率呈下降趋势(≤30岁:61.4%和44.1%;31~34岁:53.8%和36.6%;≥35岁:39.0%和25.3%)。PCOS患者妊娠率和种植率分别为37.8%和25.0%,明显低于非PCOS患者(58.2%、42.5%)。戊酸雌二醇(E2V)起始剂量及用黄体酮前E2V的用药天数、总量与妊娠结局无关。结论年龄以及是否患有PCOS与妊娠结局相关,年轻的、非PCOS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结局;并强调用药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对妊娠安全性及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行助孕治疗的19 6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时间及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卵裂期胚胎移植组(D3组,13 968个周期)和囊胚移植组(D5组,5 716个周期),D3组又分为D3鲜胚组(13 566个周期)和D3冻胚组(402个周期);D5组分为D5鲜胚组(153个周期)和D5冻胚组(5 563个周期)。分别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及出生男/女性别比情况。结果 D3组的移植胚胎数显著高于D5组(P0.05),但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D5组(P0.05),出生男/女性别比亦显著低于D5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率则显著高于D5组(P均0.05);D3鲜胚组的胚胎种植率显著低于D5鲜胚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率显著高于D5鲜胚组(P均0.05);D3冻胚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剖宫产率和活产率显著低于D5冻胚组,流产率则显著高于D5冻胚组(P均0.05);D3鲜胚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显著低于D5冻胚组(P0.05),出生性别比亦显著低于D5冻胚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率、胎儿畸形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则显著高于D5冻胚组(P均0.05)。结论囊胚移植在移植较少胚胎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较高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同时降低多胎率,且不增加过期产、巨大儿和胎儿畸形的风险。但其可能会提高出生男/女性别比,其对性别比的长远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117 human vitrified blastocyst transfer cycles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factors.Methods: In IVF-ET cycles, supernumerary embryos were cultured to 5-Day(D5) or 6-Day(D6), blastocysts of various stages were cryopreserved by vitrification using cryoloops. Survival rate and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ere observed.Results: A total of 312 blastocysts were thawed in 117 frozen embryo transfer cycles, the survival rate was 90.7% (283/312) after thawing. After the transfer of 230 blastocysts in 115 cycles, 69.6% (80/115) of the women got clinically pregnant, and 17.5% (14/80) of them suffered from miscarriage, 39 healthy babies were born in 28 deliveries, and the other 38 pregnancies are ongoing. The implantation rate was 47.4% (109/230). In 107 transfer cycles with 2 hatched blastocysts transferred in each cycle, 72.9% (78/107) got clinically pregnant, while in 8 cycles with 1 or no hatched blastocysts in the two transferred blastocysts,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s 25%(2/8).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natural (77.4%, 24/31) or artificial endometrium preparation (66.7%, 56/84) cycle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lastocyst vitrification is effective in terms of implantation rate and pregnancy outcome. Transferring of two hatched blastocyst can achieve a higher pregnancy rate.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卵巢低反应(POR)患者新鲜或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第3天胚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ET且移植第3天发育迟缓胚胎的PO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43个周期,分为新鲜周期组(178例)和冻融周期组(1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Gn总量和刺激时间、HCG日E2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移植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种植率及流产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鲜周期组相比,冻融周期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POR患者选择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胚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周期移植策略,以期为保证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在本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移植、年龄35岁的患者,共1 539个移植周期。根据囊胚移植数目和囊胚等级分为4组:单优质囊胚移植组(单优组)、双优质囊胚移植组(双优组)、单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单非优组)、双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双非优组)。比较4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和双胎率。结果双优组的临床妊娠率(77.9%)、种植率(61.0%)、继续妊娠率(90.8%)显著高于单优组、单非优组、双非优组(P均0.05),早期流产率(8.3%)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但双胎率(47.6%)亦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51.6%)、继续妊娠率(80.1%)和早期流产率(18.5%)与双非优组(分别为49.6%、80.2%、1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双胎率(2.7%)显著低于双非优组(27.0%)(P0.05)。