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烫伤大鼠为创伤模型,利用内毒素微量测定技术和定量测定小肠通透性方法,观察了大鼠烫伤后门脉血和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变化、小肠通透性改变、小肠粘膜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改变和乳果糖对血内毒素水  相似文献   

2.
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血浆内毒素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利用内毒素微量测定技术,动态地同步测定了大鼠烫伤后门脉血和外周血外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门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P<0.001)。烫伤后门脉血内毒素水平呈双峰样改变,即烫伤后2小时明显升高(P<0.001);6小时回降至正常(P>0.05),12小时又明显升高(P<0.001)。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升高明显(P>0.05)。结果提示:正常情况下门脉血含有一定量内毒素。烫伤早期  相似文献   

3.
我们利用内毒素微量测定技术,动态地同步测定了大鼠烫伤后门脉血和外周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门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P<0.001)。烫伤后门脉血内毒素水平呈双峰样改变,即烫伤后2小时明显升高(P<0.001);6小时回降至正常(P>0.05),12小时又明显升高(P<0.001)。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正常情况下门脉血含有一定量内毒素。烫伤早期即有大量肠道内毒素进入门脉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文中结合文献对烫伤后外周血内毒素的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利用内毒素微量测定技术,动态地同步测定了大鼠烫伤后门脉血和外周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门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P<0.001)。烫伤后门脉血内毒素水平呈双峰样改变,即烫伤后2小时明显升高(P<0.001);6小时回降至正常(P>0.05),12小时又明显升高(P<0.001).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正常情况下门脉血含有一定量内毒素。烫伤早期即有大量肠道内毒素进入门脉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文中结合文献对烫伤后外周血内毒素的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喂养对严重烫伤大鼠肠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影响,探讨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机分为烫伤早期肠道喂养组,烫伤对照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致伤前和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测定内毒素清除量,光镜、电镜观察回肠粘膜病理改变。结果烫伤后内毒素清除量明显升高;光镜观察表明,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细胞间囊性扩张,微绒毛坏死脱落,线粒体空化、嵴断裂,核周间隙扩张。早期肠道喂养组,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明显低于烫伤对照组;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回肠粘膜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早期肠道喂养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肠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创伤及内毒素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损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创伤合并感染对机体肠屏障功能的损害作用。方法 随机、对照性实验。雄性成年SD大鼠 3 5只 ,分为对照组 (Con)及肠内营养 (EN)、静脉营养 (PN)和脓血症组 (Sep)。后三组做成静脉营养模型 ,施以不同损害刺激。结果 Sep组小肠黏膜损害最重 ,内毒素导致EN、Sep组血浆中一氧化氮升高 ,分别为 10 3 .3 9、113 .3 3 μmol/L ;Sep组小肠通透性和细菌易位率增加 ,分别为 4.0 0 %和 83 .3 3 %。EN组肠屏障损害显著减轻。结论 静脉营养 1周导致大鼠小肠黏膜萎缩 ,肠通透性增加 ;内毒素加重了创伤大鼠肠屏障功能损害 ,可能与体内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有关 ;肠道喂养显著减轻了肠屏障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烧伤后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烧伤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1例烧伤面积在64.5%±21.9%的病人及烧伤总面积在30%的小型香猪、大鼠的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烧伤病人血浆DAO活性显著升高,伤后21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烧伤猪血浆DAO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伤后72小时显著升高;烫伤大鼠血浆DAO水平显著升高,小肠DAO显著降低。提示烧伤后小肠粘膜受损,DAO释放入血增加,动态测定血DAO活性的变化,可反映小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道喂养可降低严重烫伤大鼠肠淋巴液内毒素水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早期肠道喂养对严重烫伤大鼠肠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影响,探讨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机分为烫伤早期肠道喂养组,烫伤对照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致伤前和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测定内毒素清除量,光镜、电镜观察回肠粘膜病理改变。结果 烫伤后内毒素清除量明显升高;光镜观察表明,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mRNA在严重烫伤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严重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应用斑点杂交及原位杂交方法,结合血浆TNF,内毒素浓度的变化,探讨了TNFmRNA的表达及细胞定位规律。