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Howmedica公司副经理Rullich和纽约大学圣文森医院骨科教授Rizzo,康奈尔大学讲师Walker及Gardiner博士,于1980年3月7日至1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学术馆和军内外各大医学院校的部分份科教授,医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介绍了美国Pfizer和Howmedica两公司的概况及部分人工关节,内固定器材。现将交流情况综述如下: 一、人工全能关节的设计和应用国外早在1891年就开始对人工髋关节进行了设计,但当时由于材料不理想而失败。1937年发明了钻铬钼合金(Vitallium),1951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缺血坏死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也见于青少年,致残率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变进展的结局是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塌陷,从而影响髋关节功能,多数患者最终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我院于2002年2月至2009年2月,采用经股骨大粗隆下2cm钻孔减压、内收肌切断、闭孔神经切断三联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38例.为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塌陷、改善内收畸形、解除患者髋关节疼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理特点,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不仅在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提升治病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治疗方法,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反思我国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进程,并提出自身探索意见,完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以下就对我院骨科实际情况,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5例,采用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5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死亡人数。结果: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内固定术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DHS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体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05例复杂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52例采用DHS的方式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平均5年,结果: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优良率90.5%,采用DHS治疗优良率92.1%.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与人工髋关节置换都是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5例,其中EvansⅢ型19例、Ⅳ型29例、Ⅴ型7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55例经6m~5y随访,优良率为88.6%,无1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ⅢA型12例,ⅢB型8例,Ⅳ型5例)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25例患者经7-24个月,平均(14.3±7.0)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4%。结论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结合粗隆与股骨矩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的3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进行疾病的研究工作。通过X线片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假体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同时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工作。结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回访期间发现,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拥有很高的治愈率。并且通过髋关节Harris评分发现,患者的优良率为97.37%。结论患者通过人工关节置换结合粗隆与股骨矩重建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其中EvansⅢ型17例、Ⅳ型29例、Ⅴ型7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53例经6个月~4年随访,优28例(52.9%),良19例(35.8%),中6例(11.3%).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死亡率等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并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921例患者,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439例,内固定组48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科并发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R=0.51,95 %CI(0.31,0.84),P=0.008;RR=0.26,95%CI(0.11,0.61),P=0.002],术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17,95%CI(-79.65,-20.68),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RR=3.19,95%CI(0.48,5.91),P=0.020]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RR=2.99,95%CI(1.45,6.17),P=0.003]均较高.结论 与Gamma钉、DHS、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但显著缩短术后负重下床时间,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能显著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128例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组11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负重下床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疗效指标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组的术后负重下床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PFNA组有明显的优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3、6、12个月,人工关节置换术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将81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38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9±8)分,优良率为94.74%;均明显高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均明显少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H 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中的髋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髋关节创伤患者40例,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及Harris评分,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治疗优良率高达95%。结论:对创伤骨科中髋关节创伤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关节疼痛程度,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年龄76~87岁之间,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类为Ⅳ型骨折,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按Harris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均手术顺利,3~12个月的随访,除1例心脏病患者意外死亡,6例患者髋关节功能满意,Har-ris评分均为80分以上。结论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较为满意,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于每个病人应作个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吴刚  宋楹  党华 《吉林医学》2014,(20):4525-452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置换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置换组患者经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1.67%,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5.00%,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保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闭合牵引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为(9.30%)远远低于对照组(2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基本恢复到以前髋关节正常活动的状态,生活可自理。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治疗,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I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II组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术。结果 II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I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I组,并发症明显高于I组,卧床时间明显长于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人工关节置换以及PFNA内固定在临床上各具优缺点,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廖家成  连银川 《海南医学》2013,24(20):3001-300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人工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DHS组20例,PFNA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20例,观察三组患者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6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三组患者中,手术时间最短的是PFN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上较其他两组少,且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功能上,PFNA组要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及PFNA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相对于DHS和人工关节置换,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20.
索成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97-439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置换组,同时选取在我院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固定组(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