单非优组的双胎率(1.4%)与单优质组(2.7%)相似,均显著低于双优组、双非优组,但临床妊娠率(37.6%)亦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结论 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可优先选择移植1个优质冻融囊胚;当无优质冻融囊胚时,可选择移植2个非优质冻融囊胚以保证一定的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月经规律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临床结局分析,探讨人工周期雌激素应用天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以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8mm时行复苏移植2个优质囊胚的月经规律患者共15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用黄体酮前雌激素应用天数按2分隔点分为≤15d组和15d组,比较不同雌激素应用天数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并对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的天数按3分隔点分为0、0~3和3d组,比较三组间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1)黄体酮转化前用雌激素总天数15d组的流产率高于≤15d组,继续妊娠率低于≤15d组,但两组间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雌激素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0~3d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稍高于其他两组,而流产率稍低于其他两组,但三组间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周期是一种较好的FET内膜准备方法,雌激素应用天数未显著影响妊娠结局,雌激素最佳应用天数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第5天(D5)和第6天(D6)囊胚期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分析自然周期和替代周期对囊胚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影响。方法将移植后剩余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至D5或D6后行玻璃化冻融,比较囊胚复苏后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及种植率等指标。结果D5组解冻154个囊胚,153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4%;D6组解冻100个囊胚,99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两组复苏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临床妊娠率D5组(54.4%)显著高于D6组(20%)(P〈0.01)。自然流产率D5组为6.1%,而D6组则为9.1%,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种植率D5组(41。2%),显著高于D6组(11.1%)(P〈0.01)。替代周期组(HRT)和自然周期组(NC)相比,NC组的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均高于HRT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5囊胚冷冻复苏后移植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内膜准备方法不同即替代周期和自然周期对临床结果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解冻周期中单囊胚移植(SBT)与卵裂期双胚胎移植(DET)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探讨解冻周期SBT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且剩余有冷冻储存的囊胚期或卵裂期胚胎的患者资料,并比较解冻周期109例SBT患者(SBT组)和336例DET患者(DET组)的临床条件及助孕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相对于DET组,SBT组的临床妊娠率(54.1%vs. 47.6%)和种植率(56.0%vs. 30.1%)较高,流产率(2.8%vs. 7.1%)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BT组多胎率(1.8%vs. 12.2%)显著低于DET组(P<0.05)。结论对部分原因不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解冻周期实施SBT可能会改善其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全胚冷冻-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首次新鲜胚胎移植(13019个周期)和全胚冷冻后首次FET(3546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按不同BMI分为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3.9~27.9 kg/m2)和肥胖组(≥28 kg/m2)。分析不同BMI水平下鲜胚移植组和FET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影响妊娠结局的混杂因素;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结果矫正各种混杂因素后,正常体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而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80(95%CI:0.71-0.91);活产率:aOR=0.77(95%CI:0.68-0.86);流产率:aOR=1.28(95%CI:1.05-1.58)];超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76(95%CI:0.61-0.94);活产率:aOR=0.74(95%CI:0.60-0.92);流产率:aOR=1.23(95%CI:0.87-0.96)];肥胖组中,鲜胚移植组和FET组间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在无影响新鲜胚胎移植因素存在时,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肥胖人群中两种移植方式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在冷冻复苏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细胞层质量对临床妊娠的影响。方法在复苏囊胚移植周期中,记录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过程,分析两项评分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141个单囊胚复苏周期中,复苏的141个囊胚均存活,采用激素替代周期进行子宫内膜准备,临床妊娠率为41.1%(58/141)。所有囊胚在冷冻时均达到4期,内细胞团为A、B级,滋养细胞层为A、B、C三级。经回归分析,三个自变量即年龄、内细胞团质量和滋养细胞层质量中,滋养细胞层对临床妊娠有最大的预测价值(P=0.013)。结论与内细胞团的评分相比,滋养细胞层质量对复苏单囊胚的临床妊娠率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提前复苏D3胚胎对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海口玛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58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胚胎复苏时间分为两组:当日复苏的为A组,提前18 h复苏的为B组;又按照女方年龄不同分为3个年龄段组:≤35岁、36~40岁和>40岁,比较不同年龄各组中A、B两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及流产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整体胚胎着床率(33.9%vs.22.3%)、临床妊娠率(54.0%vs.42.1%)和多胎率(32.4 vs.18.4%)显著升高(P<0.05)。各不同年龄组中,≤35岁组中B组的胚胎着床率(47.3%vs.31.1%)、临床妊娠率(68.3%vs.53.0%)和多胎率(43.6%vs.20.8%)显著高于A组(P<0.05);36~40岁组中,B组的胚胎着床率(30.3%vs.19.1%)和临床妊娠率(53.2%vs.36.5%)显著高于A组(P<0.05),但两组的多胎率(20.7%vs.22.