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摘要 目的:针对假肢接受腔数字化设计中残肢软组织力学特征采集的需求,研究基于力-位移传感技术的软组织力学性能测量方法。 方法:将压力和位移传感器并联设计开发软组织刚度测量系统,可实现软组织受力和形变的同步获取,并采用两段式割线法计算表观刚度,针对不同硬度、厚度的硅胶试件,使用力学试验机对本系统进行有效性验证。 结果:对硬度15°(Shore A)的试件,本系统测得厚度为5mm、10mm、15mm和20mm的试件的刚度k1和k2分别为(1.788±0.14)N/mm和(4.132±0.21)N/mm、(1.447±0.1)N/mm和(2.966±0.17)N/mm、(1.340±0.14)N/mm和(2.335±0.16)N/mm、(1.306±0.19)N/mm和(2.261±0.19)N/mm,力学试验机获得相应刚度分别为(1.769±0.2)N/mm和(4.132±0.21)N/mm、(1.443±0.13)N/mm和(2.800±0.07)N/mm、(1.385±0.16)N/mm和(2.328±0.1)N/mm、(1.256±0.08)N/mm和(2.097±0.14)N/mm;2种系统测得的刚度k1和k2最大误差分别为3.8%、7.8%,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硬度25°的试件,除厚度为20mm试件外,2种系统测得试件的刚度k1和k2误差均<8.7%,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基于力-位移传感技术开发的残肢软组织力学性能测量系统与材料力学试验机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能满足残肢软组织力学性能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手部骨关节损伤患者的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手部骨关节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04-01/09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手部骨关节损伤患者25例,均经X射线影像学技术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平均在伤后或术后(5.5±4.7)d开始系统的康复治疗。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拇指与其他各指的运动功能评分、握力、指尖捏力测评,手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中自我料理的6个项目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拇指功能评分、其他各指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测自我料理评分分别为(8.29±0.78),(7.92±0.88),(36.23±4.17)分,较治疗前(4.21±1.49),(4.02±1.12),(25.98±2.47)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3,2.234,2.472,P<0.05)。握力与指尖捏力治疗后为(14.72±4.20),(3.24±1.72)kg,较治疗前(2.04±3.78),(0.57±0.89)kg有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3.642,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对减轻手部骨关节损伤功能障碍程度,促进手功能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虚拟情景反馈训练对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技术、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手指的侧捏力、三点捏力及握力进行测试,采用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评定患者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对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的主动活动范围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手指肌力、UEFT、MP、PIP、DIP活动度及TAM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手指侧捏力[(6.56±0.22)kg]、三点捏力[(5.61±0.21)kg]、握力[(20.73±1.63)kg]、UEFT评分[(82.17±2.98)分]、PIP活动度[(83.44±9.05)°]、DIP活动度[(62.48±8.18)°]及TAM[(213.52±30.1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MP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能明显改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和手部肌力,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脑卒中后单侧手功能障碍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均给予患侧常规手功能训练,每次6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手功能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双侧手屈曲动作下及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积分肌电值(iEMG),并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侧手运动功能。 结果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训练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52.88±7.76)和(56.69±8.66)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9.19±4.34)和(40.44±5.27)μV,较治疗前[(38.37±5.84)和(27.88±4.84)μV;(20.31±3.66)和(17.75±5.74)μV]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44.60±8.19)μV和(39.20±8.55)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5.27±4.40)μV和(25.73±6.45)μV;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手屈曲动作下伸指肌的iEMG值有显著改善(P<0.01),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及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亦有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屈曲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和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背伸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FMA-UE总评分[(25.12±6.84)和(20.47±5.9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7.94±7.35)和(15.67±5.92)分]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手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在正常人手功能强度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对手功能强度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调查国人不同年龄手功能强度正常值。方法:应用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对300例20~70岁健康志愿者进行系统的5项手功能强度评估。结果:国人的手功能强度为:男性:两指捏力177 inch-lbs,三指捏力210 inch-lbs,握力376 inch-lbs,屈腕力437 inch-lbs,伸腕力352 inch-lbs;女性:两指捏力127 inch-lbs,三指捏力148 inch-lbs,握力226 inch-lbs,屈腕力232 inch-lbs,伸腕力198 inch-lbs。重复测试结果与初次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功能强度差异不明显。男女手功能强度有显著差别,男性较女性手肌力强度大42.5%~92.5%;50岁后手肌力开始下降。结论:BTE Primus 康复评估仪对手功能强度的评估稳定可靠,正常人手功能强度值为我国应用BTE Primus进行上肢康复和手外伤的返岗评估,以及手外伤的医疗保险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综合康复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主动及被动训练、向心性缠绕、冰水刺激、运动意念训练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红外/红光局部照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其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77±0.54)分、(2.65±0.82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9±0.49)分、(2.49±0.71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2.11±3.85)分、(19.98±2.72)分]及BI评分[分别为(76.11±3.99)分、(73.23±4.6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红外光或红光局部照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水肿及疼痛病情,促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认知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视听统合训练组(43例)。对照组给予认知康复指导;视听统合训练组给予视听感觉统合训练,1次/d,5次/周。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CR)评定记忆功能和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测验(BADS)评定执行功能。 结果:治疗前,两组WMS-CR评测和BADS评测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视听统合训练组WMS-CR评测中的故事理解、背数和积累分测验得分显著增高(8.63±2.77 vs 6.85±2.50;7.77±1.57 vs 6.74±1.45;11.40±2.80 vs 9.58±2.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DS评测中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修订的六元素评测(3.64±0.37 vs 3.12±0.36;3.68±0.38 vs 3.14±0.40;3.48±0.36 vs 3.16±0.35;3.36±0.36 vs 2.98±0.36)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图测验项目评分及总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工作记忆,但对部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执行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介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的设计构建,包括总体构思,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系统实现所采用的训练数据形式化描述、人机交互控制、训练过程仿真控制和虚拟环境模块开发等关键技术等。该系统适合我国国情和军队环境,将为认知康复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