结果发现,烧伤后小肠TNFmRNA的表达量迅速高,在伤后6小时达峰值,是正常值的5.56倍。门静脉血浆TNF,内毒素的变化与之类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烫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不同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观察门、体循环内毒素含量及肝、肺、肠、肾等组织LBP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烫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门、体循环均值分别为0.707EU/ml与0.342EU/ml)及细菌移位率(37.1%)较伤前值均有显著升高(P<0.01)。同时,肝、肺、肠、肾等组织LBP mRNA表达亦显著增多(P<0.01)。给予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治疗后可明显降低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肺、肠、肾等组织LBP mRNA表达(P<0.05~0.01),其中以肠道改变最为显著(治疗组与烫伤组均值分别为0.990与1.729,P<0.01)。相关分析显示,肺组织LBP mRNA表达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94,P<0.05)。结论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显著影响不同组织LBP mRNA的表达,LBP mRNA在局部组织表达增多可能与增敏内毒素血症的组织器官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烫伤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与肝组织内毒素增敏系统———脂多糖结合蛋白/脂多糖受体CD14(LBP/CD14)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大鼠 35 %TBSAⅢ度烫伤模型 ,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和重组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治疗组。烫伤组和rBPI2 1 治疗组动物于伤后 12h活杀。留取肝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组织LBP、CD1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 NA表达及肝脏功能指标。 结果 烫伤后肝组织内毒素含量显著降增高 (P <0 .0 1) ,且肝组织LBP/CD14、TNFαmRNA表达亦明显增多。给予rBPI2 1 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组织内毒素水平 ,并不同程度抑制组织LBP/CD14、TNFα基因表达。同时 ,rBPI2 1 治疗组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结论 烫伤后移位内毒素聚积于肝脏 ,可明显刺激机体局部组织LBP/CD14mRNA的表达 ,而组织LBP/CD14表达上调可能是严重烫伤增敏内源性内毒素作用的主要分子生物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喂养对严重烫伤大鼠肠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影响,探讨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机分为烫伤早期肠道喂养组,烫伤对照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致伤前和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测定内毒素清除量,光镜、电镜观察回肠粘膜病理改变。结果烫伤后内毒素清除量明显升高;光镜观察表明,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细胞间囊性扩张,微绒毛坏死脱落,线粒体空化、嵴断裂,核周间隙扩张。早期肠道喂养组,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明显低于烫伤对照组;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回肠粘膜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早期肠道喂养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肠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烧伤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1例烧伤面积在64.5%±21.9%的病人及烧伤总面积在30%的小型香猪、大鼠的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烧伤病人血浆 DAO 活性显著升高,伤后21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烧伤猪血浆 DAO 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伤后72小时显著升高;烫伤大鼠血浆 DAO 水平显著升高,小肠 DAO 显著降低。提示烧伤后小肠粘膜受损,DAO 释放入血增加,动态测定血 DAO 活性的变化,可反映小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烫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不同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观察门、体循环内毒素含量及肝、肺、肠、肾等组织LBP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烫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门、体循环均值分别为0.707EU/ml与0.342EU/ml)及细菌移位率(37.1%)较伤前值均有显著升高(P<0.01)。同时,肝、肺、肠、肾等组织LBPmRNA表达亦显著增多(P<0.01)。给予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治疗后可明显降低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肺、肠、肾等组织LBPmRNA表达(P<0.05~0.01),其中以肠道改变最为显著(治疗组与烫伤组均值分别为0.990与1.729,P<0.01)。相关分析显示,肺组织LBPmRNA表达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94,P<0.05)。结论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显著影响不同组织LBPmRNA的表达,LBPmRNA在局部组织表达增多可能与增敏内毒素血症的组织器官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50%总体表面积烫伤大鼠全身炎症、脏器微血管通透性和组织含水率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和乌司他丁组(n=16),两组动物均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于烫伤后即刻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或乌司他丁40000U/kg。于烫伤后4h取血浆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然后处死动物,采用伊文斯蓝法测定心、肝、肺、肾和小肠微血管通透性,干/湿重法测定组织含水率。