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思维、情感及行为紊乱和认知功能明显受损。抗精神病药是其主要的治疗基础,然而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常规的抗精神病药治疗反应不佳,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TRS)。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新疗法--认知矫正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认知矫正治疗产生的背景目前研究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也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1] 。目前 ,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四种类型[2 4]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抽象思维障碍 ,信息整合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所致的认知障碍中 ,报道最多的是前额叶的执行功能障碍[5] 。目前 ,针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1)药物治疗。传统抗精神病药对认知功能有进一步损害 ,而新型抗精神病药 (如利培酮等 )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前者[6] ;但对精神分裂症残余症…  相似文献   

3.
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认知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127例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TMT)和韦氏智力测验(WAIS-RC),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ntgom 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认知功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不同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使用不同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不全相同。结论认知功能受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服用不同种抗精神病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短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45例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给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给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临床及认知功能评估,结果与48名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组29例完成8周治疗,治疗后BP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6.87,P0.01);治疗前MCCB中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33~4.45,P均0.05);治疗8周后MCCB中注意/警觉得分和工作记忆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80,t=2.16,P均0.05)。结论:短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但认知功能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氯氮平和利培酮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它们对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不同,但均能有效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许多研究发现,氯氮平、利培酮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我们观察上述两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因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同、抗精神病药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未曾用过抗精神病药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资料:患者组共28例,均为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本…  相似文献   

7.
正本研究对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肥胖及非肥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糖脂代谢、血清白介素(IL)-18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肥胖与长期服药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为2015年1~6月本院精神科长期住院的18~60岁患者106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持续2年,连续稳定服用1~2种抗精神病药1年;均具有≥小学文化,右利手,能独立完成测试内容;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相继问世,同传统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相比,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具有下列特点:锥体外系反应少而轻;对阳性症状,尤其对传统的、经典的抗精神病药无效的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情感症状也有效。这类药物称为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有利培酮(Risperidone)、奎  相似文献   

9.
概述:在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中用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要比在西方国家更为常见,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临床医生的盲目信念有关,即认为用多种药物治疗更可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方法,但抗精神病药物的联用及大剂量使用只会大幅增加风险而不会提高临床疗效。人们普遍认为大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以及多药联用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程度更严重等相关。新近的研究证据还表明,抗精神病药联用及抗精神病药物总剂量相应增高会导致较高的纹状体D2受体占有率(致使药物耐受及停药困难),并使精神分裂症中已受损的突触可塑性恶化(使与此状态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雪上加霜")。临床医生需要在精神分裂症的精神药物治疗中遵循"物稀为贵"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认知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概括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机制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治疗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了当前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与齐哌西酮等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63例认知功能损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进入常规组31例和干预组32例;两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干预组联合8周的运动康复训练(每次50 min,每周5次),每次训练前10 m...  相似文献   

13.
舒必利属典型抗精神病药,但却有不典型之处,它既能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又能抗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状;说它像不典型抗精神病药,但却损害认知功能;说它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轻,但高催乳素血症却很重,故舒必利是一种特殊的典型抗精神病药,本文就舒必利的不良反应和药动学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精神疾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多巴胺D3受体在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动物研究的水平上,D3受体拮抗对认知功能的改善积累了较多的研究证据。临床研究表明,具有拮抗D3受体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其他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布南色林显示出更强的对D3受体的拮抗能力,被期待在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认知功能是精神分裂症一个独立核心症状群,临床中患者认知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症状、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及代谢综合征等角度综述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及时合理应对认知功能改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使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调查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同期门诊患者各500例的精神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残疾组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苯二氮董类药和镇静安眠药较多。残疾组以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门诊组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结论: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干预6周),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在干预前后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结果 经过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后,研究组的MCCB中工作记忆训练分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CB中其他项目分及PANSS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化认知训练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工作记忆上.  相似文献   

18.
奥兰托平: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五十年代氯丙嗪应用于精神科临床以来,彻底改观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据统计迄今已研制出各种抗精神病药有一百七十余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DA)受体,特别是阻断D_2受体而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多年来临床实践证明,经典抗精神病药主要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疗效较好,而对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缺陷疗效不很理想,约有15%~30%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约1/3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针对此现状,目前临床上尚无指导药物治疗决策的疗效预测生物学指标。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发展迅速,脑影像学指标如皮质厚度、脑区之间的结构连接以及功能连接、神经递质含量等的特定异常模式在特异性抗精神病药疗效预测模型中具有潜在价值。为进一步说明磁共振成像技术与抗精神病药疗效的关系,本文中将围绕抗精神病药疗效相关的脑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6种抗精神病药对急性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分为6个药物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6种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WAI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临床记忆量表( CMS)在治疗前后评估疗效及认知功能。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药物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在治疗后各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WAIS-RC、CMS、WCST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总智商差值与 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差值呈正相关性( r=0.559, r=0.755;P<0.01或P<0.001),与阳性症状差值无相关( r=0.148,P>0.05)。结论:6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均能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