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岁组中,A组和B组的胚胎着床率(12.1%vs.12.4%)、临床妊娠率(29.2%vs.25.6%)和多胎率(0.0%vs.5.0%)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不同年龄组中A、B组间的流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前18 h复苏D3胚胎不增加FET周期的流产率,且可显著提高≤40岁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但对>40岁的患者则无明显影响;同时提前复苏能显著提高≤35岁患者的多胎率,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减少这部分患者FET周期的移植胚胎数,以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预处理在冻融胚胎移植(FET)激素替代方案内膜准备中应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72个周期),根据是否采用GnRH-a预处理将患者分为HRT组(2197个周期)和预处理组(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冻融优质单囊胚移植的1 0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29岁(n=296);B组:30~34岁(n=389);C组:35~37岁(n=151);D组:≥38岁(n=169)。比较4组的临床结局,探讨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临床妊娠率、单胎妊娠率、双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及早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C组相比较,D组的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及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至D组,早期流产率呈递增趋势,足月产率和活产率呈递减趋势。在年龄≥38岁组,早期流产率高达38.82%,足月产率41.18%,活产率仅有25.44%。结论年龄≥38岁的患者行优质单囊胚移植,妊娠率与其它年龄组无差异,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足月产率及活产率明显降低,建议行双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评价体系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囊胚培养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1次行IVF/ICSI-ET治疗、因D3无可利用胚胎(D3胚胎评分均为Ⅳ级或F级)而行囊胚“试培养”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试培养”结局不同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失败组(1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获卵情况;将成功形成囊胚并移植的患者根据其移植周期不同分为新鲜移植组(41例)和冻融移植组(1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246例患者因D3无可移植胚胎行囊胚“试培养”,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9.50%和5.85%。“试培养”失败组原发性不孕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74.48%vs.57.41%,P<0.05)。54例患者获得囊胚后其中41例行新鲜周期囊胚移植(新鲜移植组),10例患者囊胚复苏成功,行冻融囊胚移植(冻融移植组)。新鲜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3.66%和48.78%;冻融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0.00%,自然流产率为60.00%,活产率为20.00%。所有新生儿均未见出生缺陷。结论“废弃”胚胎行囊胚培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D3无可用胚胎移植的患者,利用“废弃”胚胎行囊胚“试培养”不失为一种补救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对无精子症患者实施睾丸活检或其他手术时冷冻睾丸精子经复苏后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的临床效果,探讨冻存睾丸精子作为男性生殖力储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本院实施睾丸活检或其他手术时冷冻睾丸精子的患者96例,其中的55例已在本中心复苏冷冻精子行ICSI助孕共60个周期,评估其冷冻精子复苏、卵子受精、卵裂、可移植胚胎、优质胚胎、临床妊娠及其分娩情况。结果:复苏冻存睾丸精子60个周期均获成功,复苏后行ICSI技术助孕,受精率77.6%(513/661),2PN受精率69.4%(459/661),卵裂率99.4%(510/513),可利用胚胎率84.5%(431/510),优质胚胎率40.8%(208/510);所有周期均有可移植胚胎;新鲜胚胎移植52个周期,临床妊娠30例(临床妊娠率57.7%),双胎妊娠11例(其中1例双胎自然减为单胎),单胎妊娠19例,种植率为38.7%(41/106),流产率为3.33%(1/30)。目前,已经出生了20例健康婴儿(12个男婴,8个女婴),未发现先天缺陷儿;另外13例(7例单胎和6例双胎)继续妊娠中。结论:睾丸精子冷冻复苏后行ICSI助孕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结局。冻存睾丸精子是无精子症男性生殖力储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卵裂球受损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裂球受损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81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了解胚胎级别与冷冻受损的关系,分析受损程度(完整存活、受损率≤20%和>20%组)和移植平均≥6、<6细胞胚胎对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影响。结果1、2、3级胚胎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损伤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1)。完整存活胚胎、受损率≤20%及>20%胚胎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移植≥6细胞胚胎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显著高于<6细胞胚胎组(P<0.05)。结论胚胎卵裂球受损率评价胚胎受损程度优于胚胎存活率。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胚胎质量、移植时胚胎细胞期和受损程度是影响妊娠率和种植率的胚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取卵后第2天(D2)和第3天(D3)新鲜胚胎移植(ET)的临床结果,探讨不同ET时间对E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67个移植周期,分D2和D3移植两组,统计两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胎出生率。结果D2移植组共计576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8,胚胎种植率25.5%,临床妊娠率42.0%,流产率12.4%,异位妊娠率3.7%,活胎出生率35.2%;D3移植组共计191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9,胚胎种植率26.6%,临床妊娠率47.1%,流产率10%,异位妊娠率3.3%,活胎出生率40.8%。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活胎出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3移植组的优质胚胎率在D2为53.4%,到D3减少为4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D3与D2移植相比,临床结果的多项指标上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在体外多培养1 d使可利用优质胚胎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