结果:烫伤后4h乌司他丁组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烫伤组(P均〈0.01)。乌司他丁组肺、肾和小肠组织伊文斯蓝含量和含水率均显著低于烫伤组(P〈O.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血浆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组织炎症反应,降低脏器微血管通透性和组织水肿,减少血管内液体丢失,可用于烧伤休克的早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竞争性拮抗剂RU38486(简称RU486)阻断大鼠体内的GR,并通过检测肺、肾组织匀浆中荧光标记白蛋白的含量,观察了烫伤后12h大鼠肺、肾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以及阻断GR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烫伤后12h,大鼠肺、肾组织匀浆中荧光标记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肺:P<0.05;肾:P<0.001);阻断GR后再烫伤大鼠,其肺、肾组织匀浆中的荧光白蛋白含量又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提示:①烫伤后12h,大鼠肺、肾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②GR减少可加重烫伤所致的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并可逆转内源性糖皮质激素(GC)稳定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酸钠对重度烫伤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丁酸钠组(n=16).烫伤组和丁酸钠组采用沸水水浴法制作50%TBSA Ⅲ度烫伤动物模型,并于制模完成后即刻皮下分别注射丁酸钠400 mg/kg(丁酸钠组)或等体积生理盐水(烫伤组).假烫组以37℃水代替沸水.各组动物于烫伤后2.5 h和5.5 h从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蓝2.5 mg.伤后3h和6h,每组各取8只动物经腹主动脉穿刺取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取心肌组织标本,测定葡聚糖蓝含量,以反映心脏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干/湿重法测定心肌组织含水率.结果:与假烫组相比,烫伤组大鼠伤后3h和6h,血浆CK-MB水平明显升高(P<0.05);心脏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P均<0.05).丁酸钠组大鼠在烫伤后3h和6h,血浆CK-MB水平、心脏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组织含水率虽然高于假烫组,但较烫伤组均明显降低(P均< 0.05).结论:丁酸钠能够降低大鼠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和组织含水率,对于严重烫伤引起的心肌损害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火器多发伤与单发伤对肠屏障功能损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火器多发伤时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是否比单发伤更为严重。方法制作火器伤模型,2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不致伤)、颅骨切线伤组(H组)、双侧股骨骨折组(L组)和多发伤组(M组,颅骨切线伤加双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法≥16),每组6只。伤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以反映肠道通透性;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中和小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评价肠上皮细胞受损情况;用偶氮显色法鲎试验(LAL)定量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72h活杀,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测定组织中DAO含量。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多发伤组与单发伤组相比:(1)血浆D-乳酸水平更高,尤其比H组高,在48~72h,P<0.01;(2)血浆DAO含量持续升高,并维持72h,而此时单发伤组已经恢复正常水平;(3)小肠组织DAO含量降低;(4)血浆内毒素水平更高,在72h,P<0.05~0.01;(5)小肠病理组织学变化更显著,出现肠绒毛顶端坏死、脱落。结论火器多发伤后出现肠道通透性升高、肠上皮结构和完整性受损,并在72h内逐渐加重,发生内毒素血症。多发伤引起的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比单发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时细菌移位与内毒素血症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PVS)制成门静脉高压模型的30只大鼠均分为3组:模型组(B)、左旋精氨酸组(C)、单-甲基精氨酸组(D)。另10只大鼠接受假手术作为对照组(A)。术后2周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脾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测定门静脉压力、内毒素和NO2^-水平;并用镧做示踪剂观察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变化和粘膜 形态的改变。结果 PVS各组MLN细菌检出率高于A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上升。PVS各组NO2^-和门静脉压力均较A组增高,在D组二者均较B组下降。细菌移位率、内毒素和NO2^-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镧沉积到PVS各组的粘膜上皮细胞和其上下固有层细胞间,粘膜细胞的微绒毛有形态改变。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可发生细菌移位的内毒素血症,可能与肠粘屏障通透性增强和破坏有关,提示细菌移位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增加NO2^-水平。  相似文献   

20.
肠道通透性改变与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肠道黏膜通透性的改变,以探讨AP早期手术探查的指征。方法 测定和对比18例非手术治疗(轻型AP)和7例手术治疗胰腺炎(重型AP)患者不同时间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及尿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且随病程发展其血清内毒素水平不断升高。结论 肠黏膜通透性持续升高及内毒素血症不断加重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加重及手术探查的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