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春市双阳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1月份以来,长春市双阳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为了切实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我们对双阳区2004年上半年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乡(镇)及住区医院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个案分析,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对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的研究,自1978年南朝鲜Lee等人首次分离出出血热病毒以来,病原学的研究进展很快。但对其流行规律的认识尚未完全阐明。为了确定疫源地,探讨本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我们于1982年5月~1984年6月,在进行河南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开展了本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年来我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状况,为其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1998年在我区的郓城县设立监测点1处,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 监测方法1.1 宿主动物调查 采用夹捕法,每季度捕鼠1次,每次连捕3夜。将捕获的鼠类进行分类,灭菌操作剖取鼠肺置入冰箱速冻,在冷冻条件下速送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病毒科作病毒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4.
<正> 我市流行性出血热(下称 EHF)的发病已经由农村侵入城市,由散发已蔓延成高发流行区。为了探讨城市疫区的成因和流行病学特征,几年来将多次的动物宿主调查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州市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现状,我们于1983~1985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调查方法一、发病调查:按1981年西安会议EHF诊断依据及分型标准,经血清学检查确证病例后进行个案调查。二、人群血清学调查:分别取临床患者及正常  相似文献   

6.
2001年耒阳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耒阳市2001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及漏报调查情况,对其流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年总发病率达14.38/10万,通过对其流行特征的分析,为制订流行性出血热防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情重、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当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沂源县自1983年确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以后,疫区逐年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为摸清该病发病因素和流行特征,我们对沂源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及不同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现报道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在逊克口岸已有60多年的流行历史,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发病呈缓慢阶梯式上升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规律,制定出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对逊克口岸10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感染场所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多年的疫情资料,鼠情监测结果,对逊克口岸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做了分析。1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被调查的10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是逊克县人民医院和逊克县中医院收容住院并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利用统一的调查表格,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直接向患者本人询问。如果患者本人因病情严重不能回答问题时,则由家属代为回答。对于个别不太清楚的病例还专程深入疫区到病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已经查明数十种动物能够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般认为家鼠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猫是鼠的天敌,多以捕捉鼠类为食,对家猫是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997年8月~2003年5月六安市2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个案调查表中的发病季节、年龄、性别、传播途径和职业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在春夏间和秋冬间均有发病,分别占发病人数的61.9%和38.1%。年龄以30~49岁所占比例最大,为85.7%。涉及的人群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农民,也有极少数为经商和机关工作人员。结论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在本地区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接触传播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疫情和个案调查资科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泉州市共报告出血热7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无死亡病例.近年疫情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1月;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46.8%,其他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乡镇发生的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分析传播途径和传染来源。方法于2010年5月29日至6月8日,对所有7例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发生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鼠种构成调查。结果共发病7例,死亡1例,此次暴发疫情属"乙类传染病未分级事件",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进行上报。结论本次暴发疫情传染源以大林姬鼠和平鼠为主。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1例被误诊为“药疹”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敏感性,提升应对能力。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综合病人发病及诊疗过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双份血清IgM和IgG抗体均阳性)及鼠密度监测(21.9%),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结论 病例为发生在沿海城区,症状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尤其基层乡村医生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加强医防沟通,使临床医生及时了解疫情变化趋势,提高诊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江西省某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发病的原因,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提供经验与借鉴。方法 回顾性收集4例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疫苗接种资料,应用胶体金法和ELISA法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汉坦病毒IgM/IgG抗体检测。结果 4例疑似病例均有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史。病例1和病例4有发热、“三红”、“三痛”、水肿和尿蛋白阳性等出血热相关的症状,病例1汉坦病毒IgG抗体检测阳性,病例4的IgM和IgG阳性,病例2和病例3无出血热相关的典型症状,汉坦病毒IgM/IgG抗体检测阴性。依据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综合研判,病例1和病例4被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病例2和病例3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结论 该起事件共发现2例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病例,2例误诊病例。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对出血热诊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出血热的实验室诊断率,提升医疗机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早发现和早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一般认为: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重、病死率高、主要流行季节在冬季: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轻、病死率低、主要流行季节在春季。由于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发现较晚,分布亦较局限,随着疫区的不断扩大,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于是,我们在1983年11—12月间对扶沟县新发生的603例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进行了调查研究,就其特征作了某些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啮齿类动物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作为其主要传染源,其鼠种构成、种群密度、带毒状况等因素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1]。为科学防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帮助,保障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于2006年2~8月进行了此项调查。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调查西城区鼠类种群现状和鼠类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带毒状况。1.2调查方法1.2.1监测点设置:在辖区7个街道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街道,在3个街道中以单纯随机方法抽取46个监测点,其中包括居民区、市场、餐饮、工地、园林场所5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HF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46例,发病率6.77/10万;发病高峰时点为5月5日,高峰时区为3月5日~7月12日;病例分布于15个乡镇及3个社区;患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占78.26%(36/46).[结论]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高发趋势,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HFRS)病例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例病例的发现、诊断和调查处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死亡1例,3例临床均出现发热,伴呕吐和腹泻症状。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以民工居住区鼠密度最高,达到27%,远远超出3%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密度的控制标准。结论咸宁市某县此次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在居民区,有必要建立常规的监测点,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重症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例发生原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出血热,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广州市越秀区对2011年12月9日报告的1例重症出血热死亡病例按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 278-2008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结果患者周围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G阳性率为5.66%,居住地鼠密度3.00%。结论应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使灭鼠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消除鼠传疾病发生的潜在场所。  相似文献   

20.
周宁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宁地处闽东北山区,是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重点疫区。自1973年发现首例经血清学证实 EHF 后,疫情不断扩大,至1989年止共发病259例。为全面了解本县人间与鼠间 EHF 流行情况,现将17年来收集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搜集疫情报告并经个案调查核实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